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Eoug/we
第一篇采矿工程设计常用技术资料 XX5 ):1
第一章工程设计常用公式、符号及计量单位换算 sH(AsKiNKe
第一节常用力学公式 [EDw0e
第二节常用符号及计量单位换算 kEtYuf^
第二章采矿制图与图纸编号 Lnnl++8Y
第一节采矿制图 `RUr/|S
第二节图纸编号 cjf}yn
第三章矿井开采抗震设计资料 "PBUyh-Z
第一节简述 'g8~539{&
第二节井巷工程震害与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54t0|Cd>
第四章煤的性质、分类及用途 }*m:zD@8$
第一节煤的性质 ^IuHc_
第二节煤的分类及用途 xNTO59Y-s
第五章采矿常用工程材料 \eE0Rnaf-
第一节第一节钢铁材料 2+Z2`k]AC
第二节石、砂材料 M=$y_9#
第三节注浆材料 Cd.pMoS
第四节水泥及水泥砂浆 O^I~d{M 5I
第五节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jYet!l
第二篇矿区整体设计 &%`IPhbT
第一章矿区整体设计依据与设计内容 .}6 YKKqS
笫一节计划任务书及设计的审批决定 5@"&%8oeq0
第二节地质报告 DNdwMSwp
第三节整体设计内容 C:g2E[#
第二章矿区井田划分及尺寸计算 >De\2gbJ
第一节井田划分的原则 y@J]busU
第二节井田划分的方法 lcij}-z:%e
第三节井田尺寸的规定及计算公式 P8e1J0A
第三章矿区规模设计与生产年限 W?!(/`J]
第一节矿区规模一般规定及依据 x2.G1
第二节矿区生产年限及储量动用系数 MI|DOp
第四章矿井布置与建设顺序设计 C_?L$3 U0
第一节井田开拓及井筒(平硐)位置 '|<+QAc
第二节矿井建设顺序 |C@)#.nm[
第三篇井田开拓 lNQt
第一章井田开拓方式设计 n*%<!\gJ
第一节立井开拓方式 3uCC_Am
第二节斜井开拓方式 =*qu:f\y
第三节平硐开拓方式 -<a~kVv
第四节综合开拓方式 SC`.VCfc.
第五节多井筒分区域开拓方式 0O?B!Jr]RM
第二章井口位置和数量确定 X&h4A4#P
第一节井口位置和井筒数量 &"fMiK3
第二节井口坐标计算、提升方位角及井筒方位角 u4NMJnX
第三节井口标高及洪水位标高 PIn'tV
第三章井田境界与水平划分 b5
YE4h8%
第一节井田境界 |Sy|E
第二节水平划分 g>x2[//pk
第四章巷道布置与采区划分 ZVJbpn<lo)
第一节主要巷道布置 /] ce?PPC
第二节采区划分与接替计划 :k075Zr/#D
第五章井田开拓方案分析比较 y@'8vOh`
第一节方案比较内容 {IJV(%E
第二节方案比较法 3x9O<H}
第三节方案比较实例 T5&jpP`M
第四篇采煤方法及采掘机械设备 zTBr<:
第一章现代采煤方法总论 <DiD8")4
第一节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新技术概述 N
VzR2
第二节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分类 ZrnZ7,!@
第二章采煤基本方法 v
I@Wuu:
第一节缓及倾斜煤层长壁垮落采煤法 R>Fie5?
第二节放顶煤采煤法 Q2PY(
#
第三节急斜煤层采煤法 %xf6U>T
第四节充填采煤法 4s~YqP{K
第三章水力采煤法 ox] LlRK
第一节水力采煤的生产系统 |uQJMf[L)
第二节水力落煤与水力采煤方法 D,dmlv
第三节水力采煤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k%'Gr
第四章“三下一上”采煤法 #Oz<<G<
第一节建筑物下采煤 qih7
第二节铁路下采煤 s<|.vVi"
第三节水体下采煤 ,2DKphh
第四节承压含水层上采煤 "8J$7g@n@
第五节上行式开采
|X`xJL
第五章采煤机械设备选用 +q"d=
第一节滚筒采煤机 Ec[=~>;n{l
第二节刨煤机 qi}HJkOq
第三节型采煤机 Zgt, 'T
第六章掘进机械设备选用 RS#)uC5/%
第一节巷道掘进机械 0O+s3#"?@
第二节立井掘进机械 b4!(~"b.
第七章支护机械设备选用 q/Ba#?sen
第一节井巷支护机械 ||cG/I&,
第二节单体液压支柱 P*T'R
第五篇采区巷道布置与采区车场设计 .t4IR
=Z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与设计 bgqN&J)Jr)
第一节采区布置设计依据及要求 QS,IM>Nr
第二节采区上山的布置 }]N7CWy
第三节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7qV_QZ!.
第四节采(盘)区参数 QKYIBX
第五节煤层群开采顺序 y'xB? >|
第二章近水平、缓及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4sUi K"
第一节巷道布置类型 RO=[Rr!
第二节采区(盘区)巷道布置 +,9I3Dq
第三节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 li8l+5d q
第四节跨多上山(石门)连续开采巷道布置 c~b[_J)
第五节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B{3=z^
第三章综采采区巷道布置 QQ!%lbMK]
第一节综采对采区巷道布置的要求 hAHl+q)w?
第二节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cfMj^*I
第四章水砂充填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 z9U<Z^4z+
第一节巷道布置类型图示 Vc$x?=
第二节巷道布置分析 2I(0EBW
第五章水力采煤的采区巷道布置 ;#I(ucB<
第一节水力采煤采区的巷道布置类型图示 -RVwPY
第二节水力采煤采区巷道布置的特点 "2}04b|"
第六章危险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6+j&{WNo!
第一节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煤层的采区巷 `+1+0?9
第二节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煤层的采区巷道布置 1`r
4
第七章采区车场形式及设计要求 [Pi8gj*
第一节采区车场形式 U")~bU
第二节轨道线路设计基础 Aga2 I#1r
第八章采区各车场设计 K_bF)6"
第一节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37mO/T
第二节采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 )}hp[*C
第三节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IOf%
第六篇井筒设计 "'p:M,:
第一章立井井筒平面设计与装备布置 FF6[qSV
第一节井筒平面布置 |8c3%jve
第二节钢丝绳罐道 o*eU0
第三节刚性罐道的计算 }H!c9Y
第四节罐道与罐道、罐道与罐道梁的连接 m:d
P,
第二章立井井筒结构设计 'W3>lAPx!
第一节沉井法结构设计 _)O1v%]"4
第二节立井钻井法井壁结构设计 kih;'>H<
第三章立井井筒支护设计 }RYr)
第一节支护类型及支护材料 Zk"'x,]#
第二节立井地压计算 !
pR&&uG
第三节井筒锚喷支护设计 f%` =>l
第四章斜井井筒设计 b/5?)!I
第一节设计的主要原则 SN(:\|f
2
第二节斜井井筒浅部地压估算 kq8:h
第三节斜井井筒浅部支护计算 {'E%SIRZ)
第五章斜井井筒装备布置 1T!b#x4
第一节轨道 "n,">
第二节水沟 4 FW~Y
第三节管线敷设 %N7b
XKDP
第七篇矿井硐室设计 eZIqyw
第一章立井硐室设计 3haYb`
第一节休息硐室 W~aVwO'(
第二节硐室支护计算 !fZ\GOx
第三节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 rQ(Aj
第二章斜井硐室设计 3ox%1x NA
第一节装载硐室及煤仓 !JzM<hyg3
第二节信号硐室 oS0l Tf\
第三节清理撒煤硐室 Ii%^z?'
第三章井底硐室设计 _d76jmujJ
第一节主排水系统硐室 w&hgJ
第二节运输硐室 Q4Zuz)r*
第三节井下爆炸材料发放硐室 "6 |j
0?Q
第四章采区硐室设计 E?z3 D*U
第一节采区煤仓 [-_3Zr
第二节采区绞车房 ^Wo/vm*]
笫三节采区变电所 [5e}A&
第四节空气压缩机硐室 )o;/*h%@
第八篇巷道断面与交岔点设计 iagl^(s
第一章巷道断面形状选择与尺寸确定 KPSFy<
第一节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 aTuD|s
第二节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断面尺寸的确定 9u^PM
第二章巷道规划与布置 ~m8".Z"
第一节封闭拱形巷道断面计算与曲线巷道 rCGXHbj%
第二节水沟与巷道管线布置 $~!%Px)
第三节轨道铺设 a\
fG)Fqp
第三章巷道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 ^[,Q2MHCT(
第一节采区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g(B&A
P_e
第二节开拓巷道矿山压力观测 NQz*P.q
第三节巷道矿山压力控制 JGOry \
第四章巷道支护设计 ,Md8A`7x~
第一节无煤柱护巷 ,dhJ\cQ~
第二节巷道围岩卸压 L15?\|':Y
第三节巷道金属支架 '#!nK O2<
第四节巷道锚杆支护 y^zII5|s
第五节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其支护技术 U>w#`Sy[
第六节锚杆支护质量监测 h:-ZXIv?
第五章平巷交岔点设计计算 QMLz
第一节交岔点分类 1"YN{Ut;G
第二节交岔点平面尺寸的确定 n/6#rj^$
第三节交岔点墙高及斜率 _v bCC7Bf8
第四节交岔点支护 Y<-h#_
第五节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计算 >lQ@" U
第九篇井底车场设计 c[J?`8
第一章井底车场设计依据及分类 5.5<.")
第一节井底车场设计依据及要求 0^$L{V
第二节井底车场分类 x? tC2L
第二章井底车场的平面布置 ^ gMoW
第一节线路布置的要求 #%O|P&rA
第二节井底车场的平面布置 h/5|3
第三节井底车场调车方式 Z<L}ur
第四节井底车场巷道断面 ^\
A[^' 9
第五节带式输送机立井井底车场的布置 `)%zk W
第三章井底车场坡度设计 r+n0M';0
第一节坡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S"'0lS
第二节坡度设计 @&?E3?5ll
第三节自动滑行计算 w=:o//~6j
第四节斜井井底甩车场双钩串车提升时的游车操车方法 O 7RIcU
第五节双钩提升暗斜井上部平车场 )12.W=p
第四章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设计 {,NGxqhE
第一节电机车在井底车场内运行图表的编制 i)y8MlC{
第二节井底车场调度图表的编制 G%^jgr)
第三节通过能力计算 ]xC#XYE:dy
第五章井底车场设计实例 w\,N}'G
第一节标准设计索引 Su?e\7aj
第三节设计实例 [p3{d\=*?
第十篇井下运输设计 uP, iGA
第一章井下运输设计原则 (
m/ujz
第一节设计技术原则 :B{Wf 2<z
第二节矿井运输方式和运输设备 lC/1,Z/M
第二章大巷煤炭运输设计 3}aKok"k
第一节大巷煤炭运输方式 ?+av9;Kg
第二节大巷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 %jk7JDvl
第三节大巷运输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内容和实例 K+MSjQS"
第三章采区煤炭运输设计 r5 tn'
第一节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 -fpe
第二节采区掘进煤的处理 WoM;)Q
第四章井下辅助运输设计 @~k4,dJ
第一节辅助运输方式 ]l4\Tdz
第二节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9$[6\jMh
第五章井下运输设备 Ipro6
I
第一节轨道运输 \4Uhc3
第二节带式输送机运输 !C\$=\$
第三节地下运输辅助设备 9d&@;&al
第十一篇通风与安全设计 -p.c8B
第一章矿井通风系统与通风设计 6&|hpp#[
第一节矿井通风系统 Y`F)UwKK
第二节矿井风量调节 J,4,#2M8
第三节掘进通风设计 [wU e"{
第四节矿井灾变通风 ,ZGU\t
第二章矿井通风测算 V=^B7a.;>
第一节矿井大气环境检测 U\*]cw
第二节矿井风量测算 A0hKzj
第三节矿井通风压力测定 SU,G0.
第四节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P!r^87
第五节矿井机械通风设计 JfD-CoQS'
第三章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 fg$#ZCi
第一节防治突出技术的理论基础 }uZ/^_U.
第二节开采保护层的防突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Ct
第三节预抽煤层瓦斯的防突机理 pwvzs`[;
第四节煤层注水在防突中的作用 1WjNFi
第五节震动放炮在石门揭煤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k=UB&?I
第六节水力冲孔防突的作用分析 (4o<U%3kGq
第七节金属骨架在防突中的作用 L4O.=*P1
第八节深孔松动爆破的作用分析及改进方向 fGZ56eH:
第九节石门揭煤防突新方法的探讨 UE9RrfdN
第四章矿井瓦斯抽放 W(pq_H'
第一节我国瓦斯抽放的现状 :eIi^K z[
第二节本煤层抽放与合理预抽期 $%BI8_
第三节瓦斯抽放布孔方式及交叉钻孔扩孔 }NjZfBQW`
第五章矿井煤尘防治 IiU\}<O
第一节煤尘产生与扩散的控制技术 EfX\"y
第二节粉尘浓度检测技术 lfvt9!SJ+/
第六章矿井火灾防治 :HW| mqKd
第一节概述 \SSHjONX
第二节矿井自然发火(内因火灾)防治技术 +*RaX (&
第三节矿井外因火灾防治技术 CvhVV"n
第七章矿井水害防治 >$$z6A[
第一节底板阻抗突水性能分区及防治水措施 u9nJ;:
第二节煤层开采地表沉陷及沉陷区积水的防治 ai%*s&0/Y
第八章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 1@f"kw
第一节概述 P~ :
N
第二节煤矿综合监控系统 g(_xo\
第三节煤矿综合监控系统 \?v?%}x
第十二篇计算机在采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W4;/;[/L
第一章计算机软件开发 QC,fyw\
第一节软件开发过程 (}g4}A@x
第二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GY>G}bfh
第二章采矿计算机优化设计 hrNB"W|?x
第一节采矿计算机优化设计与软件开发方法 L4DT*(;!E
第二节煤矿采矿设计软件包 f=k_U[b4>
第三章井筒与硐室设计软件 xXf,j#`"
第一节立井井筒设计软件 .n n&K}h
第二节硐室设计软件 Ff{,zfN+3
第四章井底及采区车场设计软件 <%o9*)F
第一节井底车场设计软件 dGyrzuPJ
第二节采区车场设计软件 K| dI'T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