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Ca $$
毫无疑问,在攻深探盲领域中,地质找矿信息化工作必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H^ _[IkuA%
{fXD@lhi
1月5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的项目验收鉴定会上,由华东有色地勘局推出的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全新设计的 “智慧勘探”系统顺利通过鉴定验收。 _:oB#-0
Ara D_D
从2010年“智慧勘探”系统研发工作正式启动,到此次顺利通过鉴定验收,该局经历了3年探索之旅。目前,他们的“智慧勘探”系统已全面建成并顺利投入地勘实践。该系统融地质勘查与信息化手段为一体,为找矿工作提供前瞻性、辅助性的科技支持,是地勘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 (.~#bl
ZdbZ^DUR<(
“建设‘智慧勘探’项目,这个方向你们抓对了。在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中,‘智慧勘探’项目的成功研发对于推动地质勘查工作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在验收会上,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对“智慧勘探”系统如是评价。 %00KOM:
,Bh!|H(?L1
技术革新, qW8sJ=
0#}Ed Q
“智慧勘探”是攻深探盲的“金钥匙” ^_FB .y%
d?dZ=]~C
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状况依旧呈现地质工作程度低、矿床勘探深度浅、探明储量少的“低、浅、少”特征。掌握攻深探盲的“金钥匙”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也是地勘单位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O>]I!n`!!A
u0M[B7Q
然而,当国外找矿理论不断创新、信息化找矿技术日益普及、定量分析日臻成熟、找矿设备日趋先进之时,我国的地质找矿基础理论与方法却依旧是适用于浅部找矿要求的传统方法,成矿理论的创新跟不上世界步伐,找矿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 XB
Ua^#.K
与此同时,作为地质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虽然是一支人数众多、技术较强的专业勘查单位,但由于地质工作历经30多年的低迷徘徊,许多地勘单位都丢掉了勘查主业,找矿力量已相当薄弱。一些单位即便还从事着找矿工作,但由于缺乏资金,既不能添置高端、新型设备,也没有新技术、新方法的自主研发能力,“经验找矿”的旧模式依旧是地勘单位的看家本领。 vR$[#`X
SV%;w>
准确把握这一现状后,2010年,华东有色地勘局局长邵毅正式提出“智慧勘探”理念,发出了以信息化推动勘查技术革新、全面快速提升地质找矿水平的“动员令”,并将该局地质信息中心确定为“智慧勘探”科研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 EA.4m3
&,B\ig1Jf
在邵毅的大力推动下,华东有色地勘局为地质信息中心配套几百万项目研发资金,打造了全国地勘单位中首家“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内设中心机房3个,先后购置LED矩阵显示系统2套、中高端服务器20多台、多款地质找矿工作软件、大中型图文设备10余台、各类高配电脑百余台。 y8"8QH
&DoYz[q
此后,从研发团队的组建到设计方案的斟酌,邵毅又提出了许多适合地质勘探生产需求的指导意见,使得“‘智慧勘探’是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3S等技术为基础,以局基础地学数据库为依托构建的,面向地质业务服务的地质信息综合评价与应用平台,能全面实现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回传与入库,数据解译、处理、分析,三维建模,储量估算,成果归档等在内的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这一目标得以确立。 ;&B;RUUnTO
|F)BKo D
层层推进, 7:7i}`O
Bw^*6P^l
找矿由“经验”向“数字”转变 $10"lM[
8Jnb/A}
当“智慧勘探”系统设计方案确定并经过评审后,地质信息中心研发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攻关,跑野外、下矿山,外出请教学习,参加项目实践。自2010年6月开始,“智慧勘探”系统研发工作分三期工程层层推进建设。 ?&ie;t<7
r;}%} /IX
2010年,系统一期建成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完成机房、电子系统改造,有效缩小了地质找矿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及功能的差距,为“智慧勘探”理念的深入实施及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奠定了基础。 1<y(8C6
'Fi\Qk'D@
2011年,系统建设进入实质阶段,二期工程完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质数据管理系统搭建,实现地质勘查野外生产数据的动态采集、标准管理与实时回传,确保地质勘查各个阶段、各种数据都分类存储并标准化管理,形成了高效一体化的矿产勘查信息处理与成果编制流程。2012年1月初,“智慧勘探”系统研发项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立项,系统研发工作开始加速冲刺。 $ M?VJ\8
(tQ#('(w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华东有色地勘局地质信息中心将三维地质建模与分析系统、地质统计分析评价系统建设工作提上日程,为地质找矿研究提供模型与数据支持。通过地质成矿认识库的定量分析,该中心建立了勘查前期的综合致矿异常模型,结合地质统计学工程预测与勘查精度评价方法进行工程设计与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和预测。截至2012年年底,系统三期建设工作全部完成。 y;zp*(}f$h
d:08@~#
“‘智慧勘探’以GIS技术为核心、以搭建式服务平台为基础,将地质统计学、地质定量分析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场景组织、地形动态分页、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三维地质体任意剖切、地质体复杂巷道剖切等多项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经验找矿’向‘数字找矿’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勘查技术水平,缩短地质找矿项目建设周期。”“智慧勘探”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宋震博士如是介绍。 wc?`QX}I
]PWK^-4P
记者了解到,最终建成的“智慧勘探”系统可应用于野外数据动态采集、数据解译与建模、储量估算、勘探设计等地质找矿各阶段。它将地质统计分析、地质建模、定量评价预测等技术有机融入地质找矿工作中,为地质工作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解译、分析和建模环境。目前,“智慧勘探”系统在地质数据远程回传、专家汇商指导、矿床模式库构建、地质统计学资源储量估算、资源量定量预测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R42+^'af
O$d z=)
“智慧勘探”系统已在矿区立体勘探、矿体储量计算、数字矿山建设、江苏沿海三维地质结构调查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马头、丁家山、人占石、徐圩、临港等多个国家公益性和社会商业勘查项目的实际应用中,“智慧勘探”系统以其精准的测算和强大的踏勘辅助功能获得了使用方的高度肯定与赞誉。 MrXmX[1-
I8*_\Ez
打造“军团”, AE`z~L,
;S
Re`
创新的硕果也是一个新的开端 W&E?#=*X
+T]/4"^M
在具有现代气息的华东有色地勘局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数字终端、一幅幅三维模型动画场景不断展现在我们眼前。宽阔的矩阵演示出信息化条件下地质工作从掌上电脑录入到数据回传、建模、成图等资料汇交的全过程,直观地呈现了“智慧勘探”。这一正在改变华东有色几代地质人数十年传统的地质工作模式,令人叹为观止。 >bQ'*!
Nn/me
其实,伴随着国家经济运行的轨迹,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地质工作低潮时也曾一度陷于人才流失、科研停滞的局面。 据了解,2000年~2006年,华东有色地勘局人员净减少1007人。从2006年开始,该局把补充新鲜血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适应发展新要求的内部运作体制建立起来后,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队伍结构。6年来,他们累计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00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职工比例高达80%,远超全国地勘单位平均水平。 `[)
awP
1F`1(MYt9
2009年6月,华东有色地勘局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将局机械修造中心更名为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地质信息中心,不仅确定了其科研机构的事业性质,也使其成为华东有色地勘局地质信息化发展的生力军。在这支生力军排头兵的择用问题上,华东有色地勘局大胆尝试,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设门槛向全局乃至全社会招聘信息中心副主任,公开选拔产生了华东有色地勘局第一位80后副处级干部:2010年1月,来局工作仅半年、1982年出生的南京大学工程地质专业博士宋震成为了信息中心的领头人。随后产生的几名副手也都为80后,信息中心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不到28岁。 9FB k|g"U)
;2Aqztp
与此同时,信息中心先后引进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查、统计学等专业人才,其中博士2人、硕士21人、本科生近70人,他们大都是出身地质相关专业同时又懂得信息化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涌入,改变了华东有色地勘局以往以地质勘查为主的队伍结构,为全局地质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研基础和技术保障。 \F`%vZrKR
`M0m`Up
“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说培养了一支队伍。”在记者的采访中,这点也是让邵毅最引以为豪的,“此次‘智慧勘探’系统顺利通过验收鉴定,对华东有色地勘局来说,既是创新的硕果,也是一个新的开端,更是我们奉行的智慧理念的见证。” }>`rf{T
#-T xhwYs
据悉,该局地质信息中心从基础管理系统和平台入手,先后成功自主研发建设了局OA办公系统、移动办公系统、360度绩效考核系统、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矿山安全管理系统、财务(经营)目标成本管理系统、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矿权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等系统平台,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建成了颇具实力的现代化图文制作处理中心。此外,他们在基础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城市三维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数字矿山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地质信息化整体水平已走在国内地勘单位的前列,实现了地质勘查工作方式的创新变革和从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W=zHD9
7p"4rL
据介绍,华东有色地勘局正结合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将“智慧勘探”引入其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矿山企业政务管理、生产经营、井下开采、通信监控等全程信息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打造“数字矿山”、“智慧矿山”,为矿山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同时,研发中心已经申请注册“智慧勘探”商标,并为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申请专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