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二次岩土注册考下来,还有很多老同行没考过。在这些同行中,有相当部分人专业工作能力都不错,可以说是勘察单位的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但就是还过不了考注册这个关!他们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勘察,实际工作经验很丰富,的确有一定的实际工作水平,但大范围的基础理论却很陌生,一时还很难考过.
有一位叫"xxx”的朋友曾经说过:"既然经验丰富,这种小考试当然很轻松就能拿下” 。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经验丰富就能轻松拿下这岩土注册考试了吗?这样的考试能说是“小考试”吗?
从二次考过岩土注册的人来看:做土工试验的可以考过,搞结构的也可以考过,搞桩基检测的也可以考过,从没做过勘察的人考过的也有(这些人的确有,有名有姓,我们也认识)。一直从事勘察工作的人没考过的太多了,甚至很多是师兄级的勘察人员(这些人也有名有姓,我们也很熟)。就我们几个相近城市一带的,据我所知:77、78、79级进大学的老勘察人员至少有十几二十几个没考过,他们是文革后考上的大学生,有的还下乡插队多年。这三届学生上大学很不容易,当时高考录取率还不到5%,他们在校时读书都很认真,老师们有口皆碑。假如把考试和实际水平划等号,那么这些人真的就那么不行吗?我想很多应该不是的(至少我不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
注册没考好,这里面包含很多因素:
1.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有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好好看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础;各种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钻探技术工艺等。建工,水利水电,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等,各种行业的岩土工程勘察你都要会;不管你平时有用或没用的,或许说你以后永远也用不到的,你都必须会。勘察的要会,设计的也要会(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边坡稳定,地基处理等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措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各种特殊性土的岩土工程,你都要会。
所有涉及到以上内容的规范都要看,规范中的正文和附录要熟,相关的条文说明要理解。
以上所说的那些知识面不仅要看懂,而且还要做习题。只会自己行业的勘察绝对是不行的!
2. 这些人年纪较大(他们大都在40-50岁,有的还大于50岁)。他们记忆力差,反应慢,平时会的东西到考场就不一定会,或考试时间不够用,不象当年。
本来他们这些人完全可以用考核方式获得岩土师注册资格的,但由于他们所做的项目没评优获奖(70年以后本科毕业的要以评优获奖做为考核的唯一条件)。其实评优也是不难的,他们没去评优获奖也是有很多因素的:有工作因素,有领导因素,有舞台大小因素等等,说不清的。
等到年纪大了再来个什么考试的,总觉得和十几年前不一样的。 大学毕业6-7年,基础理论还好,参加考试正好,况且也还有很多人没考过。而这些人毕业都20几年了,规范都改了好几次,专业基础理论平时涉及不到的早就忘了,一定要花很多时间来看以前会而现在不会了的东西。
搞勘察的很偏重工程实践经验,我们的很多理论与实际不符合:
当你从郊区路边走过时,你会看到很多人工边坡几年来也不坍塌;但只要你一计算,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支护,可它没支护就是不会坍塌;
有些基坑,计算后要花很多钱围护,但实际开挖起来却没事,或稍稍支护就行;
不少桩基,用你提供的指标计算出的单桩承载力和实际的压桩结果相差太大了;
有些淤泥层,你的勘察成果说它是流塑的,可开挖后它一点也不流,甚至直立性很好; 地基沉降变形计算,计算后结果要下沉十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可实际上它就是不沉,或只下沉一点点;
很多勘察报告,说有地下水需降排水,可基槽开挖后却没水;
有的砂层,你判它会液化,可打桩时却穿不过液化层;你建议可以做为桩基持力层,可桩却停不住 .....
太多这样的实例了,怎么办?要结合工程实际经验,理论结合实际。所以说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行, 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也不行。
我们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做为国家的规范也都还有不合理之处。
你提供的浅基承载力每平方米差它个2-3吨很难说你对与不对;不象设计荷载取值,每平方米差个0.1-0.2吨马上可以说你不符合哪一条规范。
所以我们搞勘察的,必需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
可是考试就没考这些实际经验的东西,所以说考试和工程实际经验是没直接关系的。
考试是为了注册而设的考试,是好几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出的考题。我们多数是一直从事某种行业的人,要去应付多种行业知识的考试,东一枪西一炮的,实在难于抵挡。
所以说,这样的考试,并不是一种“小考试” 。
本来考一考也是很好的,可以温故知新,“充充电”,但考下来却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
你会的它不考,你不会的它却考了很多;
平时工作中常用的它考的很少,用不到的它却考了很多;
干这行的考不过,没干这行的却考过了。
一二次考下来,很多老同行都说不考了。
也不知这岩土注册到底是在考勘察的还是在考设计的?
原来的“勘察大师”能不能叫“岩土大师”?
我在此说这些话,不是在贬低考过的人的水平,丝毫没这意思,不要误会!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考试是公正的,能考过的同行是很努力的!对考试来说,还是要以成败论英雄的。对老同行来说,还是不能灰心的,一定要争取考过的,这才是榜样!
考注册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完全赞同,就是来迟了。但无论如何国家是在朝进步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现在是在探讨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如何提高注册考试的实际技术水平含量;没考过的同行该如何接下去应考,怎样才能提高注册考试的成功率 ;出题的专家如何更科学出题,不要出偏题,不要出怪题,要实际一点;考试是在考“从业资格”,不是在做学术研究,不要造成八股试的考试,不要让大家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万万不能形成考过了不一定就会干,而会干的却考不过的局面。
比如说考那道液化计算,尽管做对了,但花了二十几分钟,考试有几个二十几分钟?我想这种题很简单,但算起来很繁琐,象这种计算太繁琐的题要考概念,不要有太多计算。实际工作中都有电脑了,考人工计算速度又有什么用。
还有那道基坑标高计算,加加减减;问什么叫“干强度”等等,这都有什么技术含量?
考标贯面积比,第一次见过,不知有什么用?搞了二十多年勘察,还没听过有这东西。
“面积比 ”,那是专指取土器的,怎么能随便引伸?水管,炮筒的面积比能这样求吗?
如何出好题,这是众多还没考过的考生们先给出题专家出的一道难题.出好题也是很不容易的!
在这里,我还是要认为,考注册的确是在考从业"资格”,不是在考实际工作水平能力.当然不是说考过了的人没有实际工作水平。
大学毕业了,说明你有了该专业的必备知识了;工作几年后,注册通过了,说明你有这专业的独立工作能力了,你拿到了上舞台的通行证了, 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了。
然而,这舞台很早就存在,不少同志早就在舞台上了。他们在舞台上已发挥了多年的才华,他们要上舞台前就没有在发通行证,现在要重新来看通行证,有的就拿不到或很难拿到。难道要叫他们退出这舞台了吗?
我觉得这样的注册考试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像有的院有那么多年的工程勘察历史了,而恰恰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还没考过,考核通过的大都已退休了。文革后大学毕业的考核过的不是很多,很多单位甚至没有,今后还要继续考,但毕竟要有时间,注册一实行面临的问题就来了。
难道这些骨干力量以后就不能承接工程了吗?或者他们写的勘察成果要请非参加勘察的注册人员签字盖章.
这真是太下策了。
当然,要找几个考过注册的人来倒也是不难,但不一定就能适合。
这些话不能不说,这是很现实存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