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此问题之前,应该强调:岩土工程是一门实践超前于理论的学科,有些工程实践成功了,但仍有无法用理论解释的地方,这是岩土工程具有挑战性的特色,经验法、类比法在岩土工程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此问题而言,个人的意见如下:
1、以上的很多朋友介绍了他们的成功案例,这说明在实践上,此种布置是可行的,但仍有必要对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是规范太保守了?是计算模型太过于安全了?还是计算参数与实际不符.........。
2、近似的计算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作为方案评审,计算书是不能通过的,将锚索的实际距离用三桩的平均间距进行等代是不严谨的,锚索实际的间距是多少就应该是多少,个人认为,此计算不能用单一的计算剖面进行概括,而应该根据锚索的不同间距分多剖面计算,根据内力的计算结果对桩进行配筋。
由此问题而引申,前不久参加一设计方案的评审,是一坑中坑的设计,基坑深度10m,在离基坑边5m的坑中下挖一3m的坑中坑,按照目前的规范,对如此的基坑是无法进行计算的,该设计计算将3m深的坑中坑等代为大坑再下挖1m,即采用理正软件将基坑按11m进行计算,如此的近似是毫无根据的。个人认为:对于超出规范的岩土工程,应该采用多方法进行分析、佐证,比如数值分析等方法,尽管数值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其计算出结果趋势是可以参考的,考拍脑袋是不可取的。总之,对于岩土工程而言:
1、基坑支护工程是一临时性工程,即使实践成功了,当用于永久性工程时仍需谨慎。
2、作为工程师,应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