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科院18位院士分析汶川地震原因!!!!!! --]

-> 祈福灾区、重建家园 -> 中科院18位院士分析汶川地震原因!!!!!!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leqilang 2008-05-27 01:01

中科院18位院士分析汶川地震原因!!!!!!

中科院地学部的18位院士在昨天(20日)中国科学院举行的四川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建议,绘制全国地震烈度图,高层决策和科学研究需要集成。

  一共有18位院士出席了这次座谈会,他们对地震的形成、预测以及赈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以期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

  警惕强余震: 并不比预测主震容易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首先介绍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并与唐山大地震进行了比较。

  陈运泰介绍,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即向公众公布的震级为8.0级,根据矩张量反演得到的震级为7.9级~8.3级;而唐山地震的面波震级和矩张量反演震级分别为7.8级和7.6级。

  “汶川地震的震级比唐山地震震级要大,震级差至少0.3级,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唐山地震的3倍。”

  通过对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资料,陈运泰和他的学生反演得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面上的破裂错动的分布,显示在断裂带上有两个比较大的破裂“亏空”区,即目前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破裂的地方。陈运泰说:“这两个破裂‘亏空’区是很有可能发生大的余震的地方。”但他同时强调:“即使是预测余震,也并不比预测主震容易。”

  按照已有的一些震例和统计规律,一般来说,最大余震的震级比主震震级平均低1.2级。陈运泰指出,这个统计规律上下波动幅度很大,根据这个统计规律估算,最大的余震应接近7级。但到现在为止,汶川地震的余震都还是比较“小”的,即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发生在我国华北和西南的地震,包括1965年东川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龙陵?潞西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等,很多都是以所谓‘双震’的形式出现的。”

  至于最大余震发生的时间,陈运泰指出,难度就更大了。以往一些震例的经验表明,可以是与主震相隔一个小时,也可以是相隔几个星期。地震活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几天或者是几十天之后,地震活动逐渐衰减,但常常会在人们将其淡忘时突然来一个“晚期强余震”。

  “那将是非常致命的。随着地震活动逐渐衰减,人们常常容易放松对余震的警惕。”陈运泰强调:“这次地震很大,如果是主震型的,发生强余震的震级将很高,接近7级;如果是双震型的,未来发生的地震还可能更大。这两个情况都警示我们,要特别加强对强余震的监测。”

  抓住能够解决的问题:建议绘制全国地震烈度图

  离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已经7天,通过政府和媒体的科普,公众对地震虽有常识性了解,但对于很多专业问题仍很模糊。老院士们都表示自己有责任向公众进行科普和解疑。

  对于公众非常关注的地震为何不能准确预报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给出了他的解释:“100多年以前,气象预报同样也是看蚂蚁搬家、燕子低飞,才知道要下雨了。经过100多年的科学发展,才到了今天的程度。”

  气象预报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周秀骥认为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相对而言,地震只有地震站网,而地震站网只有在地震发生了以后才能获得信息,并不知道地下的板块怎么碰撞;而通过地形变化、GPS形变推到地下,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固体力学的动力方程比流体力学方程要复杂得多,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模拟实验,但是离真正的预报,距离还是相当远。“科学急不得,就像100多年以前要求天天作气象预报,也是不可能的。我强调要把科学基础不断提高。”

  周秀骥指出,气象上的长期预报远远不如地震。分析国内发生的地震,都脱离不开地震活跃带,因此,地震学家、地质学家能够从长远判断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地震的长期评估预测基本上是对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哪一天发生,但这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

  既然预报地震现在还是个公认的难题,周秀骥强调要抓住能够解决的问题。“绘制全国地震烈度图,开展全国烈度区划。毕竟,人是第一位的。建议进一步开展全国的科学地震长期预报规划,制定全国性规划,并在开发建设时严格执行。”

  重视积累和共享: 高层决策和科学研究需要集成

  遥感、地学专家李小文院士建议,在国家层面上统筹遥感力量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做到数据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这不仅有利于应对突发性事件,还有利于遥感学科的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带病坚持参加这次讨论会。他指出:“首先,一定要重视科技储备,让科技储备为社会服务。其次,地学界有很多相关研究积累。面对自然灾害,科技界应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再次,应该加紧预警系统建设,将其与整个社会发展相联系。最后,开展跨学科系统研究,因为灾害本身是不分学科的,而且地理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相关学科领域需要更多努力,把地学真正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发展起来,并在技术上给予充分保证。”

  最后,秦大河院士对会议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他说:“今年春天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都和地学部的专业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两次灾害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高层决策和科学研究需要集成。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和数据的真正共享;另一方面,要发挥历史资料的作用。我们科研工作者更要善于从前人的基础上吸取营养,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进。科学是需要一代一代继承的。” 秦大河还特别指出,要注意预防次生灾害,尤其是震区大型水库、中小型水库的安全问题。

sunjun 2008-05-27 09:03
应该谈谈地震预测工作这些年的进步,以及以后对地震预测工作的改进, [s:64]

龙底江 2008-05-27 10:49
[s:69]  [s:69]  [s:69]  [s:69]  [s:69]

hanyi 2008-05-27 11:56
希望能好好总结。。

roc0324 2008-05-28 12:13
引用第1楼sunjun于2008-05-27 09:03发表的  :
应该谈谈地震预测工作这些年的进步,以及以后对地震预测工作的改进, [表情]

对 到底他们这写年都干什么了 有什么进展?

ruan123 2008-05-28 16:14
我们对板块移动,断裂带的应力、应变及发展的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发展。这是很的缺憾!!
希望未来政府会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和人力。
现在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太少了。大家都赚钱去了。嗨!!有谁能静心去搞科研。又有哪个企业会去搞研究呢?

dhszheng 2008-05-28 17:24
[s:45]  [s:45]  [s:45]
大家都不容易啊,和谐就好

泥头 2008-05-28 21:03
综观全文:
1、警惕强余震: 并不比预测主震容易
2、建议绘制全国地震烈度图
3、高层决策和科学研究需要集成

不知道上面那点是汶川地震原因的分析?

还是6楼dhszheng兄说的:大家都不容易啊,和谐就好
十八位院士们一块河蟹吧。

david730510 2008-05-28 23:10
看看这次地震,为汶川悲痛的同时真希望咱们国家的地震方面的研究能更快的发展啊!!

david730510 2008-05-28 23:11
看看这次地震,为汶川悲痛的同时真希望咱们国家的地震方面的研究能更快的发展啊!!

wjwlzh2005 2008-05-29 13:58
学习学习了

abo2002 2008-05-30 13:12
倒 [s:66]  [s:66]  [s:66]  [s:66]  [s:66]

fireandice 2008-05-30 18:29
国土面积大,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薄弱,很多地方有待改进啊 [s:70]

skdckgc 2008-05-31 19:08
希望以后能避免
要好的预测

fallinrain 2008-06-02 10:57
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天灾战胜的!!!

tianmusc 2008-06-04 12:49
多解性 [s:66]  [s:67] 难!

yantuluntang 2008-06-04 21:17
e .............................................

chengwz 2008-06-04 22:14
难!!!!!!!!!!!!!!!!

有话好好说 2008-06-04 22:19
[s:64]  [s:64]  [s:64]

handik 2008-06-05 21:02
向中科院的18位院士致敬,希望地震学家向李四光学习。

 

wgj1126 2008-06-06 13:34
向死难者致衰

wgj1126 2008-06-06 13:34
向死难者致衰

wgj1126 2008-06-06 13:34
向死难者致衰

水映苑 2008-06-06 14:57
李四光我记得好象是地质学家,什么时候又多了地震专家了,呵呵,请赐教

yangrh 2008-06-06 21:14
地震虽然不能准确预报但加强预警是应该能做到的吧

hhua1024 2008-06-10 10:24
了解一下,谢谢

liuph 2008-06-13 20:11
感觉预报应该是给为院士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预报好了才能把伤亡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我要笑 2008-06-14 13:55
看到这样的事故,真的是心情沉重啊,不知道我们岩土人能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想毕业后去四川工作,但是没有找到什么门路,大家给我出点意见?
先谢了!

petsar 2008-06-14 14:23
引用第31楼liuph于2008-06-13 20:11发表的  :
感觉预报应该是给为院士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预报好了才能把伤亡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感觉”有道理,但不敢奢望。看看首帖中的院士一个个都是“茫顾左右而言它”就明白了。

petsar 2008-06-14 14:29
引用第32楼我要笑于2008-06-14 13:55发表的  :
看到这样的事故,真的是心情沉重啊,不知道我们岩土人能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想毕业后去四川工作,但是没有找到什么门路,大家给我出点意见?
先谢了!



英气逼人、志气可嘉!
不管毕业后到哪里去,只要能在人生路上努力前行就是真男儿!

jinjianqy 2008-06-16 23:45
地震预报啊,难题啊

希望一代代的地质人能最终搞定它

tianmusc 2008-09-23 11:46
[s:66]  [s:67]

zym875932507 2012-08-14 10:56

qijingrui123 2012-12-24 15:09
望能好好总结


查看完整版本: [-- 中科院18位院士分析汶川地震原因!!!!!!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15563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