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厂区构造稳定性和岩溶初勘研究,查明了岩溶发育地质背景条件及其发育分布特性和规律,得出了场地构 !HM{imT
828E^Q"<
造是稳定的和岩溶是可以治理的结论,回答了建厂的可行性和适宜性两大难题。通过岩溶详勘研究,对该厂区岩溶特性 8.Wf^j$+{
YmFJlMK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岩溶地基给予了评价,提出了处理建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获二○○○年国 }'a}s0h
Gr&5 mniu
家金奖。 h djv/
XJDp%B
cF3V{b|bU
关键词:岩溶勘察地基处理 y^=\w?d
rgdDkWLXC
dGf{d7D
1引言 G%-[vk#]
Ki{&,:@
广西平果铝厂一期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已经建成投产,厂区面积达4km2。该一期工程厂区处在活动性断裂带 "zL<:TQ"
i}N'WV`!
形成的构造复杂、岩溶发育的右江南岸岩溶准平原上,因而在建厂的可行性和适宜性上都存在过疑问。因此一期工程一 ` *x;&.&v
i,M<}e1
开始就面临两大岩土勘察技术难题:一是场地构造稳定性问题;二是场地岩溶地基能否处理。鉴于这两大问题在性质上 I0sd%'Ht?
Hq"i0Xm
各有不同,因而采取了分二个阶段进行勘察研究。前一阶段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内的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且 { :'#Ts<
C^XJE1D.
破碎带胶结情况较好(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这个结论明确回答了建厂的可行性问题,于是将工作重点转入第二阶段 1XUsr;Wz
`] ;*k2
,即厂区岩溶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aN;M\
Eic/#j{4
2岩溶勘察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i]a0
"
kJq8"Klg
2·1 研究步骤 l_FttN
3i=+ [
广西平果铝厂一期工程厂区岩溶勘察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初期、详勘二大步。首先是在选址勘察和稳定性初勘的已有资料 Q3u
P7j
a,U[$c
基础上,进行“岩溶初勘”,着重查明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及其发育分布的特性和规律,确定原则性的工程对策, R8Nr3M9 )
#GT/Q3{C
解决建厂适宜性评价和治理战略问题。第二步进行岩溶详勘,具体解决各建设项目地基岩溶的评价和治理方法问题。 u)y6$
Zm!T4pL
2·2 研究方法 )8p FPr
~[e;{45V
在各阶段的岩溶勘察工作中,依据有关规范和国内已有资料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实行了一套多种勘探 qk{2%,u$@{
q3TAWNzI0
测试技术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以及边实践边总结边充实边改进等求实的勘察工作 v1<3y~'f
Z\D!'FX
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以岩溶初勘为例,进行了大、中、小比例尺配套的综合工程地质测绘(1:2.5万,1:5千,1 LJ`*&J
,1EyT>
:2千);多种物探;多种勘探(钻探为主,辅以井槽探,钻探中还进行了孔内地下水位连续观测);多种室内试验( R}>xpU1
CEq0ZL-W
如c14法测定溶洞充填物绝对年龄)等工作,从而对岩溶发育的特性和规律取得了较完整的认识。 8-3]Bm!
xX*I.saK
3岩溶初勘研究及其结论 Hly2{hokq
@~hiL(IR'
3·1 区域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 f/&gR5
0#0[E,
平果铝厂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冀外的北西向右江构造带(右江系)中,发育有那豆复背斜、果化复向斜和大隆复 !#`
.Mv Z
py VTA1
背斜,两个复背斜主要是由三迭系、二迭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的碳酸盐构成,形成低山~峰丛地貌。一期工程厂区所在 b/HhGA0
D/^yAfI
的果化复向斜为三迭系下统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又存在高椅山倾伏向斜和局祥倾伏背斜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右江 |jH-
bm
v8W.84e-
大断裂在果化复向斜中通过,形成长条形断陷槽地~岩溶准平原地貌(简称溶原),按岩溶的埋藏条件分类,属裸露型 ~cQ./G4
FM$XMD0=
岩溶。 Y^Y|\0
#mLF6"A
3·1·1新构造运动与岩溶发育史 IWERn
v!
.(^KA{
该区域从晚第三纪新构造运动以来,地壳一直处于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中,因此当地岩溶发育史又可分为高峰期、低峰期 _TY9!:&}q
/J )MW{;O
、准平原期、右江岩滩期和右江河床期等五个岩溶期。其中以右江岩滩期岩溶与一期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A-Be}A
"bZ%1)+
3·1·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9dB$+$
8+5#FC7
该区域地处湿热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374.2mm,年蒸发量1572.6mm,平均气温21.08c°,极适合于岩溶发育。其地下 9`VgD<?v
yaza
水由大气降水补给。低山~峰丛区是补给区,溶原区是径流——排泄区,右江是泄水道。在枯水季节,地下水通过岩滩 P~`gWGC}
$OB2ZS"
期地下水通道穿越溶原区直接泄入右江。但在雨季,峰丛区的岩溶水可以大量地在边缘部沿着准平原期岩溶通道以暗河 / E}L%OvE
+XCLdf}dC
出口或上升泉形式涌出地面,再沿溶原中的“干沟”流动一段或长或短距离后又与溶原区本身接受的降水—道沿落水洞 d*$$E
AP5[}$TT
或溶蚀裂隙下渗,再次转化为地下径流,再沿岩滩期暗河通道泄入右江,形成地面——地下——地面——地下多次转化 u:JD
T1 >xw4uo
的径流景观。 ?XN=Er^
8Q
ba4kgL
溶原中的地下水主要是以管道流形式沿岩滩的岩溶通道存在和运动。地面以下至右江岩滩期岩溶顶面为垂直岩溶带,右 88x_}M^Fnl
Ndq/n21j
江岩滩期岩溶以下为水平循环带。长期观测获得的水位年变化幅度达10米左右,丰水期高水位可接近地表。初勘期间有 1Kszpt(Ld
ui%B|b&&
过遇到大雨后一天之内落水洞中水位从15米深度涌出地面的记录,但不会发生右江水沿地下通道倒灌厂区的现象。 rT7W_[&P
6RV42r^pf
岩溶初期查明,当地岩溶发育的基本特点是受岩性、构造、地下水、右江(区域岩溶水排泄基面)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 A?V}$PTlx
X)^eaw]Q0
的综合控制,由于这些因素存在多种多样的组合形态,才导致了复杂多样的岩溶现象。 E7X6Shng
9"hH2jc
3·2厂区岩溶发育的特性和规律 + 2v6fan
15dhr]8E
3·2·1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受了强烈挤压构造作用的白云质灰岩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形成以溶蚀裂隙和溶槽为主的岩 pW$ZcnU
?_)b[-N!
溶形态,落水洞和暗河通道也多呈不规则的裂隙状形态。岩溶的平面发育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密切相关。 [Z9
lxZ|
Tq{+9+
3·2·2总的发育深度较浅。由于溶原区的地下岩溶属右江岩滩期,而现代河床从右江岩滩期开始下切深度不大,因此 (37dD!
t66Cx
岩溶埋深仅在地面以下15~25米之间,其发育深度较浅。 }#):ZPTs
.UX`@Q:Gp
3·2·3发育有小型浅层的树枝状暗河网。它具有规模小而数量多,并且连接或交汇的特点。其延伸方向明显地受构造 =f0qih5.4
C'$w*^me
控制,由于主体构造大体平行右江,次要构造线方向大体垂直右江,因此暗河最终向右江排泄,但并非直线流向右江。 HR'sMu3
Pt< JF
作为暗河通道的洞体形态复杂多变,很不规则,多呈窄沟形,形态完整的水平溶洞不多,空间很大的“地下厅”或洞穴 U[7 &
E| eEAa
仅在高椅山4#暗河见到。 Rr#Zcs!G
San3^uX
岩溶初勘认为,就总体而言厂区岩溶比较发育,形态复杂,又有小型暗河网分布等不利因素,但同时存在如下有利因素 QL/I/EgqC
j"=F\S&!
: c"D%c(:4|
E$l4v>iA
3·2·3·1岩溶形态一般规模较小,且埋藏较浅。在地基处理时不存在特殊困难,不会因此而大量增加处理投资或拖延 -wn,7;
h|~I'M]*
工期。 JC6?*R
3{c6)vR2
3·2·3·2岩溶发育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工程使用年限内的新发展可以忽略不计,即现有岩溶发育并不危及建筑物 E,IeW {6s
h;" 9.
的稳定性。 W
D8
j=|cx+nb
3·2·3·3场地岩溶基本上属裸露型,不存在覆盖岩溶区的塌陷问题和土洞问题。 p1tqwV
IE*eDj
3·2·3·4岩溶发育的规律已经基本掌握。暗河水流问题及局部岩溶复杂区可以通过调整设计来避免,实在不能避免的 >D]g:t@v
D!7-(3R
亦有办法解决。 6[+@#IWx
s1
mKz0q
3·3岩溶初勘结论和建议 ((0nJJjz
+/O3L=QyJ
岩溶初勘的基本结论是:厂区岩溶虽然发育,但都是可以处理的。就是说,对这种岩溶的处理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技术 (U@Ks )
:Kq]b@X
难题,也不会因此而导致大量增加工程造价或延长工期等问题。 <c'0-=
.cks){\
根据岩溶初期结论,对设计的总图布置提出了以下建议: `>ppDQaS)W
H!SFSgAu
3·3·1总图平面布置上,应绕避将深基坑的建(构)筑物分布在主要暗河通道上,以免堵塞暗河通道。 IQZ/8UwB
o6bT.{8\
3·3·2总图竖向设计应尽量避免深挖方,以避免揭露暗河。 suOWmqLs
,bTpD!
3·3·3在可能条件下,主要建筑物宜避免布在强溶区中,以减少地基处理量。 /=5:@
ya3k;j2C
4岩溶详勘研究与地基处理建议 YMSZcI
,J;Cb}
4·1厂区岩溶详勘研究及岩溶特性认识的深化 tzIcR
#Z
CghlyT
通过系统的详勘,进一步查明厂区岩溶发育形态,主要有溶沟,溶槽、石芽、溶蚀孤石、溶蚀裂隙及溶洞。以电解车间 w?#s)z4}g
*Wj]e%
为例,对773个钻孔资料统计可以看到这些岩溶现象较普遍存在(见表1)。 N!~O~Eo3
'ug:ic
电解车间钻孔揭露岩溶现象统计表表1 W kP`qD3
L2\<iJA}c
岩溶现象 综合岩溶 溶蚀孤石 石芽 溶沟 溶蚀裂隙 溶洞 ?Vre"6U
[D%(Y
~2
见岩溶钻孔(个) 398 28 83 83 225 145 z]+&kNm
X,xCR]+5S
与钻孔进尺之比() 51.49 7.04 20.85 20.85 56.23 36.43 d#8 n<NM
j_3`J8WwF
这些岩溶现象,其分布与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Rf4}((y7Y\
XoNBq9Iu
4·1·1地表溶沟、溶槽、石芽丛生,基岩面凹凸不平。 k~%j"%OB
Am
~P$dN
场地基岩裸露,象大片“石海”,期间发育着大小形态各异的裸露溶沟、溶槽和石芽,构成地表相对凹凸不平的杂乱景 B,S~Idr}
gwGw
观。在低凹处多填充有粘土或碎石,往往具有顺层面、沿裂隙延伸的特点。 WuuF&0?8C
B6kc9XG
4·1·2地下岩溶多被充填,空间形态较为复杂。 g1kYL$o4
J7;8
S
大量钻探资料反映,在钻孔内遇到的各类岩溶现象大部分被粘性土充填,且充填物单一,局部夹极小量碎块石。同时经 3xIelTf*
/7N&4FrG
探井开挖基坑验证,充填粘性土的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和张裂隙为主,也有不少溶蚀弧石被粘性土包裹着。以电解车间 n }kn|To~
q-hREO
701个钻孔所遇岩溶充填情况列入表2: \s?8}k
U9"(jl/o
电解车间岩溶充填情况表2 -I?8\
充填情况 全充填 半充填 未充填 I+{2DY/}
a%nf
)-}|
岩溶现象数量(个) 507 48 25 q0C%">>1#
d/Sw.=vq
与总数量之比() 87.41 8.28 4.31 (S~kNbIa
(b;Kl1Ql]
从统计数值可分析,这些被充填的岩溶与地表有较好的联通,是由于地表水流和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将基岩表面覆盖粘性 zC,c9b
|:w)$i& *
土携带到岩溶中而形成的。 zJ6""38Pr
OwCbv j0#
4·1·3岩溶的垂直形态 y{KYR)
9Iu"DOxX%
岩溶在垂直方向上的表现,其发育程度与岩性、构造有关,形态以溶沟、溶槽、溶蚀裂隙为主,吻合于区域岩溶发育规 F|a'^:Qs
ID:
tTltcc
律:即在可溶岩中发育强,沿断层发育,顺岩层层面发育。在可溶岩中发育强烈表现为在白云质灰岩、灰岩中的岩溶数 ${)oi:K@:
5pT8 }?7
量比在构造岩中多;沿断层发育表现出多在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及受断层影响形成的碎裂岩与围岩的接触处,往往 4mHk,Dd9,
$\+x7"pI
形成了溶蚀带;顺岩层层面发育则表现在岩溶沿不同岩性的交接带,沿层面走向延伸呈夹层状展布,还有形成条带状、 uv=a}U;
\Up~"q>Kb
水平状、拱状的形态各异岩溶分布。 >[2;
jiejs*
综上所述,厂区范围内地下岩溶总的特点是以浅部发育为主,以垂直形态多见。大量勘察数据表明,地面以下0~6m深 W3zYE3DZf
mBeP"GS
度内岩溶发育,向下岩溶发育程度明显减弱。如电解车间资料统计(见表3): t"s$YB>}
Vk> &
电解车间岩溶发育情况表3 g=/!Ry=
深度(m) 0.0~2.0 2.0~4.0 4.0~6.0 6.0~8.0 >8.0 "Zfm4Nx"
M5a&eO
见岩溶次数 197 302 167 61 24 xa'^:H $X
$cWt^B'
与见岩溶总次数之比() 26.23 40.31 22.24 8.12 3.21 %*NED zy
ff;~k?L
厂区内这些发育的岩溶虽然形态复杂,但从工程角度上说,这些岩溶较易治理。根据统计资料,这些岩溶现象中以溶蚀 esiU._:u
kRjNz~g
孤石、溶沟、溶槽和溶蚀裂隙形态为主,占70.92。从而使复杂的岩溶治理简化到集中浅部处理,为地基基础设计及处 uBK0+FLL@
",xTgB3?V
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较为有利的条件。就岩石的地基而言,其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是足够的,只是因为有了断层、 Q=61.lP6
= GyABK
岩溶的存在才破坏了岩体的完整,影响建筑物的安全。这些浅表岩溶,大多可直接处理。因其可见度高,只需使岩溶化 5sANF9o!
%VGW]!QR
岩体与完整基岩连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所以从工程角度上讲,可以避免大规模处理的昂贵费用及难度,达到安全可靠的 8_VGB0~3i
Xs{PAS0
目的。 g< xE}[gF
BRy3D\}
4·2厂区岩溶地基处理 k;B[wEW@
G6.lRaPu"m
根据岩溶详勘的深化认识,对设计的地基处理提出以下建议: "F =NDF
-{}h6r
4·2·1一般处理原则 *c\XQy
?fN6_x2e3
4·2·1·1基础下有岩溶发育的地基,当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后,可按“地基为岩层”看待,并充分利用基岩的承载力。 's.e"F#
mlxtey6H3
4·2·1·2对岩溶的处理必须不影响场地地基的稳定,在场地范围及附近不得大量抽取地下水,以相对保持场地地下水 k`;d_eW
* RyU*au
的平衡,以免造成地表沉陷。 +_L]d6
OwT_W)$
4·2·1·3厂区的地层出露有白云岩,而强风化白云岩遇水软化,极易风化,故要求在地基开挖后应尽快地及时处理, A=0{}B#
a>6D3n
W
以免基岩裸露或浸水时间过长而降低地基承载力。 -g."{|
2F+"v?n=\
4·2·2对有溶洞存在的不良地基的处理 ^mg:<_p
GM8Q#vc
厂区溶洞处理方法是:当基底下溶顶板厚度1m以内者,原则上挖开处理,即剔除溶洞、溶槽裂隙中的充填土,用100#毛 h
w^
V
wH$qj'G4CN
石混凝土灌满填实,作为基础的垫层;当基底下溶洞顶板厚度大于3m,可不予处理;当基底下溶洞顶板在1~3m之间者
wz)s
oI!"F=?&6
,经确认顶板厚度大于洞径的,可以不处理,小于洞径的,则处理。 gW<6dP'v
otdRz<C
4·2·3对溶沟、溶槽不良地基的处理 Gy[anDE&
m_;fj~m
勘察结果表明厂区岩溶为浅部发育,发育形态以溶沟、溶槽为主。因此,对溶沟、溶槽不良地基的处理工作量较大,基 O,Tp,wT
q9dplEe5
本处理方法是:在基坑中存在溶沟时,当沟宽<300mm者不必处理,沟宽300~600mm者可挖去沟宽深度的土,表面用木夯 Zs]n0iwM'@
{sf
,(.W
夯实,填100#砼即可,因为小于600mm宽溶沟内留下的充填土,在荷载作用下沟侧及底部岩石对土的限制,其压缩变形 gxhdxSm=2
+HPcvu?1
很小,不会对基础产生影响。 R`Fgne$4
Zf1
uK(6X
沟宽>600mm者,或者沟宽虽<600mm,但基坑底面积虽小而需要处理的面积>20,应采用钢筋网跨越的方法处理。 #IZ.px
ZH|q#<{l
4·2·4对断层泥地基的处理 oNIYO*[
$E&T6=Wn
厂区的断层经鉴定认为是不活动的,厂房可建于断层破碎带上。但是,落在断层上的基础在开挖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断 F3qCtx*N
c~4Cpy^
层泥,因断层泥类似碎裂岩石,所以对此类地基的处理可参照处理溶沟、溶槽的方法进行。 (3K3)0fy
">G*hS
5岩溶勘察研究几点认识 t=X=",)f
h=S7Z:IaM
由于厂区岩溶地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要对其进行清楚的认识和作出正确的评价,勘察研究工作是关键性环节。如何做 I eJI-lo
>|c?ZqW
好岩溶勘察,总结起来有下面几点认识: 2*<Zc|uNW
0zA;%oP
5·1应高度重视从宏观上进行岩溶发育规律和特性的研究,因此就需认真做好基础地质工作,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查明岩 >DUTmJxv
n
7i5A:
溶发育的各种地质背景条件和发育历史。 UOFb.FRP>
mI5J]hk
5·2合理运用多种勘察方法和探测技术进行综合勘察研究。在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三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中,地 ;:_AOb31N
1a/C(4_k
质是基础,据此指导物探,物探又可以指导钻探。在钻探布置时,勘探线垂直构造线(即岩溶发育带)布置,并沿地质 2Mk;r*FT
}LCm_av
测绘和物探所示异常分布带进行布孔。该疏则疏,该密则密,不作均布。 6}m`_d?
Lu{/"&)
5·3勘察工程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符合有关规程规范,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掌握。如钻孔布 G^tazAEfo
?_FL
'G
置与基础的重要性或荷载大小有关,一般重要的设备基础按设计要求需一孔或多孔,对荷重大于200吨或有特殊要求的 h]h"-3
nShXY6bA
柱基要求每柱一孔。对一般柱基或条形基础可按有关规范定:20~25m间距沿柱列线或条形基础中心线布孔。对无钻孔 >SLQW
_}Qtx/Cg
的部位,可采用探井或小钻控制土层厚度。孔深应按“以浅为主,深浅结合”的原则确定,一般孔在基础底面标高以下 p5$}h,7
[.^ol6
进入基岩3~5m或溶洞底板以下完整岩石3m,同时安排20的孔深为15m左右的控制孔,重点布置在强岩溶带中和深部可能 &9^4-5]
Pc*lHoVL
存在暗河通道的地段。 p:TE##
}ymW};W
5·4“过程工作法”是岩溶勘察的良好工作方法。在厂区岩溶评价、初期和详勘过程中都及时整理资料,及时反馈信息 Zj!,3{jX^
"5L?RkFi\
,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及时修正并指导下一步工作,做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因此收 >t.Lc.
%'ah,2a%
到了良好的效果。 '5Yzo^R;
f*<Vq:N=\
5·5重视施工验槽以检验勘察成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