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7642阅读
  • 25回复

[书籍]土的分类和鉴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nganfgh123
 

发帖
115
土币
0
威望
641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c0Jf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c{i +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S!lX[#v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D]/V U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z@VY s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k+-u 4W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j/d}J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J0gzi.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lbg!B4,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jKQnox+=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s-_ieW'  
$|z8WCJ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pz?.(AmU\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g9I2SdaJ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NK*~UePy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vC\]7]mC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1h]Dc(Oc#=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M&@9B)|=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he%a3e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Yk<?HNf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l_W9s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yYWGM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s<z{(a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I#T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KWy4}7a@,s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S! ,.#e(Y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UX2`x9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H*yX Iq:  
巨厚层 GC$Hp!H  
厚层    h>1.0 @?*26}qp  
1.0≥h>0.5    中厚层 &hd+x5  
薄层    0.5≥h>0.1 2#6yO`?uo  
h≤0.1 3j<] W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4<Bj;1*4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v.\1-Q?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T -C2V$1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_|qv1K6  
3) 开挖后是否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S.R@C[3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z{``v|K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A#2 Fd7&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9L7.E)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A(Ugam~}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8K6yqc H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0l^-[jK)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c ayhL/%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WZ@nuK.39T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O b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Q>JJI:uC4  
: B$ d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IkWS7|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1/6G&RB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tx6U.Oy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N!/^s":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noOG$P#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E7oL{gU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5sFp+_``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l>7`D3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l n(EvW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2m[z4V@`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k1_f7_m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5Ee%!Pk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e6QUe.S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9'\18_w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4mQ:i7~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F^3Q0KsT  
巨厚层 <i%.bfQ/-  
厚层    h>1.0 +VI2i~  
1.0≥h>0.5    中厚层 qx5.LiF  
薄层    0.5≥h>0.1 b,]h X  
h≤0.1  $3W[fC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 eL.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xuv%mjQ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i4S^B/8i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5yuj}/PZ  
3) 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hcWkAR  
 六、土的分类和鉴定 } R;.~F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XAl >}\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tua0{N:z  
   表5                      碎石土分类 5|9,S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xCEEv5(5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3L1Un*  
块石    棱角形为主    25::z9i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r-9P&*1  
碎石    棱角形为主    @F+4 NL-'P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5nkx8JJ  
角砾    棱角形为主    !\z:S?V  
m3+MRy 5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vjhd|  
  表6              砂土分类 z\sy~DM;>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O1ofN#u  
砾砂 ?76Wg::  
粗砂 "<Dn%r  
中砂 e>#*$4tg  
细砂 &<_*yl p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m$ NBGw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ITp$  _S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p&>*bF,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E*:!G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S1E =E5  
[V|,O'X ~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fr3@Yc  
9gZMfP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E3X:{h/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xdd7OSc0{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u}\F9~W-{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d(3F:dbk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TYQ^Zm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wc* 5s7_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3{ LXx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iws@.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zH0%; o}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XI} C|]#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jr bEJ.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p`0dvXG2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AjKP -[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HgvgO\`]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Wb+^Ue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Wijdq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w9LQ=mW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MUhC6s\F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_Nr7sc\  
11glFe  
/ *RDy!m  
&tB|l_p_-p  
A[oLV"J6x5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4.I6%Bq$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bZHuEh2w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__g\?Yf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G~1#kg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8/,m8UOY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Gtd!Y x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_CY>45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h]r/b< U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sjYxe  
6<N12011    中密          Q/m))!ikMt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yy= Rj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M>D 3NY[,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IT! a)d  
N≤10 blNE$X+0|  
10<N≤15    松散 kT@RA}  
稍密    15<N≤30 [HI&>dm=$  
N>30    中密 .=~beTS'Vo  
密实 9_h 3<3e  
 10、 粉土的密实度 nF~</>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2{JF*6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jCDZ$W89  
孔隙比e    密实度 7Fw`s@/%  
e<0.75 * t6 XU  
0.75≤e≤0.90 5 WSu  
e>0.9    密实 8J{I6nPF  
中密  *Dtwr  
稍密 +(0Fab8g  
P*oKcq1R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s `HSTq2  
含水量ω    湿度 F(>']D9$.  
ω<20 Zx,R6@l  
20≤ω≤30 G;_QE<V~_  
ω>30    稍湿 "~Twx]Z  
湿 !`q*{Ojx  
很湿 gvvl3`S{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5s9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Ev* b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Ak>kQJ(1z  
IL≤0 AN7WMX  
0<IL≤0.25 :#0uy1h  
0.25< IL≤0.75    坚硬 !-b4@=f:  
硬塑 _+g5;S5  
可塑    0.75< IL≤1 }$!bD  
IL >1    软塑 Oe4 l` =2  
流塑 3p{N7/z(  
Zs<}{`-  
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EbSH)aR  
 土的分类和鉴定 drP2% u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I: [ 'l!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T"JO |  
   表5                      碎石土分类 ?Y+xuY/t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s:lar4>kM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45e  
块石    棱角形为主    (__=*ew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P  
碎石    棱角形为主    Y,RED5]t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O=LS~&=,  
角砾    棱角形为主    hDJq:g wD  
qH!}oPeU'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 Bb]< L`  
  表6              砂土分类 J2Y-D'*s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r @RDw   
砾砂 ";}Lf1M9  
粗砂 2K<rK(  
中砂 PxzeN6f  
细砂 yi<&'L;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kw6f:{d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q9.)p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v ~.X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Wjuv9)/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Jfa=#`    
6TJ5G8z_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Y(GH/jw  
Pc >$[kT0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A O]f fBU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T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BM=`zGh"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4 A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CN8GeZ-G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qJ|ByZ.N+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5x?eu n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_y%b.f^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mj5$ 2J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IF~i*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9 \i;zpN\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6cz%>@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 {<`Z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p 7IJ3YY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W7.O(s,32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f gI.q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S2LQ5U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QwXM<qG*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xb\(>7M6Y  
o_&.R  
Yf.H$L  
zrk/}b0j  
hh}%Z=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hj64ES#x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aGVzg$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ZiM#g1;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uA=6 HpDB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S+>&O3m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Pd!;z=I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UXD?gK1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Nge_ Ks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D%No!+Py  
6<N12011    中密          (y|{^@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W=%L:Ea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W> .O"Ri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Pc{D,/EpR  
N≤10 .vNfbYH(  
10<N≤15    松散 ONJW*!(  
稍密    15<N≤30 *LcLYxWo  
N>30    中密 ;=: R|  
密实 I9*o[Jp5  
 10、 粉土的密实度 Fp4?/-]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Bw=2 ~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D5[12X  
孔隙比e    密实度 1~8F&  
e<0.75 ^.Q{Aqu#.H  
0.75≤e≤0.90 T[xGF/  
e>0.9    密实 RI w6i?/I  
中密 )<G>]IP<  
稍密 toPA@V  
+ EG.p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Y?%MPaN:  
含水量ω    湿度 /' L20aN2  
ω<20 %_u*5,w  
20≤ω≤30 _tL+39 u  
ω>30    稍湿  w J!  
湿 9F0B-aZ  
很湿 a$#,'UB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95(c{ l/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deaxb8'7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X^%I 3  
IL≤0 ]]o7ej  
0<IL≤0.25 %s$_KG!&  
0.25< IL≤0.75    坚硬 V'c9DoSRI\  
硬塑 ;1S{xd*^N  
可塑    0.75< IL≤1 <9-tA\`8N  
IL >1    软塑 SAs'u"EB  
流塑 GK/a^[f+'l  
g-mK(kY4p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30
多学,多看,多研究,多回报。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30
支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离线frankyuanzx

发帖
1554
土币
25124
威望
18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01
以文会友,以诚待人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04
学习!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sjydizhi

发帖
67
土币
0
威望
55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9-04
挺好,最好把电子版发上来,上面缺一些表格。
离线yyokman770

发帖
339
土币
1132
威望
33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9-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上有的
离线奔向你

发帖
886
土币
988
威望
151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9-08
有表格的地方还是应该画上表格,不要偷懒嘛。

发帖
214
土币
4836
威望
43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9-09
     
离线lagrima

发帖
420
土币
2623
威望
254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9-09
规范上都有的 啊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9-10
好东西!谢谢楼主!太有用了!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flingboy
发帖
17
土币
7
威望
2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3-15
这个也不错呀,简单明了还不花土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