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硐室:遇智利矿难“没问题” 5^|"_Q#:
p+D=}O
矿用救生舱研发人、北科大教授金龙哲称其复杂性堪比飞船,“上天容易入地难” z_(eQP])
y"R("j $
中国4月10日完成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验证试验。研发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金龙哲教授昨天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是我国第一代地下避难硐室。他说,该研究在复杂性上,堪比太空飞船和潜艇,“上天容易入地难”。 FU]4oKx
F^sw0 .b
近百人研发“芒种计划” {W'8T}q
B "n`|;r5
新京报:为什么跟潞安集团合作研究“井下避难设施”?是如何分工的? 9[f%;WaS
"z/V%ZK~f
金龙哲:我们负责科研,潞安集团提供配套资金,并提供试验场所。我很早就跟潞安集团合作防尘、防火项目,我跟刘总(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合作的喷吹煤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3月,我们聊天时聊到了能不能搞一个井下安全项目。当时提出了一个想法,然后我安排一个学生进行调研,形成了方案。 X<K9L7/*
0 0,9azs
那年6月6日,我请刘总来听计划。当时没提救生舱,当天是芒种,就取名“芒种计划”。到潞安集团申请了一笔经费,在北科大建了一个密闭室,开始测定人体的各种参数。国家正式立项前,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次试验。开国家立项论证会上,有专家说不可行,我把参数都亮出来,他们被说动了。 Kfd _uXL>
Riq|w+Q
新京报: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个项目? 4Bo<4 4-,
_>Ln@
金龙哲:方方面面的人都需要,研发队伍接近一百人。 UG=I~{L
C*j9Iaj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试验的? .WO/=#O
Gy^FrF
金龙哲:2008年7月。之前在北科大做试验,但密闭性相对差点。后来我们做了采矿业里第一个“关人四天”的试验,四个人在一代舱内呆了96个小时,包括两名救护队员,一名工人,还有一名是我的学生。 `G0*l|m>
SEU\}Ni{
试验抗爆炸舱炸飞60米 :tlE`BIp
1*#bfeoM
新京报:这是一个密闭空间,跟太空舱、潜艇比,在设计上有何不同? \Jf9npz3
fn?VNZ`J
金龙哲:跟潜艇、太空舱一样,得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要让人能生存下来。煤矿一个特点是,发生灾难后,外部空气环境很难控制,可能是火灾,也可能是瓦斯爆炸,也可能是水灾,灾害类型比水下或太空环境复杂得多,而且都是不可知的。 ^hysC c
5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