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看了标题为《感觉某某某、某某某这些北京的学者和南方的某某某差的太远了》的贴后,心里有种不知是什么样的滋味。首先,自然科学不像文艺作品,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百度解释为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可以说任何一本理论作品的作者都可以做作为读者的你的老师。发帖者的意思不知是成果的较量呢还是品格的比较,我先不说跟贴者的理解,我想说的是尊重我师、尊重知识。
先说说学术成果,学术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为后人作传承作导向的,起的是抛玉引玉的作用。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成果我们首先要抱着尊重作者的心态去拜读,至于好与坏,就看你自己如何去伪存精了。对成果的解读不但与作者有关还与读者的素质有关,比如什么漫话、什么疑难笔记。通俗易懂。很明显是针对工程第一线的人,是应用,不是创新。对于基础学科,比如土力学,据了解,国内现行的版本很多,西南交大的、清大的、武汉工大的、南京工大的、河海的、长大的等等,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有不同。有侧重水利的,有工民建的,有道桥铁路的’,有公路的。不同行业最好选择不同的版本。本人认为读书为的就是但求其精髓,何必在意他的枝枝叶叶呢?
再说说品格,之所以要说,就是因为这个标题给人家一个误导:学术和品格都差太远了。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这些老师我都没接触过,但这些老师的书我都在工作中接触过。在我们找资料的时候,我非常感谢前人。因为就是他们的书,引导你进入一个未知世界或是深化一个已知世界。有个朋友和我说起他在河海读研究生的时候,在图书馆,他基本每天下午都看到某老师七十多岁了,还坚持读国外期刊。我由衷的佩服和感谢。虽然他的成果不多了可以说也不会有了。但他坚持接收外面第一线的成果,在以后的讲座、座谈中转达给我们。如果说国际竞争分敌我的话,他就是想深入敌方的人。这就是大师的品格。对于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老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良苦用心。
学术是无界线的,不管你是谁谁的拥趸,又或是谁谁谁的粉丝,不管你是南方的脉系又或是北方的流派。在自然科学的殿堂里,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学术与师长,吸所长补所短,学以致用,努力创新,这才是学习的宗旨。也是师长们的本意。
试想,谁看了《感觉某某某、某某某这些北京的学者和南方的某某某差的太远了》后最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