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争余波未了 6 ,N6jaW
\~"#ld(x7
“三峡工程对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对鱼来说则是弊大于利。” \3{3ly~L
rS~qi}4X
今年9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论坛上,面对水电界人士抛出“三峡工程产生巨大生态效应”的论断,一名水生物研究专家当场拂袖而去。这种场景,可谓二十多年来三峡工程生态影响之争的一个缩影。 TGWdyIk
85>S"%_
自上马论证以来,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争论不休。 & 5
<**
_J"mR]I+
言利大者,通常以三峡工程发了多少电、替代了多少燃煤,蓄了多少水、防了多大洪水来作证;言弊大者,则对水质变化、漂浮物多少、动植物存灭格外敏感。 n@B{vyy
0B3 QVbp'
甚至流域范围内发生地震、洪涝、干旱,都会引发“与三峡工程无关还是有关”的激辩。 fwmLJ5o
N
9[>Lp9l'
环境报告的反复 b%0BkS*
(zah890//
尽管已有1985年国家科委组织的生态论证报告在先,但1986年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启动后,大规模生态调研卷土重来。 LZ&uj{ <
mC(u2
彼时,中科院学部委员侯学煜、黄秉维和马世骏领衔,六十多位国内著名生态、环境专家组成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专家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当时被称为最谨慎的论证报告——《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论证报告》。 B1w0cS%%:
`*9EKj
1988年3月,论证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审议后认为,报告对于各项不利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益的、积极的对策和建议。但有的代表认为,报告中对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阐述不够。 `
py}99G
G.VYp6)5
据知情人回忆,在这份专题报告中,顾问侯学煜和组长马世骏(二人都已去世)都赞同弊大于利。但代表大部分专家意见的马世骏认为,一些弊病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而侯学煜不同意这句话,他拒绝在报告上签字,成为14个专家组中9名未签字专家之一。 sX'U|)/pD
_Y
YP4lEL
根据1992年4月三峡工程议案说明的附件,1991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并肯定了这一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同时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补编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w yD%x(
Hptq,~_t
后由国家环保总局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主要不利影响在库区。 &,uC9$
J'7 y
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观点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中科院的观点是弊大于利。两家的观点都落不了地,就都放在报告里去批。” URw!7bTz
Ve:&'~F2 s
最终由全国人大通过的议案说明指出,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7t4v~'h;5e
<kc]L x
有利的影响主要包括: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大坝下游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与火电相比,可减少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8xo;E=`
$,`VUe{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如水库淹没、移民和城镇迁建,若处理不当,会加剧库区原已紧张的人土矛盾,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对库尾会有影响;库区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会加重;部分文物古迹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会受到一定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也会有影响等。 {(HxG4~
`Yogq)G}
对“有利有弊”的持中之论,论证领导小组的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并不完全赞同。1991年,他把其个人态度通过文学作品《三峡梦》另行表达出来。 4 ?2g&B\
<lx^aakk!
在这部作品里,他梦见自己被押上“国际生态环境法庭”的被告席,自我辩护:“庭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此在‘论证报告’中述之详矣。依我看来,利之大远胜于弊。中游洪灾已得控制,千里平川免受分洪之累,此其功之一也。三峡水电站替代了18座百万千瓦之火电站,减少巨量废气毒气排放,全球为之一爽,泽被子孙万世,此其功之二也。八百里洞庭已近湮废,今日湖库相济,洞庭烟波,长留华夏,此其功之三也。” FuMq|S
wG:$6
时至近年,如何拿捏三峡生态环境的轻重,仍是一个问题。 T#e4":A&x
;qVG
\wQq
2007年9月25日,在武汉召开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研讨会上,上任才半年多的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说:“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ZKsQ2"8{M
8on[%Vk
此言一出即引发大量猜测。两个月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汪啸风表示:“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按照这个结论,我在武汉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我也根据这个结论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我要给大家表明,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就是从项目研究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而不是某些舆论所说的中国‘始料未及’”。 Rkr^Z?/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