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7652阅读
  • 25回复

[书籍]土的分类和鉴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nganfgh123
 

发帖
115
土币
0
威望
641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j:'!P<#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F` ]s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v@ OM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Rj {D#5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yy$7{9!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LHfH3[gU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Op:7EdT#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s h^&3}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ut;KphvSH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xm}`6B^f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T|lyjX$Q]9  
fO$~jxR.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b. oA}XP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Cr%6c3aQ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t&+abY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kM53zbT#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DSx D531[A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 e]l08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vxx7aPjC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Y4n; [nHQ(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pM7xnL4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ei:/~y3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Pmr1==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LJ?GJ$g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F6\r"63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pM'AhzS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jk_8@a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8)q-{p3  
巨厚层 )9JuQ_ R  
厚层    h>1.0 B~2\v%J  
1.0≥h>0.5    中厚层 } ~#^FFe  
薄层    0.5≥h>0.1 9b*1-1"  
h≤0.1 nH]F$'rtA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t 92_y3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nFfwVqV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J#'+&D H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Gr?[s'Ze  
3) 开挖后是否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Bn_@R`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2KC~; 5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l_n:H+"F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atBf![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O%(k$ fvM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xkzC+ _A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zr]#`@G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7`f',ZK%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5QouPV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O&:[CgEF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kGSB6  
lj!f\C}d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2 /$ !'E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 F T )`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1*3 kt*h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i@M^9|Gh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 Pdl[+a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W+0VrH 0F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p KF>_\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n SmGAO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rk!`n&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N yK7TKui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Q0j$u[x6s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V5{^R+_)Ya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9R;D,Gk!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g.d%z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VX~'pkrd/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 !mXI5  
巨厚层 /WJ*ro]Hd$  
厚层    h>1.0 WurpHOJt+  
1.0≥h>0.5    中厚层 @*gm\sU4  
薄层    0.5≥h>0.1 a9GLFA8Vq  
h≤0.1 bNG;`VZ%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a!>yX ex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u9*}@{,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9s-op:5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J;moB  
3) 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8@|rB3J  
 六、土的分类和鉴定 jyt#C7mj-A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I%NPc4p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YEWHr>&Z  
   表5                      碎石土分类 #w4= kWJ[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k?/'R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btK| U  
块石    棱角形为主    cia4!-#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ACWv*pW  
碎石    棱角形为主    \1[I(u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f4mFL0~N  
角砾    棱角形为主    6N&S3<c4JO  
RrkS!E[C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A)9   
  表6              砂土分类 ~R]E=/m|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C UmRi{T  
砾砂 $SQ8,Y,  
粗砂 Eg"DiI)7  
中砂 q9RCXo>Y+1  
细砂 28;D>6c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Vs~^r>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_,i]ra{%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5O Ob(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p1Q[c0NMK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xJ qG"  
dF{3 ~0+,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v2dCkn /  
8=!M0i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i"A!r W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uRJo%8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WYQJ +z5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_1^ GIIS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9x,Aqr$t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hAeA+: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SzR0Mu3uK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z%vNKy1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22\Buk}?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EYsqj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ei;wT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0T4MR7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CJ_X:Frj)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p3:x\P<|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Hw5\~!FX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K6kPNi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o$m64l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Eo\# *Cv*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J"8bRp=/|  
D>,]EE-  
^>uzMR!q5  
=YBwO. !%  
$=$I^hV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 eL%[B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NSpU|*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C8cB Lsa[J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j3VM !/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_> .TB\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t'4hWNR'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TbE@Xk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yw5MlZ4P=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N10'./c K  
6<N12011    中密          A6}M F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0\wMlV`F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DM+@F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RMDs~  
N≤10 ;u,%an<(  
10<N≤15    松散 Z;XR%n8  
稍密    15<N≤30 %96JH YcX  
N>30    中密 ^LTLyt)/  
密实 ~R/7J{Sg  
 10、 粉土的密实度 4QK([q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o(>!T=f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Wj)kr !|  
孔隙比e    密实度 #O^H? 3Q3  
e<0.75 $}l0Nh'Eu  
0.75≤e≤0.90 3j0/&ON  
e>0.9    密实 .t xgb  
中密 wCeSs=[  
稍密 *D F5sY  
@.T'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4XQv  
含水量ω    湿度 9M~EH?>+[  
ω<20 `8\pihww  
20≤ω≤30 jfl7L"2  
ω>30    稍湿 Kom$i<O?48  
湿 ZP*Hx %U  
很湿 zUXqTcj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6<NaME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I'BoP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BkA>':bUr  
IL≤0 B[C2uVEX:  
0<IL≤0.25 !li Q;R&  
0.25< IL≤0.75    坚硬 dI-=0v-|  
硬塑 CBs0>M/  
可塑    0.75< IL≤1 5)V J  
IL >1    软塑 A2uSH@4  
流塑 :cG_aO kid  
Hm`9M.5b  
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S$`cp  
 土的分类和鉴定 >AV-i$4eQ@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t'/(y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f*?|)  
   表5                      碎石土分类 B!! xu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9Z6] ];8E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Ne@Iv)g?  
块石    棱角形为主    <y6M@(b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s41<e"  
碎石    棱角形为主    DuZ51[3_L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nmc=RK^cM  
角砾    棱角形为主    Cq u/(=  
rgB`< [:b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 &4sHDP  
  表6              砂土分类 er,R}v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Sq UoXNw  
砾砂 2z:4\Y5  
粗砂 ):+n!P  
中砂 _I&0HRi  
细砂 0D/j2cT("k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so8isDC'9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w%VHq z$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n+rAbn5o$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b,~4O~z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U^+Nf  
EfcoJgX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ZdlZ,vK^.  
_|wgw^.LJ]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vy[*xT]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M[E^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E[Tz%x=P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x7t<F4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TuL7+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Ag~k? QC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I`t"Na2i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V~&P<=8;Wl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q6: *H/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K:V_,[gO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q)X{G(+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3:Y ZC9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G(z!ed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v~?d7p {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vE>J@g2#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8QE0J$d5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d\3L.5]X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Aw;~b&.U{_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hc"+6xc  
w-AF5%gX  
I6M 7xn  
9-Ikd>9  
Cl6y:21]K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 e<J}-/?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E#| H6gx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0It"17Ej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r ?zDV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cnnlEw/&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mF%>pj&b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NFq/w%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s!9.o_k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Q*.Dw()[  
6<N12011    中密          go|/I&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chcRc[!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x9a*^l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8 1M%KO  
N≤10 ipQJn_:2  
10<N≤15    松散 PM=Q\0  
稍密    15<N≤30 {<\nl#}5S  
N>30    中密 hW~,Uqy  
密实 " nq4!  
 10、 粉土的密实度 f#ID:Ap3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dV|N$WV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E=Ah_zKU  
孔隙比e    密实度 ~x)Awdlu  
e<0.75 \wCj$- ;Jt  
0.75≤e≤0.90 <?yAIhgN*  
e>0.9    密实 TKx.`Cf m  
中密 N0O8to}V  
稍密 B0?E$8a  
jF<Y,(C\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_UT>,c;h  
含水量ω    湿度 7 }4T)k(a  
ω<20 pD9*WKEf*  
20≤ω≤30 <T)9mJYr  
ω>30    稍湿 ]ctUl #j  
湿 8Focs p2  
很湿 yH;=Y1([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W#P)v{K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Ett%Y*D+J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D?44:'x+-  
IL≤0 p(8H[L4Y  
0<IL≤0.25 zy(sekX;  
0.25< IL≤0.75    坚硬 i~@e}=  
硬塑 Fx0E4\-  
可塑    0.75< IL≤1 4'Z=T\:  
IL >1    软塑  "9!ln  
流塑 Wrf('  
%`F6>J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30
多学,多看,多研究,多回报。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30
支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离线frankyuanzx

发帖
1554
土币
25124
威望
18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8-01
以文会友,以诚待人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04
学习!学习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sjydizhi

发帖
67
土币
0
威望
55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9-04
挺好,最好把电子版发上来,上面缺一些表格。
离线yyokman770

发帖
339
土币
1132
威望
33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9-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上有的
离线奔向你

发帖
886
土币
988
威望
151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9-08
有表格的地方还是应该画上表格,不要偷懒嘛。

发帖
214
土币
4836
威望
43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9-09
     
离线lagrima

发帖
420
土币
2623
威望
254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9-09
规范上都有的 啊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9-10
好东西!谢谢楼主!太有用了!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flingboy
发帖
17
土币
7
威望
2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3-15
这个也不错呀,简单明了还不花土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