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7643阅读
  • 25回复

[书籍]土的分类和鉴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07
土币
10069
威望
97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3-15
支持,学习

发帖
28
土币
-1
威望
2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3-16
不错,清晰明了
离线czb203

发帖
882
土币
161
威望
182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3-16
我有注册岩土工程师必备规范汇编 {xJ<)^fD8  
看都看不完 哎太尴尬了 ..
离线xuedongchao

发帖
11
土币
161
威望
2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3-17
前辈们  谁能告诉我    圆砾N6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要统计杆长修正系数  修正后锤击数怎么算啊?  有公式没啊?
离线wanganfgh123

发帖
115
土币
0
威望
64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5-28
有点乱啊
少说话,多做事.
离线liuzhipeng80

发帖
3509
土币
89965
威望
2611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6-01
好书下载收藏!
离线770ft

发帖
42
土币
7955
威望
34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6-04
多看,多研究,多回报。

发帖
414
土币
1911
威望
354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6-12
   辛苦
离线a02102401

发帖
1961
土币
4792
威望
1136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9-06-14
多看,多研究,多回报。
有一种幸福叫怀念,有一种记忆叫永恒
离线lsdytbbs

发帖
110
土币
1073
威望
88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9-06-16
很详细 谢谢LZ分享了
离线geojg

发帖
2478
土币
22
威望
1437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06-19
岩土勘察规范上的嘛................
离线seqiu224812

发帖
820
土币
164
威望
712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06-20
土的分类和鉴定 /kY|PY  
[# '38  
L9=D,C~  
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fUGappb   :W\xZ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r/HCWs|   *4tJ|m6"Y6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I{r*Y9   u< ,c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qTN%9!0@9   D/&^Y'|T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U4^c{KWS   W l+[{#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b9m   NHCdf*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Zbm%YaW5   Aey*n=V4#F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V=dOeuYd   LJ|2=lI+jb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JgR c7   dw v(8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16Jq*hKU   !L#>wlX)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83SK<V6   7.o:(P1??g  
vdAd@Z~\   oVLgHB\zL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92}~RK   ZE*m;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X,_K )f   jB17]OCN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8K?}!$fz   v3i]z9`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Fd\uTxykp   9p#Laei].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v9-4yZU^WR   xjOj1Hv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MgIy   KnC;j-j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c[w9(fU   cv b:FK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x@Z{5w_a   hK,e<?N^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jg-q|nd   w< hw>e^.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I34@;R c   V2I"m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xyE--;d   UtF8T6PKdW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_ZEQC   G' ~Z'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G&^8)S@1   LH4!QDK-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4A?,d   !c+Nf2I7S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C0N}B1-MU   <J`",h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E#:!&{O   GIt~"X  
巨厚层 \]f+ {d- &   A?V[/  
厚层    h>1.0 1m"WrT en   0Jh^((i*  
1.0≥h>0.5    中厚层 #z.n?d2Gd   ' {L5 3cH=  
薄层    0.5≥h>0.1 GWuKDq   gJ_{V;R  
h≤0.1 N s0,Z#Z+   mZ^z%+Ca|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we`BqZV   |=^p`CT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D tZ?sG   +P?!yH,n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XQ]S}L   iINd*eXb^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AE~a=e\x   2FxrMCC  
3) 开挖后是否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Pz0MafF|T   brA\Fp^  
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UU>+b:   =rA"|=  
  表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Z[*unIk   :Rh?#yO 5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u>9` ?O44   5U&b")3IT!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5 D#1R$4M=   JC~L!)f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R`<2DC>h9   9+G.86Iky  
  表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5&D 6   )Jx+R ;Z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RVm-0[m}   2nW:|*:/p6  
完整性指数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 15 *h0D,O"0   lLO|,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K",2   phu`/1;p  
  表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J$yq#LBbR@   =/Ob kVYf  
kQbZ!yl>[   |F }y6 gH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sPZwA0%   M^c`j#NQ  
坚硬岩    Ⅰ    Ⅱ    Ⅲ    Ⅳ    Ⅴ ^,I2 @OS   c/Fy1Lv\  
较硬岩    Ⅱ    Ⅲ    Ⅳ    Ⅳ    Ⅴ kll!tT-N-   $niJw@zC  
较软岩    Ⅲ    -Ⅳ    Ⅳ    Ⅴ    Ⅴ 9pnO AM}   @5!Mr5;  
软岩    Ⅳ    Ⅳ    Ⅴ    Ⅴ    Ⅴ N2s"$Ttq   ]Q Y:t:-  
极软岩    Ⅴ    Ⅴ    Ⅴ    Ⅴ    Ⅴ {Ia1H   jN\} l|;q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I[|Y 2 i   lWr{v\L'  
4、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p*lP9[7   )[d?&GK  
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id9QfJ9t    -a``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 90)、较差的(RQD=50 75)、差的(RQD=25 50)和极差的(RQD<25)。 trrNu   q6 h'=By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THQ #zQ-   mRe BS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A@< !'   Yv?nw-HM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eGQ4aQhi   [?3]+xr :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1(Vv-bq$   '- >%b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V;r   Z)?i&y?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 (m) I-!7 EC2{!   &vf9Gp+MK  
巨厚层 IIY_Q9in   'Vwsbm tY  
厚层    h>1.0 )wjpxr   k e'aSD  
1.0≥h>0.5    中厚层 0cB]:*W   O)y|G%O  
薄层    0.5≥h>0.1 gnN> Rl 5_   aDrF" j  
h≤0.1 [\Wl~ a l   P.L$qe>O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f sOlg9    `mar-r_m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4S 4MQ   ~=$0=)c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1d49&-N   {E6M_qZ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xgC`]-   ]JQ7x[  
3) 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qh>An;:u   \J*~AT~5q  
 六、土的分类和鉴定 nWCJY:q;5   3uSj5+@q6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0T7 Uv-`   Tm!pAD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1^NC=IS9z   MKqMH,O  
   表5                      碎石土分类 >j]Gz-wC   Gwyjie9t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B_Gcz5   :ud<"I]: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_0naqa!JyH   f{ ;L"*L  
块石    棱角形为主    h{HpI 0q4   :@BAiKa[wa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8yI4=P"F,   x*]&Ca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s0_HMP x   5Lmhip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uHf1b?W   F E`4%X  
角砾    棱角形为主    Qj [p/H$   F1m 1%  
b't6ek kN   `/ W6, ]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lCFe0>k!=   IweNe`Z  
  表6              砂土分类 `mZ1!I-T   )W>9{*4 m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B2BG*xa   ss4YeZa  
砾砂 gi: M=   %(B6eiA  
粗砂 FbdC3G|oA   &F.L*M  
中砂 ZS3T1 <z   NEt_UcC  
细砂 H- WNu+   br')%f}m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Pa; *%7   !X\aZ{}Q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sSiZG   7X8n|NZRH7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E}36   "4L_BJZ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DAN"&&   /Zg4JQ~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xXB   (!%w  
jNIz:_c-~   .>NPgd I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T(qHi?Y   = ,c!V  
Z%-uyT@a   xiO10:L4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3Z(0 gujD   {Z}zT1kA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H/G;hk   1"No~/_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A_jm!tJS(   Lj1>X2.gD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6>EoU-YX}l   %=)%$n3=-M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 lZ<'p   s1J( -O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AkqGk5e ^   i2!0bY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JDMsco+j5   ,|?rt`8)Q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Yr:$)ap   &R3#? 1,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jRdW=/q+(   (^$SM uC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h6Hop mWVx   u-=VrHff^*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n<sA?T   /\U:F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z:W1(/W~   }CvhLjo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AzBpQb*   COcS w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Fd0\T#k   FSb4RuD9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3qH`zYgh   ~b})=7n.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g.O? 1bebe   r#w.y g4EX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evGUSol?:n   :Fi$-g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4K*DEVS   w sbzGW~=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qC".CI   %JuT'7VB  
Z})n%l8J]p   [fg-"-+:M  
U^X8{,8O   vP^V3  
Ti9cN)lq&   =QhK|C!$A  
;R?9|:7   Qb@i_SX(fs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MRHkQE+K@8   V eLGxc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K Hy   `%$+rbo~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rJm%qSZz   W_[ tdqey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JZ=a3)x"   R_Uy.0=4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uy;3s=03^   cG5u$B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H_^^ d   7w.9PNhy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3_Q7;y   0A F}wz>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P5P<-T{-c   lbC9^~T+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6%_d m'   :_kZkWD5  
6<N12011    中密          qQ6NxhQo   b5W(}ka+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S[" &8Fy   7%5EBH &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t5N4d   WNF#eM?[a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X6<HNLgra   T]2=  
N≤10 ^j=_=Km]   TH*}Ja^/  
10<N≤15    松散 D\V}Eo';6   n4o}}tI  
稍密    15<N≤30 W#y)ukRv   "ed A  
N>30    中密 a<g zI   Sw`+4 4  
密实 xHr   $t.M `:G  
 10、 粉土的密实度 ?0;b}Xl-   ?D=C8EX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U.6hLFcE   `{xKU8j^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esu6iU@   n W:Bo#  
孔隙比e    密实度 |_=jXf\TL   4M P8t@z  
e<0.75 *j*jA/   #O!gjZ,  
0.75≤e≤0.90 'b^:"\t'Rh   2 @t?@,c  
e>0.9    密实 (wY% $kW4   [BFPIVD)h]  
中密 7R2)Klt   z,(.` %h  
稍密 <zDe;&   P9 qZjBS  
Sl_zO?/PF   5-POY ug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R{rV1j#@!a   vAfYONU  
含水量ω    湿度 m X1oRhf   Y/y`c-VO  
ω<20 =J'?>-B   %nyZ=&u  
20≤ω≤30 Z {CL!   -GYJ)f  
ω>30    稍湿 D8#q.OR]   Z=s.`?Z  
湿 ~R8yj(   N_?15R7h  
很湿 [;2: lbPx   15M!erT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q HG1#^   f'O cW* t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VH@\ f   o`{^ptu1q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iceMD.   !H~PF*,hY  
IL≤0 (KMobIP^   .Xk#Cwm'  
0<IL≤0.25 =ar soCa   8B3C[?  
0.25< IL≤0.75    坚硬 kC5,yj   8j}o\!H  
硬塑 %Eh%mMb^   r+,JM L   
可塑    0.75< IL≤1 QX=;,tr   \%QA)T%  
IL >1    软塑 NETC{:j   +$#ytvDy  
流塑 XXcf!~uO   *`V r P  
E <SE Fn   K,dEa<p  
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yj R O9   !YX_k<1E  
 土的分类和鉴定 Pc HFj+:   ,Gy2$mglB  
1、 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jGhg~-m   KU;J2Kt  
2、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 进一步分类。 hb8XBBKR   b 4A1M  
   表5                      碎石土分类 \X.=3lc&   [vOk=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颗粒级配 <&%1pZ/6.   |J:m{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SvP\JQ<c   GB}!7W"  
块石    棱角形为主    xt,L* B   co{i~['u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6txTcn`=   r}-vOPn`E  
碎石    棱角形为主    Zt2@?w;   t4+bRmS`_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O\Mq<;|7m   `+@r0:G&v  
角砾    棱角形为主    kz;_f   - @tL]]  
<ii1nz   uLrZl0%HT~  
3、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6 进一步分类。 Cm;qDvj+u   C#P7@JE  
  表6              砂土分类 RL Zf{Q>   [E9)Da_)i  
土的名称    颗粒级配 jc.JX_/   JdX!#\O  
砾砂 0yC`9g)(   (1)b> 6  
粗砂 /4 LR0`A'   o':K4r;  
中砂 XCIa2Syo   rs,:pU  
细砂 yb4tJu$   *.!532 7  
粉砂    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25% 50% )Bn>/-   -=)+)9~G  
粒径大于0.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b]2q%XM   ,D\}DJ`)C  
粒径大于0.2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_*MJ)h)X   A\|:hzu+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85% W8,tl>(   yZ,S$tSR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 0/:=wn^pg   E=t^I/f)E  
}PFt   `: 9n ]xP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O*rmD<L$   Tfw5i,{  
>Qm<-g   pd.5  
4、 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y)bYG!G   aEdc8i ?  
5、 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H;hRl   scZ&}Ni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esVuz   Dw.Pv)'$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定。 {xv?wenE   p+16*f9,^  
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M ,{ _   <=@6UPsn2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_r\$NgJIM   BKQwF *<V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tyEPU^PM   ^_k`@SU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FjZc#\^9   X)S4vqf}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skIiJ'db   TmEh$M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yB,{#nM>8   -* W\$ P  
7、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c~}={4M]   6NGQU%Hd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0n:?sFY>   Wx8n)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Mvka;T]   2tZ\/6G<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Kt W6AZJ   RSIhZYA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B%tIwUE2   S y^et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I-b_h5ZD6   Nl9}*3r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xvU]jl6d   pf#~|n#t  
8、 碎石土的密实度 0YzsA#yv   2D4c|R@+  
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kdp% !S%2   "O8iO!:  
CqqXVF3   4Q~++PKBe  
ddsUz1%l   \:E=B1  
`Da+75 f6v   M7//*Q'?  
mjb { ~   =:m6ge@C&H  
  表7          碎石土密实度按N63.5分类 CSL#s^4T   *ch7z|wo.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GdsOg^   nk2H^RM^  
N63.5≤5    松散    10<N63.5≤20    中密 h d B |#t   \{ff7_mLo  
5<N63.5≤10    稍密    N63.5>20    密实 ZK6Hvc0   VEBvS>i*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L=O lyHO   *OHaqe(*  
  表8          碎石土密实度按N120 分类 {Oj7   #ib?6=sPC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1IkvJV   vue=K  
N120≤3    松散    11<N120≤14    密实 zB*euHIqZ   VF g"AJf  
3<N120≤6    稍密    N120>14    很密 n9%]-s\Hn   2bxW`.fa  
6<N12011    中密          {uU 2)5i2-   ;2'/rEq4o  
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tdep|sD   K'b #}N\  
   表9                砂土密实度分类 [:h5}   J['i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标准贯入锤击数N    密实度 %'bJ :   F\-oZ#g  
N≤10 5G[x}4U   r(I&`kF<  
10<N≤15    松散 qnChM ;)   {emym$we  
稍密    15<N≤30 " ?3`   TCK<IZKLqK  
N>30    中密 IXpc,l `   `9nk{ !X\  
密实 D+JAK!W   ,b74 m  
 10、 粉土的密实度 8`=v.   B4w/cIj_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ALc`t(..}A   -8z@FLUK-  
  表10           粉土密实度分类 nhT-Ido   !uAqY\Is  
孔隙比e    密实度 kLj$@E`4   DxxY<OkN  
e<0.75 nXy>7H[0   3Cg0^~?6-  
0.75≤e≤0.90 H[ m <RaG8   <+AvbqDe  
e>0.9    密实 424(3-/v;   I04c7cDp  
中密 D jq!P   JF(&+\i<p  
稍密 ZfrVjUB   jKp79].  
!-<p,z   h{?cs%lZ  
  表11             粉土湿度分类 TaE~s   d ZxrIWx  
含水量ω    湿度 V#REjsf,t-   ML:H\  
ω<20 -m *Sq   w %R=kY)o  
20≤ω≤30 zk-.u}RBFG   Y >U_l:_^  
ω>30    稍湿 SZaS;hhhHu   tWA<OOl  
湿 86]p#n_>Fv   J@o$V- KK  
很湿 0}!\$"|D   C@rIyBj1g  
 11、 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fU=B4V4@   Jf@~/!m}'  
  表12             粘性土状态分类 jC bV,0)^   i=\`f& B  
液性指数    状态    液性指数    状态 k0Ol*L!p   $TFWum9wO  
IL≤0 I(S`j[U   0E/16@6=  
0<IL≤0.25 KQB3 m"   Pk )H(,  
0.25< IL≤0.75    坚硬 %CK^Si%+   zUz j F  
硬塑 E? _Z`*h   {3K`yDF  
可塑    0.75< IL≤1 z^T`x_mF   $uYfy<  
IL >1    软塑 :j+ ZI3@   +H "j-:E@t  
流塑 |`.([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