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7654阅读
  • 25回复

[书籍]土的分类和鉴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nganfgh123
 

发帖
115
土币
0
威望
641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_9#4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S^{A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rNfua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x5 |$SD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vay_QxB5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62ospR^Y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c(ZkK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bX|Z||img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eO (VSjo'`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8d]nftY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sA3 4`ZAa  
f*1.Vg0`-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zg)Z2?K|;u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g;iMqh#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2B=yT8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9lx@6]+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d@7 ]=P: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2uQ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s7(mNpo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Z7K ;~*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B6MMn.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mJ#u]tiL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2ThvT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a&.8*|w3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TN.mNl%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IObGmc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rVt6tx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tL 3]9qfj  
巨厚层 .N5}JUj  
厚层    h>1.0 r*&gd|sn  
1.0≥h>0.5    中厚层 l yF~E  
薄层    0.5≥h>0.1 Zh{Pzyp  
h≤0.1 a7%5Qg9B;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flVQG@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ou6yi; l%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A5FN4 E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s34{\/'D+  
3) 开挖后是否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x`WP*a7Fk]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5^ARC^v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s`g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crz )F"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R',Q)<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_,*2|b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g&`e2|[7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vfK^^S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L1VUfEG-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uTAk0+@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4sP0oe[h  
O7g ?x3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c^Rc9e/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q6"R!uMz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Cf91#% :cN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I ^?TabL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p3&/F=T;)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 NRIE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S~HnIn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re2M!m6k5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e$mTRi*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6|fKB4 <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Ds}kdxw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AME3hA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TzMWdT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xdFm-_\-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W-qec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v$!AAv  
巨厚层 MCZTeYnx  
厚层    h>1.0 %YkJ A:  
1.0≥h>0.5    中厚层 q6bi{L@/R  
薄层    0.5≥h>0.1 ,|D_? D)U  
h≤0.1 Iojyku\W.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t3|If@T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 = 4m<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lr'h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_"JyGR2  
3) 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cY8X A6  
 六、土的分类和鉴定 i ?&t@"'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IZ*o<_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n+QUT   
   表5                      碎石土分类 'r~,~A I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Ls< ";QJc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3JZ =/  
块石    棱角形为主    ~b}a|K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ZJ}9g(X..g  
碎石    棱角形为主    GqMa|8j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YT'G#U1x~  
角砾    棱角形为主    +;^Ux W  
AFE6@/'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a8ya5EO  
  表6              砂土分类 _1Iy/T@1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7r;7'X5  
砾砂 'w3BSaJi  
粗砂 d3-F?i 5d  
中砂 ^0)Mc"&{  
细砂 3*)<Y}Tc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hG0{_d7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2EoXN"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5pSo`)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i[_ (0P+Da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gy)~#  
vUm#^/#I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z"#iG&>a,  
"yaz!?O>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h1}U#XV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FvYgpbEZ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I><B6pIR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Hdvtgss!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p]h;M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Qg).n>;z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Z\Z_t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s?Lx\?T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b-? wJSf|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S<9u-r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V"Cx5#\7C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f>*T0"\c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w>#{Nl7gz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s]5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q4u,pm,@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e_[_j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PLQY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o;'E("!<Z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pK`1pfih  
I0iTa99K  
h/oRWl0r  
MB7UI8  
F/pq9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w9_Gy2H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q| r!+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r]q;>\T'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G^r`)ND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F}1h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U5@m]>^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NS<C"O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VZn`6%s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ML_$/  
6<N12011    中密          / esdtH$=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8C|v61Y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yMG(FAyu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o*MiKgQ&  
N≤10 gB _/(  
10<N≤15    松散 '/OcJVSR  
稍密    15<N≤30 Pj-.oS2dA  
N>30    中密 m+UWvUB)  
密实 1.9bU/X  
 10、 粉土的密实度 WCTmf8f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C=dq(i=[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jJY{np  
孔隙比e    密实度 oACbZ#/@n  
e<0.75 r` B(ucE  
0.75≤e≤0.90 sX@}4[)<&  
e>0.9    密实 gmUXh;aHc  
中密 7vo8lnQ{  
稍密 ` 0$i^,}  
i)iK0g"2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HVJqDF  
含水量ω    湿度 6i+<0b}!/  
ω<20 Y#,&Tu  
20≤ω≤30 `uKsFX M  
ω>30    稍湿 3"BSP3/ [l  
湿 <x8I<K  
很湿 A"e4w?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h;+{0a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y Nc@K|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t&a$[  
IL≤0 t$Bu<frQ  
0<IL≤0.25 ~6"=d  
0.25< IL≤0.75    坚硬 k vpkWD;  
硬塑 E^iShe  
可塑    0.75< IL≤1 tj? %{L  
IL >1    软塑 {RGQX"k  
流塑 m#$$xG  
1> v(&;K  
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CVB[r#hu  
 土的分类和鉴定 qfkd Q/fP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CnpQdI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v <Ywfb  
   表5                      碎石土分类 ew \WV "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qy\m]o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OwN  
块石    棱角形为主    4VHWoN"U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fN1b+ d~*6  
碎石    棱角形为主    HUAbq }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ih|;H:"^  
角砾    棱角形为主     Y(  
4(91T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X }`o9]y  
  表6              砂土分类 NEUr w/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W ]$/qyc&J  
砾砂 .kU}x3m  
粗砂 C2aA])7 D  
中砂 ~ _hA{$  
细砂 l^XOW- ;u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3RX9LJGX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Qgf\"s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K5rra%a-7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cij8'( "+!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H aX.Z<  
,1g_{dMx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ewxF  
76o3Sge: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K_AdMXF9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Hmm^MV)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cV"Ov@_.k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jJaMkF;f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KYZ#.f@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p?4XsT4J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Yi]`"\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M KX+'p\w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blWtC/!Aq;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c|d,:u#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Qcks:|5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Vo6+|ztk|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h-//v~V)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cRMyYdJ o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9K}z,=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yBd9=3K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E^OE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d``wx}#Uk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Fg 8lX9L  
!-N!Bt8;  
S8B?uU  
Fc8 0HK5R  
"G-h8IN^O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i6A9|G$H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1hlU 6 =Y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2X[oge0@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ahIDKvJ4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zRa2iCi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S*>T%#F6Uo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BVj(Q}f8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sa&`CEa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O) TS$  
6<N12011    中密          L&y"oAp<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rQ_]%ies8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zm;C@}ln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Y8^ WuN$  
N≤10 vG.KSA  
10<N≤15    松散 t1U+7nM  
稍密    15<N≤30 UlXxG|  
N>30    中密 -ycdg'v  
密实 v-SX PL]_^  
 10、 粉土的密实度 83I 5n&)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cC>Svf[CzK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e' p`*  
孔隙比e    密实度 ^H7xFd|>  
e<0.75 `'^o45  
0.75≤e≤0.90 "&/2 @  
e>0.9    密实 |0oaEd^*}  
中密 0M roHFh9`  
稍密 T)OR HJ&,  
: \qapFV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0 }qlZFB  
含水量ω    湿度 ;1PJS_@rX  
ω<20 pqb`g@  
20≤ω≤30 }% q-9  
ω>30    稍湿 ^r.CUhx)  
湿 uSRhIKy  
很湿 (xN1?qXB.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1AN$s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5/gnp C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1%*\*z  
IL≤0 qbeUc5`1  
0<IL≤0.25 }mK,Bi?bj  
0.25< IL≤0.75    坚硬 PU,$YPrZ  
硬塑 }zf!mlk  
可塑    0.75< IL≤1 T}=^D=  
IL >1    软塑 <$zhNu~  
流塑 r~h#  
(DY[OIHI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30
多学,多看,多研究,多回报。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30
支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离线frankyuanzx

发帖
1554
土币
25124
威望
18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01
以文会友,以诚待人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04
学习!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sjydizhi

发帖
67
土币
0
威望
55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9-04
挺好,最好把电子版发上来,上面缺一些表格。
离线yyokman770

发帖
339
土币
1132
威望
33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9-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上有的
离线奔向你

发帖
886
土币
988
威望
151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9-08
有表格的地方还是应该画上表格,不要偷懒嘛。

发帖
214
土币
4836
威望
43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9-09
     
离线lagrima

发帖
420
土币
2623
威望
254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9-09
规范上都有的 啊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9-10
好东西!谢谢楼主!太有用了!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flingboy
发帖
17
土币
7
威望
2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3-15
这个也不错呀,简单明了还不花土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