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5691阅读
  • 30回复

[热点探讨]塔里木盆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0-25
3、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5C w( 4.  
+/OSg.  
      (1)撞击时间分析 w7)pBsI  
I2}W/}  
      a、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N,t9X7G&  
:4AQhn^;"  
      b、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 o<g?*"TRh  
.5JIQWE(  
      c、昆仑山脉于中生代产生拗陷,经 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9#E *o~1  
glAS$<  
      d、帕米尔现在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 s|YH_1r  
V:0IBbh)w  
      e、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米 处发现高山砾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 +in)(a.  
IPo t][ N>  
      f、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o^$WL?c  
FlO?E3d  
      可见,刚性的塔里木盆地的拗陷时间,与环边高原山脉的突然隆起时间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中生代末期,基金距今6500万年。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25
(2)撞击坑中的残余物质(沙漠与戈壁)分析 !G%!zNA S  
vgW(l2,@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巨厚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lM-\:Q!  
tqZ91QpW  
      因此,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难看出,“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 万 米”,这是与周围山脉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因为周围高耸的山脉中的地质构造却几乎相同 —— 属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喜马拉雅期、燕山运动时期)的侵入岩等。而盆地中发生在中生带末期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覆盖在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层上,其下是稳定的古老结晶岩基底。 _KRnx-  
    4^(x)r &(?  
      中生代和新生代最大厚度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层,是其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 的近十倍,而且已经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高度值。从地球火山爆发及火成岩山脉的构造和形成可知,只有地幔中的高温熔融物质猛烈喷发和强烈外溢,才能在地球地表上形成耸立几千米高的火成岩山脉。 UMcM&yu-  
    zK0M WyXO  
      可见,在地表上形成厚达万米的且是较大面积的陆相盆地沉积地质,一是应该具备比诞生天山、昆仑山强烈隆生时更大的能量,因为地表的压力远远小于地壳下部和地幔的压力。所以,这样的条件下要产生大面积的深度断裂拗陷,必须具备比造山运动成倍的强大能量;二是这些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体,在其地表的凹陷动态过程中必然要拥有一个施力体。而均衡分布的地球引力和外扩作用的高温熔融地幔,两者都不足以成为这样的施力体。因此,只有一种可能 —— 那就是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本身,在凹陷发生前就已具备的强大无比的动态冲击能量。也即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自己是自己的施力体。同时,即使它从地面上整体性抛起又砸下,但也不会具有陷入万米之深的能量。还有一点特别奇特的是:在盆地周围环形山中,特别是在紧邻盆地南部边缘的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中均有海侵地表地质,而盆地中却有厚达万米的,近似于锅形的陆相沉积凹陷物质。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25
因此,这个巨大的拗陷物体只能来自太空。因为物体于太空中运行所具备的巨大速度和体质能量,足以在地表上产生巨大的撞击凹陷坑。同时,巨大的撞击能量必然在周围产生地表层剧烈褶皱,进而形成高大的环形山脉群系。进一步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地质,恰恰充分说明了其刚性的产生,是撞击的必然结果。 eDd& vf  
mF gqM:  
      综上所述,刚性的塔里木盆地中,最大厚度达万米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大面积陆相沉积,只能是来自太空的某个坠落物体本身的物质部分。正是塔里木盆地的突然拗陷,进而才导致了其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高原的迅速地强烈隆升,特别是火山群的发生。 }$?FR  
    [[T7s(3  
      塔里木盆地内是广泛的沙漠。“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面积20%,占中国沙漠和戈壁总面积26%(如单指沙漠则占43%),是中国最大沙漠地”。从盆地如此地质分布情况不难看出,正是石陨石类小行行星的坠落撞击,才导致了这样的呈环状分布的盆地地貌,并且拗陷盆地的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而且,拗陷盆地的最外部边缘与周围的高原与山脉之间的地形具有典型的冲击扩散效应,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的整个北坡的坡面冲击扩散效应尤为明显。 oKGH|iVEe  
s'O%@/;J  
      可见,并非是干旱形成了塔里木盆地中的广大的沙漠区域,而是这个巨大的飞来并拗陷的物质体本身,才是产生沙漠与戈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撞击体的残余物质 —— 厚达万米的陆相沉积体,其表层物质经大自然的综合侵蚀作用后形成了沙漠与戈壁。 -J]?M  
wXNng(M7  
      总之,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三大特征 —— 拥有不可否认的、规模巨大的撞击体残余物,即盆中巨厚的陆相沙岩。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25
4、抛撒物 Fd8nR9A  
q\tr&@4iC  
      由于“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因此,由于巨大的撞击作用,那么在盆地与周围山脉的环境中,就必然能够找到共同物理化学特征的地表土壤物质 。 yf{\^^ i(  
4Q+,_iP  
      a、盆地中的土壤:土质情况是“除冲积扇、三角洲上中部及部分老绿洲外,盆地土壤都有强烈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良”;地质情况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龟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A )Sl'  
1^IMoC7$#  
      b、昆仑山脉中的土壤:西段山地的北坡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带下部为红沙与合头草荒漠。砾---石质的山地棕漠土,上部为昆仑篙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淡栗钙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带合头草荒漠,上部为紫花针茅、银穗羊茅占优势的山地草原,阴坡出现小片雪岭云杉林,与山地草原构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宽谷中为高位沼泽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樍丘陵与冰水冲积扇分布着雌雄麻黄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两侧4000米以上为以粉花篙和垫状驼绒藜占优势的高寒漠。4500— 5500米的高山为刺矾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为寒冻风化带。 6500米以上为高山冰雪带。 nS#F*)  
hl]d99Lc  
      c、在阿尔金山的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碱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Zl_sbIY  
mbAzn  
      可见,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四大特征:盆地与周围山脉的环境中,共同拥有物理化学特征相同的地表土壤物质。即,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并且土壤均较沙质。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25
5、坑底反弹式丘陵。 ?`TQ!m6y  
S5|7D[*  
      由于“塔里木盆地四周有低山、丘陵,如东部的库鲁克塔格和西部的树坪 山,盆中沙漠更是沙丘密布”。这是撞击坑基底对撞击体的反弹,以及撞击后从四周高地倾泻而下的回填物质的相互激荡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五大特征 —— 盆地中有广泛的丘陵地质地貌。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25
6、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l|842N@1  
8y<mHJ[B  
      由于“塔里木盆地中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特别是白垩纪地层中蕴藏最丰。可见,塔里木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六大特征 —— 古地表上的生物圈庞大遗迹层。 UXZ3~/L5 O  
!,- 'wT<v  
      盆地中蕴藏如此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与古地表上的生物圈庞大遗迹层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Fpo}UQQbc  
Sh;`<Ggi~  
      由于巨大的坠落物及撞击作用,因此,撞击物体及撞击碎片、粉尘等随之而来则大面积地覆盖了原来的古地表和古地表上厚厚的植物圈(包括其中的一切动物、微生物)。所以,所谓的“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的范围并不一致”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3XOU.  
[voc_o7AI  
      今天,通过塔里木盆地的真正形成原因的透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是那个庞大的坠落物体对塔里木盆地原来地表的冲击性覆盖,使之原来地表上大面积的、厚厚的植物层(白垩纪古树木最高者可达一百米左右)及其内的所有动物、生物,全部在其含盐碱覆盖物的高温高压,以及大量水的长久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石油、天然气资源。所以,这样一来,沙漠下面必然有石油、有天然气,而且蕴藏量自然十分丰富。所以,塔里木盆地下面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随着盆地的撞击凹陷,而深深地储藏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 积层下面的白垩纪地层中,以至被当今的人类所发掘、所利用。 8V(~u^!%_  
A?tCa*b^  
      毫无疑问,塔里木盆地显然是于中生带末期,由一石质巨陨石的坠落撞击所致。结合与塔里木盆地同期同因形成的,其周边的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之地形地貌,经系统分析可以得出这四大盆地是由于一颗一小行星的入侵、爆炸、并分散撞击所致的结论。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25
  四、该小行星的整体撞击性灾难后果 ,!SbH  
'>OEQU5-  
      1、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为一千公里,进入地球空间的轨迹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由于在坠入地表之前,碎裂为几大块之后,分别坠入几个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撞击盆地(坑),及其盆地周边起伏跌宕并向外褶皱延续的山脉。 -X*.scw  
{\?f|mm q  
      从全球同期形成的十大盆地,均类似于塔里木盆地是撞击成坑的六大共同要因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盆地都是同时性地由于这颗小行星的侵入、爆炸、坠落、撞击所致(另见笔者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一书之详细论证)。这些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湖南准盆地、江西准盆地、贝尔加湖、红海、里海。 7|Vpk&.>  
0"-H34M <D  
      2、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降落于地表上后,进而沉积为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从亚洲大沙漠、非洲大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在大陆漂移前的一体化分布中,更能体现该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广泛降落于地表上的宏观踪迹。 1`II%mf[  
depCqz@  
      3、巨大的撞击力量与地表和地幔的巨大反冲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并伴随整体板块在较短时期的剧烈抬升和在较长时期的缓慢抬升。 0?R$>=u  
Z$0mKw   
      4、从天突然而至的十大盆地及亚非一体化沙漠的巨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大陆分裂并漂移,进而导致大洋开启。同时在漂移的板块前沿,因地表皱隆起而形成带形山脉,并伴随大规模火山爆发。 [L7S`Z  
:wzbD,/M  
      5、撞击掀起的粉尘和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的遮天闭日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性冰川,也即核冬天的降临。 FpttH?^  
q.:a4w J  
      6、巨大的撞击力量形成的全球性剧烈地震,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以及强烈撞击掀起的粉尘、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这种粉尘共同在地表上广大范围内的降落与覆盖,最终导致了恐龙及同期动植物的大灭绝。 0o6r3xc;  
?,v@H$)3_  
      从大多数恐龙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分析,实际上已经充分证明了是小行星入侵的必然结果。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缓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聚集一处掩埋的实际状况,因为恐龙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并且是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小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之际,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心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全球性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9U9ghWH8  
m:EYOe,w  
      7、由于大量熔蚀物质和粉尘对原来地表上厚实的生物圈的大面积覆盖作用,最终导致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成和蕴藏。 KW0KXO06a  
NgGpLdaC2v  
      8、富含盐碱物质的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其中一部分飘落于海洋之中,进而使海洋变咸。因为,全球海洋的总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38亿立方公里。海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主要为氯化钠,具弱碱性 。因此,海洋中所含盐份的总重量大约是468.3亿吨(是柴达木盆地600亿吨已探明食盐总储量的78%),远远小于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及碎片主体(中国西部四大盆地及世界十大沙漠、戈壁、黄土高原)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因而,正好与散落于海洋之中的,来自小行星的熔蚀物质所包含的盐份基本吻合。 lYS4Q`z$  
+Km xo4p  
      9、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在导致地球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姿态产生影响。同时,小行星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因此,撞击与外来磁场的突然加入,进而导致了恐龙灭绝时代地球磁场的巨大变动(或许是导致了所谓的地球磁极的反向效应)。 M#o=.,  
AzGbvBI&V  
      当然,人们一定要说,中生代末期的这一系列事件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可是,据不同资料的时间数据,其误差可高达几千万年。然而,测量历史年代的最先进方法,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也即碳14法。但是其误差率为32%,也即正确率为68%,且距今越久远则误差越大。 Jx3a7CpX  
j%vxCs>  
      同时,巨大的撞击必然伴随巨大的爆炸和爆炸性掩埋后果。另外,巨大的撞击在导致地表天翻地覆、板块四分五裂之际,必然对地质地貌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以及板块的长久漂移和地质地貌的连续性变化。 ,0L< wa  
        VQ~eg wJL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以恐龙灭绝和塔里木等巨大盆地及周围环形山的同时产生为代表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1、大陆漂移,2、一体化沙漠,3、十大盆地,4、中国的西部高原,5、含盐的海洋,6、恐龙的灭绝,7、煤炭、8、石油、天然气,9、大面积火山,10、全球性冰川。)均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是同一个原因所致的不同结果。也即是一颗直径约千公里的小行星入侵地球,并爆炸性碎裂后分散撞击地表的宏观结果。中生代末期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也即白垩纪事件,就是这颗小行星入侵后的宏观物证。 EZQ!~  
^ ' )4RU  
      总而言之,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如桃李砸西瓜、或者是豌豆击鸡蛋。撞击者是自身碎裂并深陷淹没;被撞击者则是皮开肉溅、体无完肤,篷头堪面、遍体磷伤、千孔百窗、血泪滚滚。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强大并巍然的地球,其肌体的健康终又慢慢地愈合与康复,并建立起新的平衡体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VuBi_v6  
/|Gz<nSc  
      地球诞生已46亿年,海侵海退、陆升陆降、沧海桑田、红尘滚滚,大洲大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沙漠戈壁、潮起潮落。尽管全球地质地貌既复杂又零乱、既运动又静止,但其实又很简单、很有序。只因,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翻地覆凯尔慷;几家欢乐几家愁,生命又开新篇章。这就是地球的发展片段,这就是地球的成长简历。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25
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 ']Km%uwL  
      一、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现状 y9:o];/  
XF4NRs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南部,位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56万平方千米,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相当于9个多台湾省的大小,达33.76万平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是仅次于西亚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内部沙丘连绵起伏,一般高70米~80米,最高可达250米,沙漠内部植被稀少,多为流动沙丘。 d[(%5pw~zL  
^-}3 +YA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天山、昆仑山阻隔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降水量小,气候变化大。夏季炎热少雨,光脚不能在沙漠中站立一分钟,因为沙面温度高达70℃~80℃。冬季气候又变得异常的寒冷,气温经常在-20~-25℃,最低气温可达-50℃。春季多风,平均每月大风4~5次,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声音凄厉可怕。 ?$7$# DX  
   Mf:x9#  
      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北部一般在50mm~70mm,南部一般在15mm~30mm,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十分干燥,风沙危害始终威胁着盆地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盛行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沙漠东部盛行东北风,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塔克拉玛干流动沙丘总的移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故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不断向南扩张,向着昆仑山麓推进。2000多年来沙丘平均向南移动了100千米左右,使丝绸之路南道的绝大部分的古城被风沙湮没。那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原来是这样的吗?塔里木盆地来自什么地方?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7-10-25
二、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 1 pzd  
   [h :FJ  
      1.塔里木盆地来自南半球 E<_+Tc  
8j%lM/ v  
      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ffQ&1T<  
   `^E(P1oJ3  
      距今8亿年前(元古代),塔里木盆地还是一段靠近现南极海底的活动性很强的古地槽。当时地壳运动剧烈,地球的南北变化频繁。自震旦纪后期开始(距今6亿年前),由地槽转变为陆块的塔里木从今天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开始其长达数亿年的“北征”。这块古陆在北移过程中按照地球磁极的变化变换着“行走”的姿势,其大部分时间是顺时针左旋前进,中间曾一度右旋过。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塔里木陆块完成了决定性的一站,从南半球高纬度49.2度,漂移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到距今约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它已移到北纬25.2度。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an?g'8! r:  
   Lop=._W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亿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Kib?JRYt  
   `=foB-(zt  
      2.塔里木盆地原来不是干燥的 |z%*}DPrpa  
=7("xz %  
      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地质时期,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大陆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7-10-25
三、人类活动是现代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jZY9Lx8o  
   cXokq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8>jd2'v{  
   \E<)B#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i`:r2kU:*W  
   kjW`k?'s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尘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里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fx4X!(w!B  
   tU7eW#"w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 A&0sD}I\K  
   ?G-a:'1!6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现在如果不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7-10-25
塔里木盆地的民族融合 P8s'e_t  
R=M${u<t  
    8~11世纪,因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觉有未尽之意。故本人认为,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离线ljh1213
发帖
39
土币
292
威望
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7-10-25
一、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 .,x08M  
'u.`!w '|L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NLF{W|X  
Z;i^h,j?$1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击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1。从此,大批匈奴人进入西域,并与汉朝展开激烈争夺。经过长期的战争,至2世纪中叶,南匈奴归汉南下,北匈奴西迁。“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悦般国”,“众可二十余万”2。分散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其它地区的匈奴人,也当为数不少。 ;comL29l2`  
_B|g)Rdv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起,这里先后建立起了阚氏、张氏、麴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麴氏高昌王国传九世,历经140余年之久。 zn3i2MWS  
Oox5${#^  
    羌人,是较早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沙雅绿洲,发现了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联系到“若羌”这个古老的地名,以及文献中的记载,可以认为,羌人是汉代新疆地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Nr7MSFiL  
^fb4g+Au  
    5世纪初,柔然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他强盛时,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焉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不满豆伦可汗侵扰北魏沿边州郡,与其弟穷奇怒而率所属十余万落向西迁徙,在新疆建立政权,也曾一度控制高昌及鄯善地区3。高车副伏罗部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集团。 #tBbvs+%  
FUm-Fp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又一个在新疆地区建立起自己统治的游牧民族政权。射匮可汗时期(约在610~618年),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统有东至阿勒泰山,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遂与北突厥为敌,乃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可汗死后,统叶护可汗即位,他“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椐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受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1。与此同时,亦有大批突厥部落迁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如葛逻禄等。 rReZ$U  
_Oq (&I  
    自7世纪下半叶时起,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并从8世纪末时起,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行长期统治。期间,该地区不仅驻有大批吐蕃军队,建有戌堡,设置斥候,而且还分布着许多吐蕃部落,见于藏文文献及出土的吐蕃文简牍中的西域吐蕃部落名称就有6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吐蕃本土的六十一东岱(千户),是从吐蕃故有部落中分化出来的部落2。 cEw/F0  
Ph.$]yQCc]  
    除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外,南北朝时期,还有嚈哒、吐谷浑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上述民族和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不仅使该地区居民族属更加多元化,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如突厥人,就和各地王族通婚,进而对当地原住居民产生影响。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以后,应该有不少吐蕃人留在了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特别是和田地区,并融合在了当地原住居民之中。 }EO n=*  
te'<xfG  
    但是,至唐朝时期,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7世纪初,我国著名旅行家和佛教大师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他说:阿耆尼(焉耆)“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屈支国(龟兹)“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跋禄迦国(阿克苏)“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佉沙国(喀什)“而其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存体势,语言辞调,异于诸国”;曷盘陀(塔什库尔干)“文字语言大同佉沙国”;瞿萨旦那(和阗)“文字宪章,韦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斫句迦(叶城)“文字同瞿萨旦那国,言语有异”3。从玄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居民实用的语言文字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今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为一类,和田、叶城等地为一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发现了古代居民语言的大量文献。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巴楚,可能还包括喀什在内,使用一种属于印欧语系伊兰语族中的中古东伊兰语,现在一般称它为古和田语或古和田塞语;而在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库车、焉耆地区,则使用另一种特殊的印欧语,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古代焉耆——龟兹语。此外,在公元2—4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今民丰)到鄯善(今若羌)、且末一带,还通行一种古代印度西北的方言,文字则使用佉卢文。这样看来,从汉代至唐代的千余年里,虽有匈奴、汉人、羌人、柔然、高车、突厥、吐蕃等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北史•于阗传》载:“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皆深目高鼻”。“深目高鼻”正是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古代印欧语系居民人种的显著特点。至于地处吐鲁番盆地的高昌,自魏晋时期就是汉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所以“文字亦同华夏”,只是由于受周围土著居民的影响,故亦“兼用胡书”1。但不管怎么说,在回鹘大批迁入该地之前,吐鲁番地区主要通行汉文,说汉语。考古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gHRJ$2|Sx  
82V xk  
    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先后有众多民族的居民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却没有导致当地民族构成和分布发生根本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多属于草原上的强国。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但到各绿洲从事农业的人很少。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很难和当地的原住居民融合,进而改变当地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汉人,虽然经营农业,但除在吐鲁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汉人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孤立的屯田点上,且人数有限,指望他们改变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似乎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自己却被逐渐融合在当地的民族之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https://beian.mps.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2919号 广州半山岩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4274469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