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JX$5bZsI
根据公司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标准》立项申请书的批复及公司《标准编写规定》(QG/HS2.01-2004)要求,编制本技术标准。 SujEF`"
本技术标准编制目的是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料和成果的统一性,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C ipL9]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除应符合本技术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t!v`TH
本技术标准起草单位:地质工程院 %8I^&~E1
本技术标准参编单位: @bTm.3
本技术标准归口单位: eCKm4l'BZ
本技术标准主要起草人: pSC{0Y$g
本技术标准审核人: A4(L47^
本技术标准批准人: KB~1]cYMp
本技术标准由地质工程院负责解释。 R5QW4i9
lwt,w<E$
>F^$
' b]
yn ofDGAf
vcy1itY
yx`@f8Kr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标准 YIW9z{rrs
1 范围 8*&-u +@%
(1)本技术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地质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s1]Pv/a=y
(2)本技术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及其相关的配套工程。 Bn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0_je@p+$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 @=w)a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k([wV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Y<POdbg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k!h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 @ A8y!<
《上海市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J10897-2006)(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I-iq
@
《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50/139-2003) )x[=}0C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U9CL"
3 评估级别与范围 *g}==o`
3.1 评估级别 PT,*KYF_O"
0P$19TN
3.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其划分应符合表3.1.1要求。 hU(
`m1stK(PO
U[;ECw@
"K>!+<
o"RE4s\G~r
表3.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Ke_dM
项目重要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o|n;{zT"
复杂 中等 简单 N%:uOX8{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q34>}O< O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Z{(Gib~{N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A<H]uQ>
3.1.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应符合表3.1.2要求。 n}Thc6f3D
moVf(7
BSy4
d>
p({|=+bl
tZ=|1lM
fU.hb%m)Q\
_`QME r?
~qb?#IY]`
gjT`<CW
P
>0S ZP
`mAYK)N
AS0(NlV
PTpCiiA@
(1{OQ0N+x
Y
uZ
Zq1> M'V;
'%Oo1:wJ
6"?#s/fk
[uie]*^
表3.1.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b N>Ar
T;3~teVYB
判定因素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25, [<Ao
地质环境复杂 地质环境中等复杂 地质环境简单 m|cRj{xZF
1、 ?b^<Tny
地形地貌 地貌单元种类 超过两种 两种 一种 `,GFiTPd
地形坡角 (#je0ES
>35 10~35 <10 Dh{P23}
沟河纵坡度 ]6=opvm
>25 10~25 <10 0x'Fi2=`
沟河切割深度 *qMjoP,
>20 10~20 <10 W#b++}S
2、 t@cBuV`9c
地质构造 断裂构造 可见断层;裂隙超过4组,间距小于0.3m 偶见断层或破碎带,有3~4组裂隙,间距多为0.3~1.Om 无断层,有0~2组裂隙,间距大于1.0m ,,9vk \
岩土界面倾角 TKw>eGe
>25 10~20 <10 bg4VHT7?>)
一般结构面对斜(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大 中等 小 d9D*w/clMi
临空外倾结构面对斜(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大 中等 小 =8r,-3lC;
3、 N/^[c+J[E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岩体结构类型 碎裂、散体结构 薄~厚层状结构 巨厚层状~整体状结构 d9
8pv%
岩性岩相变化情况 变化大 不稳定 稳定 R<h0RKiM@
地下水对工程及岩土体的影响程度 大 中等 小 84Hm
PPt
4、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强烈发育 中等发育 一般不发育 !})3Fb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强烈 中等 一般 jTQN(a9Y
注1: 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均符合简单条件者划为简单类型,其余为中等类型。 -IV-"-6(
注2:临空外倾结构面对斜(边)坡的不利影响“大”指结构面倾角20 ~60 的顺向坡;“中”指切向坡或结构面倾角10 ~20 或60 ~75 的顺向坡;“小”指逆向坡或结构面倾角小于10 或大于75 的顺向坡。 +xmZK<{<
注3: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应从水的类型、水位埋深、水量及水质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 yR*K%
注4:对已得到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在判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时应降低一个档次。 GEb)nHQq
注5:用临空外倾结构面对料(边)坡的不利影响决定复杂程度时,当所影响的面积小于调查区面积l0%时,应降一个档次。己支挡边坡所影响的面积大于调查区面积l0%时,也应降一个档次。 9qZ|=r]y'
78b9Sdi&
@qJv
)^^}!U#|e
oDA'}[/
3.1.3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应符合表3.1.3要求。 S
1Ji\
表3.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T@-yys
~ YZi"u
项目分类 重要 oU 8o;zk0
建设项目 较重要 ',RR*{I
建设项目 一般 }% |GV
建设项目 z#&qWO
工程类别 水利水电工程 水电站(总装机) >25万KW 2.5-25万KW <2.5万KW 3^&pb
水库(库容) >1×108 m3 0.1-1×108 m3 <0.1×108 m3 2gjA>ET`N
输水管道工程 长度>10km 长度5~10km 长度<5km |om3* ]7
供水工程 >10万 m3/d 2-10万 m3/d <2万 m3/d pm;g)p?
配套工程 办公生活营地 >500人 200-500人 <200人 1hp@.Fv
移民新建村庄 >500人 200-500人 <200人 !lB,2_
移民新建城镇 面积>2km2 面积0.5-2km2 <面积0.5km2 zjJyc?
进场及移民道路 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 三级公路 三级以下公路 ]zK} X!
桥梁 s*}d`"YvH
工程 多孔跨径总长 .^1=*j(;
L(m) 特大型 L>1000 大型 100≤L≤1000 中小型 L<100 .~8IW,[
单孔跨径LK(m) LK>150 40≤LK≤150 LK<40 :Ws3+OI'm3
备注:涉及到桥梁工程的首先按所在道路等级确定其重要性;如果是单独桥梁工程就按其本身设计的等级来确定其重要性。 3?/}
3.2 评估范围 WqU$cQD"
3.2.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范围内,应根据拟建设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在包括全部拟建设用地和满足主要致灾因素研究和灾害危害范围分析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外围地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 9zd)[4%=
3.2.2若地质灾害危险性仅限于用地范围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8i"{GGVC
3.2.3不同灾害种类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依据下列规定进行: MN)<Tr2f
(1)崩塌的评估范围应包括潜在崩塌体、崩塌危害区及崩塌缓冲区,以第一斜坡带为限; kQBVx8Uq]
(2)滑坡的评估范围应包括潜在滑坡体、滑坡区以及滑坡推覆区,以第一斜坡带为限; DFjkp;`1
(3)软土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的评估范围应包括沉降和塌陷全部可能影响的范围,并与初步推测可能塌陷的范围一致; 9p$q@Bc
(4)泥石流的评估范围应包括泥石流形成区、路径和堆积区,即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范围; PwNLJj+%
(5)矿山地下采空区塌陷或露天采场边坡塌落的评估范围应包括位移角圈定的塌落区和位移区; X!_OOfueP8
(6)地裂缝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zKWi9
第十七条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bmddh2
(7)库区塌岸评估范围应包含塌岸影响区域,不能局限于库水位,尽可能与初步推测范围一致。 TT&!WbA-Hk
3.2.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错位或构造性裂缝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量拓展到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特殊构造部位,如:不同方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断面上不平滑处等。 ?,),%JQ
3.2.5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对水库,评估范围应到达靠近水库的一级分水岭。 +Q_Gm3^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pV-.r-P
4.1 基础资料要求 gf@'d.W}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收集利用遥感影像、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形地貌、地震、地下采空区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并进行实地踏勘与现场调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估要求时,应补充进行必要的物探、钻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QU4'x4YS
4.2评估技术总体要求 'Ph;:EMj
4.2.1基本规定 >"nk}@
(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QDV_ziE5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阐明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危害性、评估建设项目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I2l'y8)d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可参照下列分类及名称选用。 hQ8{
A7
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地质灾害可归纳为4类13种: 9hp0wi@W}
1)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cE]kI,Fw,M
2)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1@{Zz!S
3)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浸没; ZmHl~MR@
4)特殊岩土灾害:膨胀土、地震液化砂土、冻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 (c*Dvpo1
4.2.2评估技术要求 ,[hJi3xM
(1)一级评估技术要求 u})JQ<|
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和半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充分论证。 9_/1TjrDN
2)根据建设工程特点,进行1:1000~1:1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区域性工程项目可根据情况进行1:5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按照相应精度要求对地层、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等进行填图。 1!NaOfP;@
3)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发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分析评估。现状评估应以量化分析为基础,进行充分的阐述与论证。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L[bDOV07
4)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建设项目本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宜采用量化分析;预测评估可采用数理统计、工程类比、模糊数学等方法。 `4p9K
5)应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性的分级与分区,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LtvyWc`
6)地质灾害调查中,图上每0.01 m2内地质调查点不应少于3个,重点地段应适当加密。 &]c9}Ic
(2)二级评估技术要求 _1JvA-
1)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和定性或半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ffhD+-gTU
e)bqE^JP
aH#|LrdJ
2)根据建设工程特点,进行1:1000~1:1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区域性工程项目可根据情况进行1:5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按照相应精度要求对地层、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等进行填图。 RGKJO_*J2
3)对评估区内分布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现状评估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灾种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QBo^{],
4)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建设项目本身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预测评估可以定性分析为主,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灾种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5#7i_%@E}
5)应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性的分级与分区,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ZEs5`x
6)地质灾害调查中,图上每0.01 m2内地质调查点不应少于2个,重点地段应适当加密。 zj)[Sntn?
(3)三级评估技术要求 K=>/(sWiq
1)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 对评估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作出概略评估。 3G&1. 8
dk ?0r
?k?Hp:8?=
2)根据建设工程特点,进行1:1000~1:1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区域性工程项目可根据情况进行1:50000综合地质灾害调查;按照相应精度要求对地层、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等进行填图。 1|89-Ii]
3)对评估区内分布的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现状,以及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现状评估可以定性分析为主,进行分析评估。 0nd<6S+fs
4)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建设项目本身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预测评估可以定性分析为主。 #WG(V%f]
5)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说明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1f:k:Y9i
6)地质灾害调查中,图上每0.01 m2内地质调查点不应少于1个,重点地段应适当加密。
t|DYz#]
A|+{x4s`
5 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k>2j0
5.1 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 O#|E7;
(1)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Q&LkST-i
(2)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崩塌、滑坡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地段,可能为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 *\>2DUu\`
(3)经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 :4Vt
(4)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覆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 #>V;ZV5"
(5)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 32Z4&~I
(6)线性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所属范围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危险区段及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点。 1WKDG~
(7)受库水位影响较大的土质岸坡(发生库区塌岸较严重地段)。 oAx0$]+%V)
5.2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 ,O+7nByi[V
(1)崩塌调查内容与要求 G7<X l}
1)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大小和崩落方向。 kgu+q\?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x1et,&,
3)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开闭程度、力学属性、延伸及贯穿情况,并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1P
4)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气象水文和地震情况,当地防治崩塌经验。 tpD?-`9o
(2)滑坡调查内容与要求 xVPGlU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进行滑坡重点部位摄影或录象。 s5dh]vNN
2)已发生滑坡主要调查:○1滑坡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主要调查滑坡发生地的地名,行政区位置(座标、经纬度)、滑坡区自然经济状况;②滑坡发生时间,若无具体时间,应写明是老滑坡或古滑坡,滑坡前后缘高程,滑坡壁高差、坡度、滑移特征(摩擦痕迹);③滑坡规模,包括滑坡长(包括滑坡平台、滑坡舌)、平均宽(垂直滑动方向)、平均厚、估算体积;④滑体平均坡度,后缘、前缘及两侧特征,滑体分级、分块特征,滑坡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滑坡鼓丘及滑坡平台特征等;⑤滑坡体组成物质类型、特征调查,包括岩土类型、状态、产状,变形破坏程度,滑体前、中、后部差异,滑移面形态、特征、物理力学特性;⑥滑坡运动特征,包括滑坡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级分块滑移特征,最大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最大滑速,按运动特征和滑移速度分类,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VQ;=-95P
3)滑坡形成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调查:○1滑坡区地形地貌调查,包括滑坡区所处地貌类型、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滑坡发生地形部位、形态特征、坡度、相对高差;坡面特征、前缘临空面高度及倾角,有无河流冲刷;○2滑坡区地层岩性调查,指地层时代,岩层类型,岩性组合特征,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土质滑坡,应调查土的类型、特征;○3滑坡区地质构造调查,主要调查滑坡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构造结构面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4滑坡区气象及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滑坡区地表水分布、变化和地下水出露、流量等与滑坡形成的关系,滑坡发生前和发生时的降雨量及降雨特征;○5地震调查,调查滑坡区历史地震情况与发生滑坡的关系。 Sq'z<}o
4)滑坡损失及危害程度调查,包括人员伤亡,毁坏城镇、乡村建筑物,损坏铁路、公路及桥梁,危害工矿、城镇设施及水利水电设施,损毁耕地、林木等及经济损失情况。 z,EOyi
5)滑坡稳定性及潜在危险调查,主要调查滑坡发生后是否趋于稳定,滑坡后壁和两侧是否还有未滑下来的牵引块体,是否具有潜在危险等。 A!~o?ej
(3) 泥石流调查内容与要求 ublY!Af
1)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调查,○1地层岩性条件,出露软硬相间或软弱易风化岩层,如泥岩、页岩、千枚岩、抗风化能力弱的花岗岩和厚度较大松散堆积物,与其下伏基岩之间有相对不透水层。○2地质构造条件,沟谷处在活动大断裂附近,沟内有破碎带存在,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比较破碎,崩塌、坍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比较活跃,分布相对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比较强烈;○3地形地貌条件,为漏斗形、条形流域,沟谷切割比较强烈,沟网密度较大,沟床坡降一般在10%以上,起动段沟床坡降一般大于26%,部分衰退期泥石流沟沟床平均坡降往往小于10%,沟道中部多为峡谷地形,存在陡坎和跌水,山坡较陡,平均坡度一般大于25°,○4水源条件,具有连续大雨或暴雨和特大暴雨形成地区,沟谷上游存在稳定性较差的各种坝体,出现堤坝溃决,地下水活动强烈,地下水位在松散层与基岩界面上下波动。 {%Y7]*D
2)泥石流调查内容 90!Ib~7zH
⑴泥石流沟历史调查。调查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bG~~~%j
⑵泥石流形成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现代侵蚀状况、水文气象条件、植被覆盖条件和人类活动状况等六个方面。 VGq]id{*$
⑶地形地貌调查。沟谷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集水区面积、固体物质主要补给区面积、集水区长度、沟床长度、形成段沟床长度、堆积段沟床长度,沟谷形状、沟谷最高高程和最低高程、沟道出口高程、沟谷相对高差、沟床平均比降、形成段沟床比降、流通段沟床比降、堆积段(一般为危害区)平均比降,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面积等。 U8mu<)
⑷地质条件调查。泥石流沟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调查褶皱性质与产状,断层性质与产状等构造参数,说明构造与沟谷发育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沟内出露地层的年代、产状和岩性;断层裂隙发育程度、新构造运动的水平位移、垂直升降、断裂活动、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等特征;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涌水量及溶蚀能力等;不良地质现象,岩体破碎程度,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这些参数主要通过查阅有关地质图件、资料和野外实际勘测来确定。 #@fypCc
调查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S7vE[VF5
⑸气象水文条件调查。主要调查与泥石流形成和防治有关的年降水量、日最大降雨量、小时最大降雨量以及地表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分析泥石流的临界雨量。 )em.KbsPPF
⑹人类经济活动调查。主要调查采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及经验。 jj2UUQ|
(三)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分析。泥石流堆积扇平面上呈扇形,纵、横坡降较大,前者为3°~12°,后者为l°~3°,沟道下游具有残留堆积和堤状堆积;堆积剖面呈多层结构,层内粘土、砂、砾石粗细混杂,无分选,粒径相差悬殊;堆积物中常常有泥球或泥裹石。 xd 3
(四)泥石流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调查工作结束后,应尽快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分别按泥石流形成的背景条件、泥石流活动特征、泥石流流体性质与运动特征、泥石流堆积物特征、泥石流危害与危险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归类整理 。 1DP)6{x
第三十一条 岩溶塌陷调查内容与要求。 +*q@= P,
(一)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总体以搜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为主。 ^b~5zhY&
;~J~g#
(二)岩溶塌陷调查。 [C6?:'}FA
⑴掌握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和岩溶水环境条件。 %r"GL
⑵查明岩溶塌陷的位置、高程、成因、形态、规模、顶板土层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洞内堆积物和状态、形成时间等。 =!X4j3Cv
⑶查明岩溶塌陷与地层岩性、结构、厚度及不同岩性组合的关系,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11sW$@xs
9
⑷调查岩溶塌陷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褶皱形式、地层产状、断裂等结构面及洼地分布、标高和规模等。 v#FUD-Z
⑸调查地表水的动态,岩溶水类型、位置、标高和动态、连通条件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阐明岩溶水环境、动力条件、落水与涌水状况。 AngwBZ@
⑹调查岩溶塌陷对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和设计施工经验、地基处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与效果,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地段。 vo-{3]u#=
(三)采空塌陷调查。 v2'JL(=
⑴调查矿体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条件和开采区的岩性、结构及矿山服务时限等。 i]z
i[Zo$
⑵调查矿山开采现状,主要为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与采空区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涌水、积水等。 z"#.o^5
⑶查明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调查地表塌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d*>P|n*@e
⑷调查地表塌陷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塌陷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值。 a5M>1&j/eC
rWXW}Yg
⑸调查采空区附近的抽排地下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bRK9Qt#3
⑹搜集采空区及周边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等资料和防治塌陷的经验等。 [)A#9L~s=
第三十二条 地裂缝调查内容与要求。 %K7}yy&9C
(一)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范围。 ?r<F\rBT7*
(二)地裂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 hd;I x%tq>
(三)地裂缝成因类型(自然、人为)和诱发因素分析。 d#Ajb
(四)发展趋势危害程度预测和现有防治经验(包括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
UJj*n
第三十三条 地面沉降调查内容与要求。 A2d2V**Z
(一)重点调查由于长期抽取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造成地面沉降。采用搜集资料、调查与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地面沉降的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 [Bo$?
(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地貌单元特征,侧重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平原或盆地、古河道、洼地、河间谷地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可压缩岩层的分布。 @\?f77Of6
(三)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v2{s2kB=
MV}]i@V
(四)根据已有地面沉降测量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地面沉降发展趋势。 rE:>G]j6
第三十四条 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内容与要求。 }nl)*l
(一)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不稳定斜坡。 (&,R1dLo
⑴各种类型的崩滑体; b3lpNJ J
⑵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ay4xOwcR
⑶斜坡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a29uc:U
⑷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dk/*%a
+
⑸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o$/xP
⑹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0)!zhO_}
⑺坡脚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r.;iO0[/
⑻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ZVAg[c
⑼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可能失稳的斜坡。 s_!Z+D$K
(二)不稳定斜坡调查。 ;G]'}$`/q
⑴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tqCg<NH.!m
⑵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6,1|y%(f
⑶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Y(~
⑷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17oxD
第三十五条 软土调查内容与要求。 su;S)yZb
(一)查明软土的成因类型、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由于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其分布的范围、层位的稳定性、土层的厚度均有其特点。 ,IE0+!I
(二)查明沉积环境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及古地貌,在宏观上控制软土性质的变化及土层再造特征。例如海相沉积物上升到水面后,形成古硬壳层,遭受河流切割,使古硬壳层在切割处缺失,古河床沉积砂土沉积,成条带分布。沉积环境变化对分析软土的固结历史也是重要的。 XD }_9p
(三)分析不同时期的地形图,查明微地貌形态,暗塘、暗浜、暗沟、地下洞穴的分布、埋深及其填土的年代、土性。 [Gy'0P(EQ
(四)查明软土的强度、变形和固结特性。 [i7)E]*oTA
(五)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腐蚀性,并查明土的渗透性。对于深开挖工程,注意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和承压水头。 )6^xIh
(六)邻近软土地基的建筑经验,软土变形量预估值与实测值的对比经验,软土地基改良和加固的经验。 {2^@jD
TP::y
第三十六条 水土流失调查内容与要求。 ^^l"brPa
(一)水土流失调查包括以下内容: z_@zMLs
⑴地貌特征调查。查明侵蚀类型及其所在的地貌部位,微地貌特征,坡向,地面坡度,坡长、沟道、河流及其周边的地貌类型和特征。 I;H9<o5
⑵地面组成物质调查。地层或岩体的时代和岩性,岩体结构及风化程度,风化壳的厚度,不同地貌部位的物质组成特征及其厚度。 wf%Ep#^6}
⑶土地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规划与利用状况,矿山生产和建设,城镇及人口发展等社会经济现状。 ZiYzsn
⑷面状侵蚀调查。查明坡面径流表土流失情况,如层状流失、细沟侵蚀、片状流失,侵蚀导致地面恶化对当地生产和居民生活以及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等。 CJ
⑸沟状侵蚀调查。查明沟道发育的密度,侵蚀沟的深度和宽度,分布范围,分析其与当地农业生产、居民居住环境和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 >:&p(eu)L0
⑹崩岗侵蚀调查。查明崩岗分布、范围,对下游农业生产、村镇居民、工矿企业的影响和威胁程度,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和对建设工程的影响、威胁程度等。 0f/!|c
(二)侵蚀量计算。计算调查区或小流域径流模数、土壤侵蚀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