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相对还可以,经常和我们交流,有事了也能及时给予回复。同时比较尊重个人的感受,发觉学生某工作实在不愿意了,会给予体谅,毕业了也能推荐推荐工作。
不过——
好导师真的不多,作为学生肯定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把导师视着圣人,可有的老师真的不敢恭维。其他更恶劣的情况我不能知道,据我所闻,有的导师不怎么管学生,给不出什么好的思想,随意侵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不断地剥夺学生的idea和研究成果,这就非常不仁道了。比如学生的论文、发明和其他科研成果,导师要求挂第一,有的挂学生还可以,有的甚至学生就不挂了;学生的idea导师拿去报课题做工程,对学生没有任何交待,理所当然、视若无人。
练武的,废掉别人武功或者几年功力,故事内外的人都觉得很残酷,而从文的呢,几年的成果被“光明正大”地占用了,残酷吗。习文如同习武!
就因为是学生,也似乎没有多少好讲的。和导师“计较”的结果是路越走越难走,因为大多数导师的权力很大,而德行却不是很高。加上,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对学生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在中国,决不可能出现冯.卡门向钱学森就学术争论道歉的这类事,更别说涉及到实质指标的利益了。
教育部展开的博士质量调查,不知道调查背后能涉及到什么。扩招师少生多可能是一个弊病,不过,有的老师带了30多个博士,有的老师带了两三个,结果前者每个毕业的博士工作都比后者好,业务能力前者也比后者高。所以,关键还是在导师的能力——导师的学术能力、培养能力、公关能力,以及诸多能力创造的学习科研条件。
我还发觉一件有意思的事,有的岩土方向的博士毕业了,连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都搞不清,有的搞基坑研究,毕业了连一个基坑都不会设计。博士哦,博吗,是学生的问题吗,可能学生的因素也有吧。不过,如果真的纯粹地把关键靠自己,理解为靠自己,那自己在单位或者在家里抱一堆书自己学习自己研究,那不更好吗,还要一个导师导什么。
[ 此贴被宋健一在2007-10-09 10:4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