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断层的产状和规模,就要等开展其它工作才能进一步判断。你猜测它顺河谷走向,非常可能。
其实所谓的“风化深槽”,大多就是断裂带,只不过为了“免责”而换了个名词罢了。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现有各类比例尺区域地质图的工作程度是不高的,如1/5万图的地质点密度一般大于500m。也就是说,区域地质填图时,其观测线路间距可以在500m左右,两线路之间的地段可以不去管它,如果两线路之间有一道小断层,是不会被发现的。另外更重要的是,野外观测地质点都只凭肉眼进行的,这样一来,区域地质图填图中所能判断出来的断层大体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断层带硅化强烈、抗风化能力强、有幸出露地面的断层;另一是岩性、地层突变,显示出该处曾有很大位移的断层。至于破碎严重的断层,往往因为风化剥蚀被掩埋起来,或者位于岩浆岩、次火山岩地区、无法进行地层对比的断层,野外是很难看出来的,于是区域地质图也就没有了。由此可见,区域地质图"漏失"断层是必然的,其中还可能包括了一些规模颇大的断层。
zwscwb11 兄在首帖中列出了两个基本情况:(1)沟谷、洪积层——有掩埋条件;(2) 安山玢岩——是一种火山岩或次火山岩,层理不清晰或没有层理,难以观测到断层两盘位移。正是上面所说的两种不易发现断层的原因。
另外,在照片三中的山体岩石露头中,可观测到大量密集的节理、裂隙,它们是断层影响带的特征景观;再加上钻孔所揭露到的带有较明显风化的角砾,所以我赞同zwscwb11 兄关于断层的判断。
2、要较准确判断一条断层并非难事,例如当某个钻孔发现了风化强度、深度和邻近钻孔不一样,不符合水平分带规律,就可先进行地表追索或物探追索,然后采用钻探验证,就可以查明是不是断层了。也就是说,断层判断是要补充一些工作,才能根据断断续续的地质点或工程揭露点,确定它的规模、走向、倾角。一般来说,除了矿山、油田外,还有是特大型工程项目——如高坝工程、核电工程,一般都不必进行这项工作也能满足岩土工程的需要了。于是有一些“聪明”人,就发明了一个新名词——“风化深槽”,这样一来,即避免了承担追索断层的责任;也不必承担与有关人员、部门论证勘察资料与区域地质资料不吻合的责任义务。
所以我说:“风化深槽”是一个“免责术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风化深槽”虽是一个很巧妙的“免责术语”,可以免除了一些麻烦;但对于有志于岩土工程的年轻朋友来说,心中要有数,千万不要止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