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3
香港功夫片有一个几乎不可回避的亚片种,那就是“擂台片”,绝大多数能称得上经典的功夫片,几乎都有精彩的“打擂台”情节,塑造了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擂台英雄”形象,典型的如霍元甲、黄飞鸿等。
《叶问》系列电影,这次依然延续了老套路,塑造了另一个全新的擂台英雄——叶问。尤其是《叶问2》,将叶问的“擂台英雄”形象塑造得颇为丰满,大获观众好评。
看了《叶问2》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第一部,感觉第一部更象是在抛砖引玉,为高潮迭起的第二部提前热身。
《叶问1》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看起来和香港起步时期的功夫片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剧情显得有点简单,角色塑造也流于表面。虽然最后的擂台压轴戏,表现了叶问的民族气节,但整个擂台打斗过程显得过于平淡,叶问取胜过于顺利。
虽然擂台之前的打斗场面也堪称精彩,但比起第二部来说,还是颇有不及。
《叶问2》里甄子丹(饰叶问)与洪金宝(饰洪拳宗师洪震南)圆桌打斗,洪震南为维护中华武术声誉,与英国拳王“龙卷风”殊死一战以及最后的高潮——叶问与“龙卷风”的终极擂台对决等,都是近几年来动作片中难得一见的经典场面。
其实,这样的情节设置并不新颖,象叶问挑战各门派的圆桌打斗,类似的场景早在1996年甄子丹主演的电视剧《精武门》中就出现过了——而且这还不是最早的。
洪震南在擂台上慷慨战死的情节,在1981年版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中就出现过了。
洪震南战死后,叶问去吊孝,然后转身就去挑战“龙卷风”,这样的情节在黄飞鸿系列电影《王者之风》(1993年)中早就出现过了。
与叶问、“龙卷风”擂台对决类似的情节更是早就屡见不鲜了。
老套路为什么依然能吸引人?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种以表现民族气节为主题的打斗,总是能最大程度地打动观众;二是近年来象这样高质量的功夫片实在太少了。
《叶问2》虽然延续的是老套路,但老树也发出了新芽——这次塑造的“擂台英雄”叶问,与以往传统功夫片中的主角形象,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一是擂台决斗的过程。
相比以往功夫片里的擂台英雄形象,甄子丹饰演的叶问,这次的表现堪称狼狈——甫一上场,就被老外几记重拳打得找不着北;中间回合暂停时被老外偷袭打得摔在擂台上,被裁判数秒;当规则限制出脚时,一时之间找不到对手破绽,被打得如体操队员般旋转身体;获胜后的叶问,一副鼻青脸肿的形象,真的很难让我们把他和“英雄”这个词联系起来。
看惯了小有挫折,依然屡次战胜俄国大力士的霍元甲形象,看惯了打完反角,衣服都不打一下褶的黄飞鸿形象的观众们,这次看看这样的叶问,恐怕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滑稽的幽默效果吧。
霍元甲、黄飞鸿,固然令人敬仰,但仔细推敲,难免会发现美化的成分太多,有点过于虚幻了,而鼻青脸肿的叶问就显得真实多了。电影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反映叶问能打赢擂台,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决定性的。
叶问这个“擂台英雄”,与传统形象另一个明显的不同,充分体现在了“获胜感言”上。
以往的传统英雄们,每次战胜对手后,一般都会很自然地说出类似“中华武术不可辱”、“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等等豪言壮语来。
这次叶问说的却是,我今天在这里,不是要证明中华武术比西洋拳术更优胜,而是想要告诉大家,每个人,虽然生来地位不同,但是要学会互相尊重。我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就懂得如何去互相尊重。
叶问的“获胜感言”显得境界很高,包容性很大,着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以至于赢得了现场外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叶问在第二部里所处的年代,已经到了1950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统治已经开始逐渐开明,而叶问本人很可能早年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教育,这一点从第一部里反映出来的叶家大院的西式风格,能看出一些迹象,叶问以物理学原理教授咏春拳,更是体现了他对西方知识理论的深刻理解(事实上历史上的叶问,的确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叶问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霍元甲、黄飞鸿的时代,中国海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那时真是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压最盛的时候,他们的豪言壮语,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鼓舞民众的需要;而叶问的“获胜感言”也紧跟时代脚步,体现了新时期华洋共处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