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是我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烈度)区划图,相较于现行的第四代区划图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二是在附录中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我国全国性地震区划图的制(修)订工作历史悠久,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李善邦编制了我国第一代地震区划图,该图给出了全国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的分布;第二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于1977年出版,该区划图是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编制的,给出未来一百年内场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正式引用;第三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是1990年颁布的,编图采用了概率分析方法,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其他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前3次区划图编制均采用地震烈度作为编图参数,现行第四代区划图对此做了改进,采用地震动参数作为编图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风险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10%,比例尺为1:400万。第四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2001年作为国家强制标准正式批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分别做了局部修改,该标准距今已使用14年。
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技术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编制过程中与住建、水利、核电等相关部分充分交流和讨论,并广泛征求吸纳了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级地方政府等多方面意见建议;使用上采用双参数调整,并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取值;结果上消除了不设防区,全国设防参数整体上有了适当提高。该标准的发布实施,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