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规范、巧学规范、用好规范(转自朱丙寅大师)
1、认识规范规范是对过去经验和成熟技术的总结
1)应充分尊重规范
尊重人(专家)、尊重经验、尊重前人的积累、尊重。。。,充分尊重规范、肯定规范的指导作用。
2)科学辨证地看待规范的具体内容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经验、成熟技术(过去),理解规范规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不迷信规范。
一代结构宗师、现代预应力混凝土之父林同炎教授要求我们成为“不断探求应用自然法则而不盲从现行规范的结构工程师”。要不盲从规范,就得先理解规范,学习规范的目的不是鼓励大家死抠规范,而是在正确理解规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规范。
2、巧学规范
1)首要的是理解
学规范一定要看条文说明,知道为什么(这么规定),要边看边画,变枯燥的文字叙述为图表,增强记忆。勤记录,规范上画得越多、越花,相信学得越好。
2)要纵、横穿通
将相关条款串起来(综合应用),仔细理解规定背后的规定(直接或隐含)。
(说明:上述1、2选自我多次规范应用研讨班的开场白)。
3、用好规范
结构设计工作枯燥且责任重大,我们有不少网友一遇到问题特别容易激动,在对规范还没有认真吃透的前提下,大发感慨,马上就说如果按规范的规定做就会如何如何,结果明显不合理,所以规范不对。其实自己就是没有静下心来再好好看看规范,就是没有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有几个例子对我印象很深刻:
例1——关于荷载规范表4.1.1中第8项,对双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6mx6m的规定
提问说:要求板跨不小于6mx6m,那对于十字梁布置就要求柱网12mx12m,对井字梁布置就要求柱网18mx18m,有消防车时,哪有做18mx18m柱网的呀,所以规范有问题。
例2——关于地基规范8.2.7条第3款1)
提问说:规范要求基础的宽高比大于2.5,那小于2.5怎么办,所以规范规定不全面。
与上述问题类似的情况在我的博客中并不少见,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是没有认真再看看规范,是急躁、过于自信的结果。其实对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我有切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教训:
那是在我工作三年后,我第一次担任工程的结构专业负责人,现在看来这个工程很简单,地上7层,无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围绕楼、电梯布置形成核心筒,也就是现在的框架-核心筒结构,采用桩基础。由于核心筒作为主要抗侧力结构承担了大部分由地震作用引起的弯矩,中筒下要布置很多桩。当时觉得不合理、太浪费(其实计算结果合理),就只按竖向荷载确定桩数,审定、审核也是太相信我,没看出问题就出图了。在承台施工完后,院里抽查,院总发现有问题,只好通过减小上部结构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现在重新回顾上述工程得出以下体会:
1、结构设计千万不能盲目自信
当时觉得自己三年多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工作25年多再看,3年算什么。现在常有人说他干了5-6年(或10年左右)结构设计,言语之中觉得自己学问蛮大,工程经验已相当丰富了,其实,我不这么看,工作25年后我也不敢这么说,结构设计每天都有新挑战。
2、专家就是专家,虚心很重要
为什么专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问题,我当时就没有认识到呢?这就是差距,所以要充分尊重专家,不能盲目自大,有句老话叫“谦虚使人进步”吗。
3、要勤于思考
结构设计思考最重要,要自己多想、多问,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再回答问题,这样进步将很快。有些人不喜欢这样,喜欢学小鸟,总张个嘴,就等别人喂,其实别人砠嚼过的东西就没味了。我常要求我们工作室的年轻人“做结构设计的有心人”,你的眼光要有别于其他人。别人看鸟巢觉得很好看,很壮观,但你得看它的本质,看它的主结构,要看出结构的味来。
4、要打好基础
结构设计没有很好的基础永远也做不好。其实做结构设计总会遇到问题,旧的问题、新的问题,就要我们去看书,去补课。最基本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有人不注意这些,一工作就急于上手,结果基础不牢,想做好也不可能。比如说:有网友问地下室顶板与地下室外墙是刚接还是铰接,我说要结合板和墙的线刚度综合确定,他就问什么是刚度、什么是线刚度等等,总之你说点东西他就问那是什么,我就不好回答了,其实这些问题书上都有。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在大学里是否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