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 地基基础 oA@M =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内容简介 r5ldK?=k+*
杨鸿贵! 朱武卫 ?upd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710082西安) F6111Q </
摘! 要: 本文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挤密桩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2- 2006的主要内容及修订依据作简 r~YBj>}
要说明, 以资使用参考。 1^*ogMe
关键词: 挤密桩法; 挤密标准; 桩距设计; 桩孔填料; 施工工艺; 质量检测 }$ySZa9
前言 VFx[{Hy
根据陕西省建设厅陕建函[ 2003] 160号文的要 .r{t&HO;Y
求, 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 li
v=q
研究院、陕西省机械施工公司等单位组成修订组, 对 M2p|&Z%
陕西省标准灰土桩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 CHZ/@gc
规程 DB J24 - 2- 85进行全面修订。修订组通过广 ?bt;i>O\
泛地调查工程实践经验, 认真分析汇总各地的试验研 <5}I6R;
究资料、反复征求各单位意见、修订和完善后, 提出 88,hza`#V
规程 送审稿。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以林在贯勘察大 H#D:'B j29
师任组长的专家审查组审定。与会专家的审查意见 0%%U7GFB5
∀ 一致认为: 修订后的规程 条文清晰, 内容完整, 突 c0o Z7)*}
出重点, 定性定量恰当, # #有多处有依据的突破和 2>o^@4PnZ
进步, 并认为∀本规程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igA^^?X1N
2006年3月27日由陕西省建设厅和陕西省质量 Xwdcy J!
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 批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 R9 Ab.t
规程 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编号为DBJ61- 2 i&^JG/a
- 2006, 自2006年5 月1日起实施。本规程 已经 ]Idwy|eG
建设部备案, 备案编号为: J10788- 2006。原灰土桩 {Ji&rk}NP
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DBJ4- 2- 85 :$k1I-^R
同时废止。 )B"{B1(
1! 关于规程 名称与适用性 FeMgn`q
修订后规程定名为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 2uN3:_w
程 针对欠压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突出其挤密特点, cu
foP&
处理的基本要求即是增大桩间土的干密度, 消除其湿 ^|p D(v
陷性; 同时桩体材料不只限于素土和灰土, 也可采用 y<j7iN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石灰土或水泥土等类材料。 LH)1IGAx2y
规程 名称既能反映挤密桩法的特点, 又可拓宽挤密 L.yM"
桩法的范畴和技术经济效益。 i!*<LIq
作为地方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湿陷性黄 UPr&
`kaJ
土、杂填土和素填土场地上建筑物(包括构筑物)挤密 axph]o@ y@
桩法处理地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 d~rA`!s7`
关于本规程与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关系, 规程 1. ,Yx<"2 W
0. 3条明确规定: ∀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除应执行 Dy,MQIM|!
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中强制 #b;k+<n[X
性条文的规定∃。显然, 结合地区特点和经验, , 除相 8s2y!pn7Q
关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外, 均应按本规程执行。 =X^a
1. 0. 3条规定的原则与现行GB50025- 2004及JG J79 U5wh( vi
- 2002规范是一致的。 _u^3uzu
2! 规程 修订的主要内容 ymqv@Byi8A
修订后的规程 分为: 总则, 术语和符号、设计、 m"/..&'GC
施工与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等五部分, 以及5 个附 %K')_NS@
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gaz",kK<
28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n44 T4q
2. 1! 术语和符号: 尽可能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中 /g!ZU2&l
的术语、符号相一致, 同时根据挤密桩法的特点, 列出 !j`<iPI7B
一些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如挤密系数c, 桩距系数 Hv/5)
排距系数n和扩径系数k等。 3<+ZA-2
2. 2! 设计: ( 1)桩距设计, 桩距的大小决定着桩间土 fs;\_E[)
的挤密效果, 桩距设计与施工工艺和土的干密度有 V0Oqq0\
关, 规程 分别列出了直接挤密成孔及予钻孔夯扩挤 >
^zNKgSQ
密成桩两类桩距计算公式。对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 }BU%<5CQ
的要求, 不仅按建筑类别区分, 还对素土桩与灰土等 7gN;9pc$
桩采取不同的要求, 并明确了处理前地基土平均干密 l0`bseN<
度的计算原则。( 2)关于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范围, pZopdEFDK|
除明确按现行湿阳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中的规定 0m]QQGvJ{
执行外, 同时也考虑挤密桩法无需开挖、深层加密及 @vyEN.K%mm
桩体置换面积小的特点, 增大处理深度可获得更好的 F~fBr
技术经济效益。 8 yi#] 5`Q
2. 3! 施工: ( 1)土中成孔、除沉管法处, 增加了冲击法 T9&{s-3*
和钻孔法, 同时强调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用这些方 dm[cl~[
Q
法时, 必须保证成桩的直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 2) _s#]WyU1g
桩孔夯填, 对沉管法提出锤重不宜小于0. 2 ,t 逐步淘 b@8z+,_
汰锤重偏小的夹杆式夯实机; 对冲击法和钻孔法成 )Sb-e(sl
孔, 应采用1. 0 t以上的重锤夯填, 其中钻孔法还须保 cZ|NGkZ
证夯扩后的桩径不低于设计要求。 <mlN\BcX;
2. 4! 质量检验: ( 1)明确规定, 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 YVa,?&i=N
系数是否达到规程 要求, 作为判定处理地层湿陷性 "{qnm+G
是否消除的标准, 而不采用最小挤密系数或三桩中心 w(aj'i
点部分土样是否具湿陷性为附加标准。( 2)根据桩间 "qF/7`e[
土挤密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检验分层桩间土挤密系数 L(K 5f7\
平均值的取样部位及全处理深度平均挤密系数的计 \%Y`>x.
算公式, 使检验方法结果较为合理可行。 VgIk'.
3! 设计计算 2wB*c9~
3. 1! 桩距设计 H`fJ<So?
桩径d确定后,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决定于桩距S %L-qAI&V
的设计, 桩距系数= s/d与桩的面积置换率m = 0. } % Ie
785 /n2 密切相关( n 为排距系数, n = h / s; h为桩的 ,cS#
排距) , 置换率m 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桩间土挤密后的 89^g$ ac
平均干密度 d c 及挤密系数c。 &'&)E((
规程 3. 2. 1条分别列出挤密成孔和预钻孔重 TP {\V>*Yz
锤夯扩挤密成桩两种桩距S的计算式( 3. 2. 1 - 1)和 }xt^}:D
( 3. 2. 1- 2) : CEkUXsp
当直接挤土成孔时: ?!U.o1
S = ! bRyxP2
- KYw7Jx`l
d c ym%` l!
- iY$iL<
d c - , +J)`+pJx
- E56
d k<Gmb~Tg1
! d ( 3. 2. 1 - 1) &z40l['4bz
当预钻孔夯扩成桩时: AVw oOvJ
S = ! 4gC(zJ
- i0/QfB%O
d c - @O'NJh{D`
- Z8FgxR
d /k }Vob)r{R@
2 HVoPJ!K3
- ]s0wJD=
d c - 4)D~S4{E5
- zps=~|
d hBnUpYec
! d ( 3. 2. 1 - 2) /7\q#qIm:
式中: !% % %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 0. 952; 其它方式 g[1>|Ax`'
布桩时, != 0. 886 / n; 其余符号的涵意 ]r0j
及其数值确定分叙如下: ]?H12xz
( 1) d 为处理前地基土的平均干密度( g /cm3 ), bAH<h
宜取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处理层)范围内, 按各处理土 -K?lhu
层厚度加权计算的干密度平均值, 不宜简单按算术平 jY%.t)>)
均值计算 d, 以保证主要处理土层挤密的效果。 He'VqUw_
( 2) dc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g /cm au+Jz_$)
3 5NUaXQ
), A :KZyd"Z
dc = c dmax。 dmax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 g / O2ktqAWx@
cm3 ); c 为桩间土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平均挤密系数; RHn3\N
对土桩挤密地基及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水泥土桩 >I5Wf/$
及二灰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3, 对丙类建筑的灰 *(1<J2j
土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0。以上规定是根据陕、 B
E8_.>
晋、甘等地多处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后确
-*KKrte
定的, 所有试验均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以及 4]tg!ks
相对湿陷量Sw /d& 0. 015为判定标准, 而不涉及三桩 $%\6"P/64
中心点土样的最小挤密系数cm in 或三桩中心点部分 og35Vs0
土样是否存在湿陷性。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灰土等 HQ9tvSc
类挤密桩, 不仅桩体强度较高、水稳定好, 同时具有较 =|aZNHqH
大的变形模量, 在复合地基承重荷载压力时, 桩土应 2"Wq=qy\J
力比∀p /∀s = 8. 6~ 10. 7, 且浸水前后变化不大; 面积 u9KT_`
)
置换率仅为10% ~ 15% 的灰土桩承担了近50~ 60% q MrM^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29 '_4apyq|
的荷载, 对桩间土具有明显的卸减压作用, 而土桩挤 Ul/m]b6-
密地基类似于大厚度的土垫层, 因此对土桩挤密地基 _,60pr3D'
及基底压力较高的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挤密地基桩 ,M?8s2?
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应有较高要求, 这些均已为 /huh}&NNu
现场浸水载荷结果所证实。 u8KQV7E
( 3) k为扩径系数, 即夯扩后的成桩直径d与预 FCEmg0qdjD
钻孔直径d0 之比, k= d /d0。在( 3. 2. 1- 2)式中, d= Dt[+HCCY:
kd0, 代入原式后, 式中根号中的分子变为k dc - d, 根 "Y L^j~A
号后则变为d0, 当令k -.?
@f
tY
2 d c - d = d c 时, 得k = 48^C+#Jbc
1 + b<4nljbx
- Vf~-v$YI
d / !`H{jwH
- '}(>s%~
dc , 如设想钻孔直径d0 夯扩成桩与挤密桩 D!Y@Og.
孔直径为d的挤密效果相等而桩距S不变时, 则扩径 Miw=2F
系数必须达到k 1 + ?M&@# lbG
- !ITM:%
d / c8[kL$b;j
- i&lW&]
d c。陕西关中地区一般 h M7 SGEV
d / d c = 0. 75~ 0. 88, 则最小的扩径系数km in = 1. 32~ 68h1Wjg:"!
1. 37, 常用d0 = 0. 40m, 故夯扩后的桩径应不小于0. 9#P~cW?
53m ~ 0. 55m。若夯扩后桩径过小, 则桩间土挤密效 Mz(?_7
果差; 若夯扩桩径较大, 桩距有可能稍许增大, 但现场 y7:f^4
施工往往又难以完全达到, 特别对含水量偏小的黄土 A32Sdr'D
地基。 n.8870.BW
鉴于钻孔夯扩挤密法的桩距S 与挤密成孔法基 ?2da6v,t
本相当, 而置换率增大约80% , 势必增加了地基处理 ejyx[CF
的费用, 同时桩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设计及施工 f!yl&ulKU
人员均不易操控; 但从另一方面看, 该工法具有振动 9q$^x/z!
及噪音较低, 在含水量较高的场地便于成孔等优点, 5j.@)XXe
故规程 3. 2. 2条, 对钻孔夯扩径挤密法的适用范围 ~K#92
作出了必要的规定。 WHBGhU
3. 2! 处理范围 R,78}7B
( 1)处理宽度, 挤密桩地基平面处理范围, 对每边 .6$=]hdAp
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bs作出规定。其规定的原 qOy(dG g
则与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基本 Uv>e :U7;
一致, 但对I、J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建筑, 该 N[3Y~HX!q
规范并未明确要求整片处理, 而实践中常为便于施工 %i3[x.M
或考虑处理地基的整体均匀性而采用了整片处理, 故 yH-&o,
规程 对这种情况厂的丙类建筑, 且采用条基或独立 %.f%Q?P
基础时, 可仍按局部处理确定其外放宽度bs。 = FV12(U
( 2)处理厚度(含桩顶垫层及桩长)应不少于黄 |wv+g0]Pg^
土规范 规定的最小处理厚度, 但需考虑挤密桩法具 V6[jhdb
有原位处理、不需开挖和横向挤压、深层加密的特点, zn^7#$fC
其桩体面积置换率仅为10% ~ 23% , 合理增大处理厚 )e'F[
度或深度, 不仅可基本或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量, 免 7L&,Na
除长期防水等后顾之忧, 若为厚2m ~ 3m 的换土垫层 #z&R9$
法比较, 处理费用相当或略有增大, 但又可免除基坑 0]*W0#{Zj
深开挖与支护的困难, 技术经济效益会更好。 6M7GPHah
3. 3! 地基承载力 $t^Td<
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
0n6eWwY
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对少量确无条件试验的 ?+7~E8
工程项目, 可按当地工程经验确定, 也可按经验公式 R[l`# I
3. 4. 2进行估算。对未经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 S@3`H8 [
规程 作出偏于安全与合理的限定, 但这种限定值不 w (RRu~J
宜理解为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上限。 4(P<'FK $
灰土挤密桩法已成功应用于近20层的多幢高层 oY0b8=[
建筑地基处理, 其基底压力约为400kPao 大量载荷试 F*#!hWtb
验结果也证明, 灰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 在 _F[a2PE2+
地基土自然含水量状态下, 一般可达到250~ 350kPa, n:wAxU
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值可达到400kPa以上; 水泥 1G12FV>M
土桩挤密地基的fspk可达到500~ 600kPa, 已成功用于 ]zyT_}&
西郑高速客运专线建设中。 @fmp2!?6
4! 施工工艺 AN:s%w2
4. 1! 土中成孔 i0wBZ i?
本次规程 列出了沉管法、冲击法和钻孔法三种 f/8&-L
土中成孔方法, 前两种在成孔过程中直接挤土, 而钻 "]G'^
孔法为取土成孔, 成孔时无挤土作用, 只好依靠重锤 @]#[TbNo
夯扩桩径成桩时, 才能使桩间土挤密。 2;>uP#1]
沉管法是挤密桩的传统施工方法, 已有70 多年 'D`lVUB
的历史, 由于其成孔质量稳定, 挤密效果可靠, 工效较 h%u!UHA
高而施工机械和装备容易获得和操作, 现仍是挤密桩 qGV(p}$O
最普遍应用的成孔方法。冲击法成孔是采用直径0. +JC"@
3m~ 0. 4m, 锤重0. 6t~ 3. 7t的专用冲击锤头, 在土中 B,_K mHItd
30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q_v@Jl
冲击挤土成孔, 由于其冲孔深度不受机架高度的限 E_A5KLP
制, 孔深可达20m, 振动和噪音较小, 国外从1963年 C}<e3BXc
即开始应用, 并已成为俄罗斯和东欧诸国挤密桩施工 AEnkx!o
重要的成孔方法之一。据资料介绍, 如合理设计冲锤 D=z="p\
的外型, 如抛物线旋转体型, 冲孔效率可明显提高, 对 `lOW7Z}
处理深度超过12m 的挤密桩施工, 冲击法不失为一种 ]!sCWR
有效可行的挤密成孔方法。钻孔法适用于土的含水 \.iejB
量偏大, 或环境对噪音和振动有限制的场地, 不宜盲 "@^<~bw
目普遍采用。 tlD^"eq4:
4. 2! 桩孔夯填 dF 6od
( 1)桩孔填料除已广泛采用的素土、灰土外, 还可 5<`83;R9
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和经验, 以及部分工程的需要, Kgi`@`
在1: 9或2: 8 灰土中掺入2% 一5%的水泥, 或采用 BNE:,I*&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土(体积比1: 9~ 2: 8)等胶 t^KQv~
凝性材料。这类填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变形模 kZG;\
量, 同时可提高桩体的水稳定性, 使桩体与挤密桩复 QnBWZUI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显著增大。二灰桩及水泥土桩 hQe78y
等仍属于柔性桩范畴, 一般不具刚性桩的特性。 &F:.V$
( 2)桩孔夯填机具已往常用夹杆式夯实机, 对解 3GKKC9C6
决当时桩孔夯填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其夯锤重量 ga\s5
仅为0. 1t左右, 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分次填料量, 否 Ru#pJb(R
则夯填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工地普遍采用民工分包 \F`>zY2$%
计件的方式进行夯填施工, 用轻锤夯实, 质量更难保 tzd!r7
证。故规程提出: 对沉管法成孔, 宜采用锤重0. 2t以 fA<os+*9i
上的夯实机夯填桩孔; 冲击法成孔; 宜采用原冲孔锤 Q.eD:@%iE
头夯填桩孔; 而钻孔法成孔, 应用采锤重1. 0t以上的 [Q8Wy/o
Q
夯实机夯填并扩孔, 达到设计的成桩直径。提出以上 r vq{Dfo=
要求期望逐步淘汰现有的夹杆式夯实机, 广泛采用重 H'udxPF
锤夯实桩孔, 确保桩孔夯填质量。 V6d,}Z+"z'
5! 质量检验 qzORv
5. 1! 检验的项目与内容 >f Hu
( 1)成孔质量检测。包括孔径、孔深、垂直度、桩 Tim/7*vx
位以及桩孔内有无缩径、回淤、坍土和积水等, 以施工 6l2O>V
自检为主。 --"5yGOL
( 2)夯填质量检测。包括填料的质量与配合比、 w<THPFFF"
夯实质量等,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并认真自检, [^}bc-9?i
质检单位抽检验证。 P3W3+pwq
( 3)综合质量检验。应由法定质检单位进行, 内 {ixKc
容包括通过载荷试验检测处理地基的承载力, 必要时 9v;[T%%
尚需进行浸水载荷试验, 检测挤密桩复合地基消除湿 '[8w8,v(
陷性的实际效果。同时对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及桩体 HU/4K7e`
的压实系数按规定数量抽检并作出评价。对钻孔夯 @<$m`^H
扩挤密桩的成桩直径亦应进行检测。 bXOM=T
在上述挤密桩质量检验各项目中, 桩间土挤密系 G7`mK}J7
数的检验无疑是一项主要内容, 而如何能合理简便的 %hBwc#^
取样与检测, 正确评价桩间土的挤密质量尤为重要。 wAW{{ p
下面重点说明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中有关问题。 q({-C
5. 2! 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8r"-3<*
( 1)桩间土挤密的一般规律。在挤土成孔时, 桩 (D?4*9=
孔内的土被强制横向挤入桩周土体中, 在一定范围内 g||
q
3
土体产生塑性变形, 土的干密度在桩孔边处最大c `a[fC9
= 1. 0, 向外逐渐减少, 直至干密度接近其原始值。干 > O?<?
密度 dc或挤密系数c 与距桩心距离的变化近似于 ,Nw2cv}D
双曲线型。塑性区即挤密影响区的半径与桩孔半径 .YvIVQ
成正比, 同时与土的剪切模量G = eQ)*jeD
E 5655)u.N8
2( 1+ #) U_'M9g{,<
及强度指 XX90Is
标c、∃ 等有关。根据理论分析与现场挤密试验结果 OhN2FkxL
表明, 挤密影响区的半径平均约为1. 90d。从工程需 }jC^&%|
要出发, 通常以c = 0. 90界定桩周土的有效挤密区, Ws0)B8y,|
其半径为1. OOd~ 1. 50d, 据此也确定了挤密桩的合 E A55!
理桩间距一般为2. 00d~ 3. 00d, 或桩距系数= 2. 0 ,.2qh|Ol
~ 3. 0。从挤密试验曲线看, 在有效挤密区内即从桩 0[d*Z
边到两桩中点桩间土挤密系数的变化近似于直线型。 X=f%!
某些用有限元法分析的结果也是如此。 U&
( 2)桩间土挤密的主要特点。一, 当桩径与桩距 ! jApV
确定后, 在每一挤密单元内强制挤入定量土体; 二, 桩 ndDF(qHr
周土挤密后, 其挤密系数c 或干密度pd c随距桩边的 A#?Cts,M
距离而递减, 靠近桩边处最大c ∋ 1. 0, 两桩中点处 "AXgT[ O
c ∋ 0. 9; 三, 在挤密单元内, 某一点土的挤密系数不 9pj6`5Zn@6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31 |ITCw$T
仅与该点距桩边的距离有关, 同时与该点土的天然强 q>K3a1x
度指标、干密度和含水量有关。由此可见, 桩间土挤 2i#Ekon
密效果的不均匀与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与竖向分层 XaE*$:
压(夯)实土相比较, 其不均匀性更为突出。充分了解 ?o6#i3k#'
上述特点, 对如何检测和评价桩间土的挤密效果是必 O86p]Lr
要的。另一方面, 若施工的桩径与桩距均未超过允许 eB9&HD:
偏差, 则桩间土的挤密质量主要决定于桩距的设计, `?[,1
设计人员在设计桩距时, 不仅要认真通过计算确定, zBq&/?
必要时还应提出事前进行现场挤密试验, 及时修正设 q'y<UyT6
计的桩距。故规程 对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按工前 OY81|N
j
试验与工后检测两种情况分别作出了相关规定。 J9tV|0
( 3)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的取样点。根据上述桩 6
F39'
间土挤密的规律和特点, 规程 对检测时的取样部 LU8[$.P
位, 提出了两种较合理的取样方式。如仍采用现行行 NQuqM`LSQ
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 J79 - 2002提出 tMP"9JE,
的方法取样时, 桩孔边的取样点宜位于距桩边0. 1倍 `_1fa7,z
的两桩间净距处( b 点)另一点仍为两桩间中点( e ct=K.m@E%X
点)处, 试验后计算其干密度及挤密系数平均值。硬 0S>L0qp
性规定在桩边lOcm处取样并不合理。 5`e;l$
M`
在三桩中心点取样, 检测所谓∀最小挤密系数∃或 J,:;\Xhl
试验该点土是否存在湿陷性, 并将其作为判定挤密地 ](n)bF+ym
基是否存在湿陷的一个标准, 既未充分考虑桩间土挤 X!~y&[;[C
密的规律和特点, 也没有从整体考虑挤密桩复合地基 sl@>GbnS
工作的机理。多处浸水载荷试验结果表明, 只要桩间 bM?29cs
土的平均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湿陷 4HZXv\$
性即可消除, 故规程 明确规定, 只要桩间土的平均 2{BS `f
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同时桩体质量合格, 挤密桩复合 xH`
VX-X3
地基的湿陷性即可消除。当存在疑问时, 判定处理地 )sK53O$
基是否湿陷, 只能通过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才能正确作 gzvgXZ1q"
出判定。故本规程 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7bu|0
JGJ79均不提∀最小挤密系数∃检测项目。 1'p=yHw
6! 结语 Tr}XG
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和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提 *'H\`@L
高,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项 ep},~tPZn
目亦将更为广泛。挤密桩法的技术和工艺仍在不断 tN)t`1_j
发展, 某些原先主要用于非湿陷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 V8WSJ=-&
法如夯实水泥土桩法和孔内夯扩法等, 也可引进应 ^+d]'$
用, 并使其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需要, 达到挤 z#`Qfvu6Hi
密桩间土和消除湿陷性的基本目的。 tKuJ &I~
本文介绍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tUOY`]0
- 2- 2006的主要内容和修订依据, 可供使用该规 ~@Bw(!
程 时参考, 以加深了解规程 条文的内函和背景。 Nc[N 11?O
文中不妥之处, 还望指正。这本规程 已经出版, 需 ;<T,W[3J
用者可向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购买。 Yc6.v8a
(上接第34页) %ueD3;V
成桩所取土样所有湿陷系数%S < 0. 015。 =vF!
分析试验结果明显可以得出重锤夯实成桩的复 }.8yKj^p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夹板锤夯实成桩的复合地基 0Ba]Zo Z
承载力特征值得到大幅提高, 且总沉降量也小的多, hg<[@Q%$o
桩体密实度得到改善,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得到提高, ^yl}/OD
三桩中心土的湿陷性也均以消除, 其主要原因是夹板
tmBt[
锤的夯实质量难以保证, 桩体压实系数偏低, 成桩直 =a+
} 6
径不能改变; 而重锤夯实成桩由于锤比较重, 因此在 YZ:C9:S6X
夯实过程中对桩周土进行二次挤密, 这样不但提高桩 2/A*\
体本身的密实度, 而且也提高了桩间土的挤密效果。 m}D;=>2$
6! 小结 KrG,T5
本文通过各项数据试验分析, 明显可以得出重锤 0uM&F[.x@g
夯实成桩比夹板锤夯实成桩在各项指标都得到了大 NhTJB7
幅提高和改善, 从而论证了最新修订的挤密桩法处 -\B*reC
理地基技术规程 ( DB J61- 2- 2006) 中提出须将沉 JJg;X :p
管法成孔时夯实机的锤重从原来的120kg 提高到 b|E ZD3y
200kg以上的必要性, 同时也期望尽量采用重型夯锤 M,kO7g
施工, 确保夯填质量。 [FF}HWf
依据标准: b?,%M^9\`
[ 1] ! 地方标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nTtEv~a_n
- 2- 2006. "WtYqXyd
32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