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只要桩足够长,是可以忽略桩端承载力了。只要桩基承载力及变形均满足要求,桩端的土层没有什么限制。但是实际操作,尤其设计时比较难把握和控制。
岩土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的理论假设基本把土看作均质体,或者假设为一个接近土体的模型。注意是接近,因此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是有差别的。
规范的公式很多是建立在大量的工程实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经验公式,不同行业的规范对桩基的计算经验公式及经验系数也存在差异。
规范的经验公式所依靠的工程实例大部分的桩端土都是相对较好的土层,因此不少规范都建议要选择相对较好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若要采用没有经验的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不知道经验公式是否完全适用,值得探讨。
大家知道,沉降计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很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沉降满足要求是比较难的,如果桩端土处于软弱土层,误差更大,难以控制。故桩端土尽量选择相对较好的土层对沉降控制更有利。
从事勘察的同志都知道,桩端土的承载力比桩侧的摩阻力更直观,依赖的试验手段更多,经验值更可靠,更容易控制。桩侧摩阻力的参数选择,施工方法和过程控制等都影响到侧摩阻力的发挥,计算的桩侧摩阻力与实际的摩阻力差异也是存在的,因此单依靠设计的摩阻力来满足设计值,而把桩端置于软弱的土层(忽略桩端值)其安全赋予度就低很多了。
地震,地质灾害,地下水开采,城市里立体开挖施工等等,都对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影响, 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桩侧摩阻力(比如地震液化降低侧摩阻力,地下水开采下降使得土体提供的正摩阻力变为负摩阻力),而这些是设计时很难完全把握的。因此完全依靠侧摩阻力来设计桩基,而不考虑桩端土体的性质,个人认为存在的风险较大。当然不可能无限的放大安全系数来设计,那样肯定不经济,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