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 地基基础 YC =:W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内容简介 _"S1>s)X?j
杨鸿贵! 朱武卫 nb #)$l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710082西安) >
ZKHjw
摘! 要: 本文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挤密桩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2- 2006的主要内容及修订依据作简 }\hz@G<
要说明, 以资使用参考。 *.A{p ;JC(
关键词: 挤密桩法; 挤密标准; 桩距设计; 桩孔填料; 施工工艺; 质量检测 2D'$
前言 ZRj&k9D^U
根据陕西省建设厅陕建函[ 2003] 160号文的要 *n2le7
求, 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 DY8w\1g"
研究院、陕西省机械施工公司等单位组成修订组, 对 <g{d>j
陕西省标准灰土桩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 U$=#yg2
:
规程 DB J24 - 2- 85进行全面修订。修订组通过广 yFjjpEpnFt
泛地调查工程实践经验, 认真分析汇总各地的试验研 L31#v$;4
究资料、反复征求各单位意见、修订和完善后, 提出 ;;7:l,vy
规程 送审稿。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以林在贯勘察大 )o_Pnq9_
师任组长的专家审查组审定。与会专家的审查意见 ZoT8
∀ 一致认为: 修订后的规程 条文清晰, 内容完整, 突 )LjW=;(b
出重点, 定性定量恰当, # #有多处有依据的突破和 xA]}/*
进步, 并认为∀本规程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wdQ%L4l
2006年3月27日由陕西省建设厅和陕西省质量 9<-7AN}Z
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 批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 cxn*!TwDs
规程 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编号为DBJ61- 2 ?j@(1",=&
- 2006, 自2006年5 月1日起实施。本规程 已经 tY!GJusd
建设部备案, 备案编号为: J10788- 2006。原灰土桩 m53~Ysq<
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DBJ4- 2- 85 noQS bI
@
同时废止。 SuFGIb7E
1! 关于规程 名称与适用性 T<K/bzB3z
修订后规程定名为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 tQmuok4"d
程 针对欠压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突出其挤密特点, }BJR/r
处理的基本要求即是增大桩间土的干密度, 消除其湿 M|}V6F_y
陷性; 同时桩体材料不只限于素土和灰土, 也可采用 % O\zYtQR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石灰土或水泥土等类材料。 T1g3`7C3
规程 名称既能反映挤密桩法的特点, 又可拓宽挤密 bDT@E,cSi
桩法的范畴和技术经济效益。 ,HtXD~N
作为地方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湿陷性黄 -^&NwLEv=
土、杂填土和素填土场地上建筑物(包括构筑物)挤密 Wr;9Mz&{
桩法处理地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 s1%th"e
[
关于本规程与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关系, 规程 1. USJk
*
0. 3条明确规定: ∀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除应执行 n1;zml:7_
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中强制 1Y(NxC0P=g
性条文的规定∃。显然, 结合地区特点和经验, , 除相 W9/HM !
关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外, 均应按本规程执行。 ISi^BFU
1. 0. 3条规定的原则与现行GB50025- 2004及JG J79 c,FZ{O@
- 2002规范是一致的。 \,-e>
2! 规程 修订的主要内容 eizni\
修订后的规程 分为: 总则, 术语和符号、设计、 pra0:oHN
施工与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等五部分, 以及5 个附 TWSx9ii!M:
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Fu[<zA^
28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r\|9 *j<
2. 1! 术语和符号: 尽可能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中 ms`U,
的术语、符号相一致, 同时根据挤密桩法的特点, 列出 u{%dm5
一些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如挤密系数c, 桩距系数 /#g
P#Z%
排距系数n和扩径系数k等。 b;IzK'
2. 2! 设计: ( 1)桩距设计, 桩距的大小决定着桩间土 D2 X~tl5<
的挤密效果, 桩距设计与施工工艺和土的干密度有 ';KWHk8C
关, 规程 分别列出了直接挤密成孔及予钻孔夯扩挤 qw6i|JM%
密成桩两类桩距计算公式。对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 n'qWS/0U=
的要求, 不仅按建筑类别区分, 还对素土桩与灰土等 -xL^UcG0
桩采取不同的要求, 并明确了处理前地基土平均干密 g1&>.V}!
度的计算原则。( 2)关于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范围, 7&3
除明确按现行湿阳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中的规定 8M8Odz\3 q
执行外, 同时也考虑挤密桩法无需开挖、深层加密及 ,C}s8|@k
桩体置换面积小的特点, 增大处理深度可获得更好的 QyD(@MFxb
技术经济效益。 \"1%>O*
2. 3! 施工: ( 1)土中成孔、除沉管法处, 增加了冲击法 ]\(Ho
和钻孔法, 同时强调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用这些方 A&D<}y/%
法时, 必须保证成桩的直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 2) =;~*YD(%/
桩孔夯填, 对沉管法提出锤重不宜小于0. 2 ,t 逐步淘 sny$[!)
汰锤重偏小的夹杆式夯实机; 对冲击法和钻孔法成 jhH&}d9
孔, 应采用1. 0 t以上的重锤夯填, 其中钻孔法还须保 DLD 5>
证夯扩后的桩径不低于设计要求。 UOn:@Qn
2. 4! 质量检验: ( 1)明确规定, 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 {iYrC m[_
系数是否达到规程 要求, 作为判定处理地层湿陷性
4n6t(/]b<
是否消除的标准, 而不采用最小挤密系数或三桩中心 R^&.:;Wi>
点部分土样是否具湿陷性为附加标准。( 2)根据桩间 fxknfgbg
土挤密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检验分层桩间土挤密系数 0^K2"De
平均值的取样部位及全处理深度平均挤密系数的计 |./{,",
算公式, 使检验方法结果较为合理可行。 )LTX.Kg
3! 设计计算 /Csk"IfuO
3. 1! 桩距设计 IZ<Et/3H
桩径d确定后,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决定于桩距S P71] Z
的设计, 桩距系数= s/d与桩的面积置换率m = 0. RwUosh\W
785 /n2 密切相关( n 为排距系数, n = h / s; h为桩的 d9q`IZqee
排距) , 置换率m 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桩间土挤密后的 -S7i':
平均干密度 d c 及挤密系数c。 pch8A0JAl)
规程 3. 2. 1条分别列出挤密成孔和预钻孔重 xq&r|el
锤夯扩挤密成桩两种桩距S的计算式( 3. 2. 1 - 1)和 [,sm]/Xlc
( 3. 2. 1- 2) : k|`Qk!tr
当直接挤土成孔时: `APeS=<
&
S = ! uSUog+i
- Q!70D)O$
d c jbWgL$
- PwU<RKAE
d c - 5Zn: $?7
- jM:|%o
d
*R3^:Y&
! d ( 3. 2. 1 - 1) )3.=)?XW
当预钻孔夯扩成桩时: =HjC.h
S = ! ){*9$486
- fLZ mQO
d c - 6'Q*SO;1gh
- VI]~uTV
d /k p# JPLCs
2 [@Mo3]#\
- lf#5X)V
d c - Zmm6&OZ%
- QYc/f"9
d yM('!iG*/
! d ( 3. 2. 1 - 2) iX-.mq$
式中: !% % %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 0. 952; 其它方式 '0v]?mM
布桩时, != 0. 886 / n; 其余符号的涵意 OV|n/~
及其数值确定分叙如下: )v\ A8)[
( 1) d 为处理前地基土的平均干密度( g /cm3 ),
)=AWgA
宜取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处理层)范围内, 按各处理土 jH k.]4&0
层厚度加权计算的干密度平均值, 不宜简单按算术平 z}F^HQ1
均值计算 d, 以保证主要处理土层挤密的效果。 }kSP p
( 2) dc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g /cm >4bWXb'S}C
3 |k#EYf#Y
), RQU-]qQ8BM
dc = c dmax。 dmax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 g / {t|Q9&
cm3 ); c 为桩间土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平均挤密系数; f`YHZ
O
对土桩挤密地基及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水泥土桩 P q1 j
及二灰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3, 对丙类建筑的灰 N?IdaVLj
土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0。以上规定是根据陕、 ;?C`Jagx
晋、甘等地多处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后确 e[6Me[b
定的, 所有试验均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以及 /9o6R:B
相对湿陷量Sw /d& 0. 015为判定标准, 而不涉及三桩 +V;d^&S
中心点土样的最小挤密系数cm in 或三桩中心点部分 `NfwW:
土样是否存在湿陷性。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灰土等 iUq_vQ@}}
类挤密桩, 不仅桩体强度较高、水稳定好, 同时具有较 lib}dk
大的变形模量, 在复合地基承重荷载压力时, 桩土应 }U?:al/m
力比∀p /∀s = 8. 6~ 10. 7, 且浸水前后变化不大; 面积 6Ev+!!znu
置换率仅为10% ~ 15% 的灰土桩承担了近50~ 60% `+i/rc1.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29 PZj}]d `
的荷载, 对桩间土具有明显的卸减压作用, 而土桩挤 .Hg{$SAC(w
密地基类似于大厚度的土垫层, 因此对土桩挤密地基 |XmzqX%
及基底压力较高的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挤密地基桩 #'.
' |z
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应有较高要求, 这些均已为 I#;.;%u
现场浸水载荷结果所证实。 Bf;<3k)5.
( 3) k为扩径系数, 即夯扩后的成桩直径d与预 -$I$z o
钻孔直径d0 之比, k= d /d0。在( 3. 2. 1- 2)式中, d= r`i.h ^2De
kd0, 代入原式后, 式中根号中的分子变为k dc - d, 根 ,(f({l[J}
号后则变为d0, 当令k udPLWrPF\
2 d c - d = d c 时, 得k = {LT2^gy=
1 + F^&@[k7WW
- =3PZGdWD
d / n[\L6}
- mR$0Ij/v
dc , 如设想钻孔直径d0 夯扩成桩与挤密桩 P!gY&>EU
孔直径为d的挤密效果相等而桩距S不变时, 则扩径 / 2MhP=,
系数必须达到k 1 + pZ]&M@Ijp
- WR_B:%W.
d / hqV_MeHv'
- %qEp{itq
d c。陕西关中地区一般 89t"2|9 u
d / d c = 0. 75~ 0. 88, 则最小的扩径系数km in = 1. 32~ zb s7G
1. 37, 常用d0 = 0. 40m, 故夯扩后的桩径应不小于0. :lu "14
53m ~ 0. 55m。若夯扩后桩径过小, 则桩间土挤密效 r@PVSH/
果差; 若夯扩桩径较大, 桩距有可能稍许增大, 但现场 BZIU@^Q_Y[
施工往往又难以完全达到, 特别对含水量偏小的黄土 V P(JV
地基。 OW#G{#.6R
鉴于钻孔夯扩挤密法的桩距S 与挤密成孔法基 $ago
本相当, 而置换率增大约80% , 势必增加了地基处理 j+e
s
的费用, 同时桩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设计及施工 ,+X:#$
人员均不易操控; 但从另一方面看, 该工法具有振动
^CD?SP"i
及噪音较低, 在含水量较高的场地便于成孔等优点, uQKo2B0
故规程 3. 2. 2条, 对钻孔夯扩径挤密法的适用范围 Kd\d>&b
作出了必要的规定。 JW"`i
3. 2! 处理范围 C3~O6<,Jh
( 1)处理宽度, 挤密桩地基平面处理范围, 对每边 k%iwt]i%
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bs作出规定。其规定的原 aGAr24]y
则与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基本 :w)9(5
一致, 但对I、J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建筑, 该 Hs6Kki1
规范并未明确要求整片处理, 而实践中常为便于施工 \+&)9 !K
或考虑处理地基的整体均匀性而采用了整片处理, 故 GyVuQ51
规程 对这种情况厂的丙类建筑, 且采用条基或独立 v^ v \6uEP
基础时, 可仍按局部处理确定其外放宽度bs。 .3#Xjhebvu
( 2)处理厚度(含桩顶垫层及桩长)应不少于黄 qpzyl~g:C
土规范 规定的最小处理厚度, 但需考虑挤密桩法具 olKM0K
有原位处理、不需开挖和横向挤压、深层加密的特点, OGO\u#
其桩体面积置换率仅为10% ~ 23% , 合理增大处理厚 =E-o@#BS
度或深度, 不仅可基本或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量, 免 bdEIvf7
除长期防水等后顾之忧, 若为厚2m ~ 3m 的换土垫层 7Hj7b:3K&!
法比较, 处理费用相当或略有增大, 但又可免除基坑 40z1Qkmaey
深开挖与支护的困难, 技术经济效益会更好。 W$W w/mcl+
3. 3! 地基承载力 bf.yA:~U
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 TD78&a#
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对少量确无条件试验的 >CwI(vXn
工程项目, 可按当地工程经验确定, 也可按经验公式 KOoV'YSC[(
3. 4. 2进行估算。对未经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 ]f}(iD
规程 作出偏于安全与合理的限定, 但这种限定值不 c2L\m*^o
宜理解为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上限。 $GHi9aj_P
灰土挤密桩法已成功应用于近20层的多幢高层 i 1Kq(7
建筑地基处理, 其基底压力约为400kPao 大量载荷试 wFjQ1<s=
验结果也证明, 灰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 在 e
[6F }."c
地基土自然含水量状态下, 一般可达到250~ 350kPa, aj=-^iGG
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值可达到400kPa以上; 水泥 50a';!H
土桩挤密地基的fspk可达到500~ 600kPa, 已成功用于 +|x%a2?x:
西郑高速客运专线建设中。 (*,R21<%
4! 施工工艺 c= ?Tu
4. 1! 土中成孔 KTwP.!<v
本次规程 列出了沉管法、冲击法和钻孔法三种 Z?WVSJUVf
土中成孔方法, 前两种在成孔过程中直接挤土, 而钻 :^`WrcOJ
孔法为取土成孔, 成孔时无挤土作用, 只好依靠重锤 #K iqV6E
夯扩桩径成桩时, 才能使桩间土挤密。 (y1S*_D
沉管法是挤密桩的传统施工方法, 已有70 多年 /c6]DQ<?
的历史, 由于其成孔质量稳定, 挤密效果可靠, 工效较 Wtp=1
高而施工机械和装备容易获得和操作, 现仍是挤密桩 Ocn@JOg
最普遍应用的成孔方法。冲击法成孔是采用直径0. hegH^IN M
3m~ 0. 4m, 锤重0. 6t~ 3. 7t的专用冲击锤头, 在土中 HrMbp
30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S~&9DQNj
冲击挤土成孔, 由于其冲孔深度不受机架高度的限 B\qy:nr j
制, 孔深可达20m, 振动和噪音较小, 国外从1963年 N vTp1kI]
即开始应用, 并已成为俄罗斯和东欧诸国挤密桩施工 vZs~=nfi#|
重要的成孔方法之一。据资料介绍, 如合理设计冲锤 P>^$X
的外型, 如抛物线旋转体型, 冲孔效率可明显提高, 对 0QxBC7`qp
处理深度超过12m 的挤密桩施工, 冲击法不失为一种 =@q,/FR-
有效可行的挤密成孔方法。钻孔法适用于土的含水 O^ 5C
量偏大, 或环境对噪音和振动有限制的场地, 不宜盲 Om_ "X6
目普遍采用。 E`{DX9^
4. 2! 桩孔夯填 P#
U|
( 1)桩孔填料除已广泛采用的素土、灰土外, 还可 J6ed
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和经验, 以及部分工程的需要, Sz]1`%_H/
在1: 9或2: 8 灰土中掺入2% 一5%的水泥, 或采用
kKY,&Fn-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土(体积比1: 9~ 2: 8)等胶 q8,,[R_
凝性材料。这类填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变形模 PYzTKjw
量, 同时可提高桩体的水稳定性, 使桩体与挤密桩复 nZG
zez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显著增大。二灰桩及水泥土桩 K$B~vy6E`
等仍属于柔性桩范畴, 一般不具刚性桩的特性。 E*kZGHA
( 2)桩孔夯填机具已往常用夹杆式夯实机, 对解 C~'.3Q6
决当时桩孔夯填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其夯锤重量 E>O@Bv
仅为0. 1t左右, 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分次填料量, 否 ;e9&WEG_\
则夯填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工地普遍采用民工分包 ed`7GZB
计件的方式进行夯填施工, 用轻锤夯实, 质量更难保 8Qj1%Ri:U
证。故规程提出: 对沉管法成孔, 宜采用锤重0. 2t以 ZwiXeD+4
上的夯实机夯填桩孔; 冲击法成孔; 宜采用原冲孔锤 >%slzr
头夯填桩孔; 而钻孔法成孔, 应用采锤重1. 0t以上的 T)Q_dF.N
夯实机夯填并扩孔, 达到设计的成桩直径。提出以上 5@
Hg 4.
要求期望逐步淘汰现有的夹杆式夯实机, 广泛采用重 Vup|*d2r0E
锤夯实桩孔, 确保桩孔夯填质量。 S,f#g?V
5! 质量检验 |34w<0Pc,
5. 1! 检验的项目与内容 O7yj<
( 1)成孔质量检测。包括孔径、孔深、垂直度、桩 tV4wkS=R|
位以及桩孔内有无缩径、回淤、坍土和积水等, 以施工 [HQ/MkP-Z
自检为主。 Og?GYe^_
( 2)夯填质量检测。包括填料的质量与配合比、 "?FBbJ
夯实质量等,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并认真自检, " BLJh)i
质检单位抽检验证。 @\>7
wt_'
( 3)综合质量检验。应由法定质检单位进行, 内 ~-uDN)
容包括通过载荷试验检测处理地基的承载力, 必要时 fZ^ad1o
尚需进行浸水载荷试验, 检测挤密桩复合地基消除湿 *i!t&s
陷性的实际效果。同时对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及桩体 Rm6i[y&
的压实系数按规定数量抽检并作出评价。对钻孔夯 VW;E14
扩挤密桩的成桩直径亦应进行检测。 yS3or(K
在上述挤密桩质量检验各项目中, 桩间土挤密系 l)'*jZ
数的检验无疑是一项主要内容, 而如何能合理简便的 I :bT"N
取样与检测, 正确评价桩间土的挤密质量尤为重要。 }]<|`FNc
下面重点说明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中有关问题。 8Z)wot
5. 2! 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b@=G
( 1)桩间土挤密的一般规律。在挤土成孔时, 桩 7Jz9%iP
孔内的土被强制横向挤入桩周土体中, 在一定范围内 qv|}>wU
土体产生塑性变形, 土的干密度在桩孔边处最大c (m=1yj9
= 1. 0, 向外逐渐减少, 直至干密度接近其原始值。干 ,DEcCHr,
密度 dc或挤密系数c 与距桩心距离的变化近似于 2Uu!_n}tNF
双曲线型。塑性区即挤密影响区的半径与桩孔半径 ULs'oT)K;
成正比, 同时与土的剪切模量G = ikb77?.
E DG&aFmC
2( 1+ #) YkFERIa076
及强度指 x5rLGt
标c、∃ 等有关。根据理论分析与现场挤密试验结果 !1UZ<hq
表明, 挤密影响区的半径平均约为1. 90d。从工程需 .'h^
要出发, 通常以c = 0. 90界定桩周土的有效挤密区, bQ&%6'ck
其半径为1. OOd~ 1. 50d, 据此也确定了挤密桩的合 YN7`18u
理桩间距一般为2. 00d~ 3. 00d, 或桩距系数= 2. 0 kjXwVGK=P<
~ 3. 0。从挤密试验曲线看, 在有效挤密区内即从桩 8@RJ>
边到两桩中点桩间土挤密系数的变化近似于直线型。 F
IB)cpo
某些用有限元法分析的结果也是如此。 }9!}T~NMs
( 2)桩间土挤密的主要特点。一, 当桩径与桩距 ^+k= ;nl
确定后, 在每一挤密单元内强制挤入定量土体; 二, 桩 I7#JT?\}
周土挤密后, 其挤密系数c 或干密度pd c随距桩边的 \MPbG$ ^
距离而递减, 靠近桩边处最大c ∋ 1. 0, 两桩中点处 m'k>U4
c ∋ 0. 9; 三, 在挤密单元内, 某一点土的挤密系数不 nwqA\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31 rfzzMV
仅与该点距桩边的距离有关, 同时与该点土的天然强 rhly.f7N=A
度指标、干密度和含水量有关。由此可见, 桩间土挤 E}<i?;
密效果的不均匀与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与竖向分层 w@n}DCFt
压(夯)实土相比较, 其不均匀性更为突出。充分了解 9E0x\%2K
上述特点, 对如何检测和评价桩间土的挤密效果是必 xr7M#n
要的。另一方面, 若施工的桩径与桩距均未超过允许 <Z\{ijfvD
偏差, 则桩间土的挤密质量主要决定于桩距的设计, koE]\B2A6
设计人员在设计桩距时, 不仅要认真通过计算确定, ]\k&
l
['
必要时还应提出事前进行现场挤密试验, 及时修正设 7#7|+%W0
计的桩距。故规程 对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按工前 "=JE12=u
试验与工后检测两种情况分别作出了相关规定。 3-kL0Q["
( 3)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的取样点。根据上述桩 N[v=;&
间土挤密的规律和特点, 规程 对检测时的取样部 Q}a(vlZ
位, 提出了两种较合理的取样方式。如仍采用现行行 Ttp%U8-LJR
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 J79 - 2002提出 L]&y[/\E1
的方法取样时, 桩孔边的取样点宜位于距桩边0. 1倍 |WfL'_?$
的两桩间净距处( b 点)另一点仍为两桩间中点( e u0g"x_3
点)处, 试验后计算其干密度及挤密系数平均值。硬 .])X.7@x
性规定在桩边lOcm处取样并不合理。 :uC9 #H"b
在三桩中心点取样, 检测所谓∀最小挤密系数∃或 _+~&t9A!
试验该点土是否存在湿陷性, 并将其作为判定挤密地 e~cg
(.
基是否存在湿陷的一个标准, 既未充分考虑桩间土挤 Gvvw:]WgF
密的规律和特点, 也没有从整体考虑挤密桩复合地基 \w(0k^<7
工作的机理。多处浸水载荷试验结果表明, 只要桩间 G2+ gEg
土的平均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湿陷 zE?dQD^OD
性即可消除, 故规程 明确规定, 只要桩间土的平均 9\=SG"e(
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同时桩体质量合格, 挤密桩复合 wjgF e]
地基的湿陷性即可消除。当存在疑问时, 判定处理地 Z)@[N
6\?
基是否湿陷, 只能通过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才能正确作 |sP0z !)b
出判定。故本规程 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p{Z
JGJ79均不提∀最小挤密系数∃检测项目。 K@
&;f(Y
6! 结语 f/4DFs{
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和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提 4 ?[1JN>
高,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项 cRNVqMpg
目亦将更为广泛。挤密桩法的技术和工艺仍在不断 PAxR?2m{
发展, 某些原先主要用于非湿陷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 |Q";a:&$
法如夯实水泥土桩法和孔内夯扩法等, 也可引进应 gr{*wYL
用, 并使其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需要, 达到挤 %Nob B
密桩间土和消除湿陷性的基本目的。 475g-t2"@
本文介绍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w5sXnS
- 2- 2006的主要内容和修订依据, 可供使用该规 j'hWhLax
程 时参考, 以加深了解规程 条文的内函和背景。 i
XGy*#>V
文中不妥之处, 还望指正。这本规程 已经出版, 需 #v9+9X`1L
用者可向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购买。 2~B5?(g
(上接第34页) qElPYN*wF
成桩所取土样所有湿陷系数%S < 0. 015。 jpTk@
分析试验结果明显可以得出重锤夯实成桩的复 w*o2lg9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夹板锤夯实成桩的复合地基 "*(a2k3J
承载力特征值得到大幅提高, 且总沉降量也小的多, ;cp||uO
桩体密实度得到改善,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得到提高, dxtG3
三桩中心土的湿陷性也均以消除, 其主要原因是夹板 +4rd
N\.
锤的夯实质量难以保证, 桩体压实系数偏低, 成桩直 ;d]vAj
径不能改变; 而重锤夯实成桩由于锤比较重, 因此在 gFfKK`)}D'
夯实过程中对桩周土进行二次挤密, 这样不但提高桩 -%{+\x2
体本身的密实度, 而且也提高了桩间土的挤密效果。 2$A "{2G
6! 小结 0($On`#
本文通过各项数据试验分析, 明显可以得出重锤 gkKNOus
夯实成桩比夹板锤夯实成桩在各项指标都得到了大 x-4d VKE*z
幅提高和改善, 从而论证了最新修订的挤密桩法处 BqA_CW
理地基技术规程 ( DB J61- 2- 2006) 中提出须将沉 |oe
管法成孔时夯实机的锤重从原来的120kg 提高到 }n'W0Sa
200kg以上的必要性, 同时也期望尽量采用重型夯锤 xe3Jxo!U
施工, 确保夯填质量。 R\/tKZJjb
依据标准: q(1hY"S"}b
[ 1] ! 地方标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K]|hkp&
- 2- 2006. bqx2lQf,_
32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