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浅见,供参考: *%fOE;-?
1、预应力是个初始外力,是在前序工况完成,变形已经稳定时(设支点处锚索未张拉时的变形为y0)施加的,且在锁定的几天内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有些损失会很大。损失30%以上很常见。跟张拉方式,锚具类型,台座平整度都有很大关系。 <e=0J8V8,i
2、预应力施加后,锚索受到初始张拉,考虑1松弛后,残留一个有效预应力P1,按照增量法的原理,这个力反向作用在支护结构上,使得支点位置相应产生一个反向增量变形-yK。-yK与前序所有工况变形总量y0叠加,为支点处的实际位移y1。在进行实际观测时,这里的锚索实际初始变形是P1/Ks,支点的变形为y1,按照变形协调,有P1/Ks=y0-y1。 HK-?<$Yc
3、假设后续工况继续开挖,简化讨论计,认为开挖到底,此时锚索支点的实测变形为y2。此时假定锚索的拉力标准值为P2,全过程锚索最大拉力(标准值)为Pk,此时需要分为几种情况讨论: &=/.$i-w$
1)y2不超过y1,则锚索全过程最大拉力为P1,即Pk=P2=P1。理论上认为不可能,实际确实存在这种情况。 ?Rwn1.Z
2)y2超过y1,则锚索全过程最大拉力为Pk=P2=Ks(y2-y1)+P1=Ks(y2+y0-2y1)。这是常规情况。 f{)*"
4、设计之前,需要进行锚索基本实验,确定锚索极限承载力Pu,极限承载力与锚索长度,孔径,地质条件有关,上述参数确定后,就是一个定值。并根据安全等级,取用对应的安全系数K,得到允许的锚索拉力标准值。设计必须满足上述3的Pk*K不超过Pu。 -meKaQv
5、楼主的问题是倒过来反推,根据倒推公式,认为预应力P1值直接影响Pu,而且还是1.8P1的直接影响的结论。这里产生了误解,一个是锚索极限承载力跟P1无关;一个是即使P1取值大了,模拟计算得到的上述1-4,也要满足Pk*K不超过Pu。要是按照正规流程,已知或者预估了Pu,根据上述1-4分析,是得不出这种结论的。 %v|,-B7Yx
6、预应力的设计取值显然与Pu,Pk是有关系的,而Pu显然与锚索长度,孔径,束数,也就是刚度又有关系,所以需要根据需要反复调试试算,预应力不一定要遵守是Pk的0.7-0.9倍,是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的。 x x
'XR'zK
(账号莫名错误,不得不重新发帖,抱歉) *".7O*jjV
J]~3{Mi
g=%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