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来问,如何改善中国院士制度。以我一己之力不可能做到,不过,并非不能努力。 )_{dWf1
Mzsfo;kk+
院士制度改革需靠“自律”:重新称为“学部委员” M(jgd
s >e=?W
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因为加上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目前的水平,才带来一些副作用。 x\F,SEj
0|2%vh >J
院士制度特权最大的是苏联,而不是中国,但是苏联的院士制度副作用并不大。 3BB%Z6F
.gG1kW A-
在中国的副作用,设立时很难预见。我自己在加州大学(80年代)或哈佛大学(90年代初),曾致信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这封信是否起作用任何,我不知道。但是,无论是我,还是真正做出决定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可能还有国务院批准),称呼改成院士都是因为认为需要更多尊重科学家。那时,即使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都与他们的贡献不相称。那时不能预计到现在的问题,包括对中国文化对头衔重视的程度。 qP{/[uj[K
Uu!f,L;ty
很多人以为院士的所谓副部级待遇,其实不是很重要。在北京、上海,一些院士看到主管自己经费的司局级(甚至处级)都点头哈腰,从无副部级的感觉。头衔的意义大于待遇。如果将“院士”重新改成“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只能在学界内部有价值而不方便用于学界以外,过一段时间,可能副作用就要减少很多。是否愿意改成“学部委员”在于科学院领导和主席团是否愿意,换个时髦的说法,这叫“自律”。 [!} :KD2yX
KC(xb5x
Y
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A:aE|v/T&
cs T2B[f9D
无论对院士制度如何想法的人,都担心有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其实还不到中国真正“科学家”的水平),当了院士以后,就不真正积极做科研,带来明显的问题:1)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当选院士,就积极做其他事情;2)这些人给学生树立不良榜样,有些学生也决心步其后尘、走入歧途,影响中国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3)这些人不积极做科学,并非没有资源,而在资源比较多和权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不积极做科学,那么就给国家的科研投资带来较大的浪费;4)从普遍情况来说,中国目前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虽然不是全部)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做到国际上比较好大学的副教授就在当选院士后离开科研一线(“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等于对中国科学釜底抽薪,使中国科学的高度被“封顶”或“腰斩”。 Q@
2i~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