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的权威不是法律,而是权力;岩土工程界的权威不是规范,而是院士。这点我很不赞同; Hm*n,8_
2、c和tanφ是绝对不可能刚好同时降低K倍的;楼主应该看过郑颖人院士的双折减系数的论文吧,两个参数分开折减,主要是唐芬博士做出来的,同时,这里的K怎么说呢,是一个人为假定的折减系数,正如你应用传递系数法的时候要假定一个滑动面一样,同时广义的折减系数法,不仅仅折减粘聚力和摩擦角,还有折减弹模和泊松比的,详见武汉岩土所郑宏研究所的论文,其中有好几篇已在SCI发表,国内外专家都是比较认同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俞茂宏教授的著作,拜读下,然后会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vm*miOF
3、即使下滑力只有100,而抗滑桩的抗滑力达1000,抗滑桩也不可能推动滑坡向上滑动,但强度折减法认为是可能的——牛顿第三定律复杂吗?这个条件你说的并不存在,下滑力为100,抗滑力为1000这是不可能的情况,楼主混淆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先有下滑力才有抗滑力,下滑力为100,抗滑力肯定为100,这才是第三定律,在强度折减中,也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xKIm2% U9
4、泱泱大国的院士们,竟然在不懂传递系数法的真谛时称之为简化法并妄加评述,实在有些误导。我看到这句话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给你回复,后面看到你要用论文的形式来证明楼主的正确性,过去这么久了,楼主也没有上传上来,楼主很自负,传递系数法就是从国外传递到国内的,陈祖煜院士的导师是其发明者,我觉得陈院士最有发言权,而且我从未看到过有哪位专家或者院士否定传递系数法,只是指出传递系数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我觉得目前任何一种方法都难以满足所有的条件,不足都有,各有千秋; zfvl<"Rv
5、算例已经证明了折减法的错误且偏于危险,竟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悲哀啊!用折减法治理滑坡成功,不是因为方法正确,而是后来的地质条件比设计时好,或当初的稳定系数考虑得较低,或安全系数系数取得较大,或与超载法所得推力相近,或施工质量较好,或没有发生预期的暴雨和地震,等等。1981年7-9月宝成铁路宝鸡-广元段350km发生滑坡289处,37个区间断道32次,中断行车60多天,但只有徐邦栋用传递系数(超载)法治理的12个大型滑坡无一复活,说明了什么?首先我要说的是,楼主没有调查折减法治理成功的边坡,说后来的地质条件比设计时好,或当初的稳定系数考虑得较低,或安全系数系数取得较大,或与超载法所得推力相近,或施工质量较好,或没有发生预期的暴雨和地震,等等。哈哈,郑颖人院士的边坡经受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而且边坡这个领域,专家说要滑的,经常没滑,专家说不滑的有时候反而滑了,影响因素很多,误判率在三峡库区达到40%,这是有统计数据的; yA6"8fr
6、还需要再证明吗?我院治理的四川江油航空航天部某滑坡经受了汶川地震的考验;我院加固的都江堰奎光塔也经受了汶川地震的考验;汶川地震后,我院参加成都铁路局组织的抢险;玉树地震后,我院参加了青海省交通厅组织的抢险。某年重庆暴雨,之前我院成功治理了万州-梁平高速公路沿线的所有滑坡,那年该线成了生命线。这个我就觉得我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吧,楼主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可以把陈院士或者郑院士的邮箱给你,手机号也行,不过估计接的可能性不大,可以继续找他们讨论; _o<8R@1
7、楼主没人认真系统的研究过强度折减,我本人认为强度折减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争议是好事,正如我们发论文一样,只要你不能证明我论文里面的错误,你就得说它是正确的,就得让我发表,同时我也认为强度折减是个简单实用的工具,他有它的发展期; *P9)M%
8、楼主反复强调没有注重物理意义,只注重数学意义,有失偏颇,传递系数法为什么要分条?物理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强度折减法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没看出来你为什么每个院士都抨击了一遍?其他院士并未提强度折减啊; "y62Wo6m)
9、铁道部西北分院做边坡是牛,王恭先教授是不是也赞同强度折减?所以在提得时候只能是你,而不是本院怎么怎么; i8EMjLBUR
10、本人的论点仅表个人观点。建议系统的研究下强度折减,强度折减不仅仅是粘聚力和摩擦力除以个系数就完了,这只是强度折减的皮毛,读一下其核心; A]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