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基地型研究所,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强烈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故国际著名岩土力学专家陈宗基院士为研究所的创始人。2001年12月研究所的岩土力学实验室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2年3月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体系。研究所围绕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问题及高新技术主线,开展大规模地下空间、高陡边坡和环境岩土力学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1]。已故国际著名岩土力学专家陈宗基院士为研究所的创始人。
2002年3月,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体系。
2007年1月,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
建所50年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完成涉及能源(水电、核电、火电、煤炭、石油)、资源(海洋开发、矿山)、交通(公路、铁路)、城镇建设、国防工程及岩土灾害防治等众多领域5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岩土力学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托,努力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研究所现有职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员16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23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9名,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工程力学和岩土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在学研究生127人。
研究所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单位之一,也是其下属的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
研究所主办的《岩土力学》,承办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前两者被EI收录。
所环境
建所40多年来,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完成了涉及能源(水电、核电、火电、煤炭、石油)、资源(海洋开发、矿山)、交通铁路、城镇建设、国防工程及岩土灾害防治等众多领域3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岩土力学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研究所在计算岩石力学、智能岩石力学、施工过程力学、特殊土土力学、岩石动力学、岩石变形三维非接触式测量、原位测试技术、桩基检测技术、细宏观实验技术、数字钻孔、地层信息系统、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边坡和地基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研究所正在以知识创新为契机,在新的办院方针指引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与高技术集成创新,实现研究所跨越式发展。
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工程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28 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 名、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 人。研究所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和岩土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学位授予点。自1981年恢复招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500余名,已毕业400余人(博士生近200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4人,在学研究生179人,其中博士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