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310815阅读
  • 866回复

[会议]《岩土工程1000问》一书限期征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bushobama

发帖
90
土币
556
威望
25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0楼 发表于: 2010-02-15
深层搅拌桩深搅施工技术实施专题集!(含有N多问)
深层搅拌桩深搅施工技术实施专题 LeLUt<4~  
目录: +>#SNZ[  
第一章:深搅桩施工技术方案 &u2;S?7m  
第一节:施工准备 .t_t)'L  
第二节:施工方样 ]eKuR"ob0  
第三节:施工参数 Wk0E7Pr  
第四节:工艺流程 &s+l/;3  
第五节:质量控制要点 }gkLO TJ/,  
第六节:质量检验 |#2WN-  
第二章:专家现场解说---以云南省烟草公司办公楼配套项目为例 tn5%zJ#+  
{ LvD\4h"  
第一节:施工准备 P\j\p =  
原地面整平:人工配合推土机将原地面整平,清除地下一切障碍物,场地低洼处回填粘性土找平,压路机稳压。 ipwlP|UjQ5  
第二节:施工方样 mKZzSd)p  
根据施工图设计及绘制的桩位图,由测量班用测距仪放出控制桩位,施工队技术员根据桩位图用钢尺量距,定出每根桩桩位,打上竹钉,点上白灰,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放样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后施工。 <Q~N9W  
第三节:施工参数 eTa_RO,x  
经试桩,确定如下施工参数:钻进速度 V<1.2 m/min 提升速度 0.6 m/min <V<0.8 m/min 复搅速度 V<1.0 m/min 喷浆时管道压力 0.2MPa<P<0.4 MPa 复搅时管道压力 0.1MPa<P<0.2 MPa 每米水泥用量 55Kg/M。(专家经验值:                                                 ) r @4A% ql<  
F0<)8{s  
第四节:工艺流程 7%Y`j/  
(1)、搅拌机械运至工地后,先进行安装调试,待转速与空压正常后,再开始就位,进行机架对中,以水平尺调平转盘,并在机架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悬挂垂球和度盘。保证钻杆垂直于地面,确保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 Hh1_zd|  
(2)、专人负责送水泥,并检查进场水泥质量,合格品入库 ,不合格品予以报废,清理出场。 +-j-)WU?,  
(3)、打开送灰阀门,打开气路阀门,开动钻机,启动空压机,缓慢打开气路调压阀。以V≤1.2m/min,气压力读数0.15Mpa进行钻进。下钻至地面下50CM时,开始送灰。 XGB\rf vS  
(4)、钻进至设计标高后,关闭气路阀门,继续开启送浆阀门,反转提升,从桩底向上继续喷浆,同时边搅拌边提升,钻头提升至地面以下0.5m时停止喷浆,重新复搅下沉至桩底后再搅拌提升至地面以下50cm处。提升速度为0.6m/min≤V≤0.8m/min,喷浆管道压力0.35Mpa,。 [<#j K}g  
(5)、关闭送浆阀,打开供气阀,钻机正转下沉复搅,复搅速度V=1.0m/min。 @ b!]Jw  
(6)、钻头提离地面0.5m,减压放气后移位。 Op%OQ14$  
(7)、关闭电源,移动设备,重复以上步骤; -Q n-w3~&  
(8)、其它机械参数:搅拌转速r=45转/min;钻进、复搅、提升时管道压力0.15MPa;喷浆时管道压力0.35MPa。 xJCx zJ  
第五节:质量控制要点 9>~pA]j%  
1、施工前场地要求清表、平整,低洼处按要求回填。 !q2zuxq!R  
2、使用前标定每台深搅桩机电流表、压力表、流体计量装置,确保正常工作。 Y)1/f EM  
3、桩位以木桩或竹签标定,桩顶涂5cm红油漆,石灰标明。钻孔前应先复核桩位。 D.a>i?W  
4、施工深度以打入持力层50cm为准。 )%K<pIk  
5、喷浆时,如因故堵管,则必需复打, 复打重叠孔段应大于1m以上。 =\O#F88ui  
6、严格控制喷灰量50kg/m,不小于设计。 |SkQe[t  
7、复搅时全程复搅。如遇复搅困难,采取分段复搅。 e'K~WNT  
8、深搅桩与钻孔桩桩位间预留的净间距不小于0.5m。 f kZHy|m  
9、钻头直径定期检查,以保证成桩直径。 efXnF*Z  
10、对含水量较高的软土,深搅桩成桩时会出现“空洞”现象,此时应及时回填粘土,喷浆搅拌,进行接桩。  g{Hgs  
第六节:质量检验 EB[T 5{  
1、施工中随时检查喷浆量、桩长、复搅深度以及是否进入硬土层中,有无异常情况,并做好施工过程记录。 G4@r_VP\  
2、深搅桩成桩七天后,由机组开挖,项目部检查,观测桩体成型及搅拌均匀程度、桩径、桩距。二十八天后钻芯取样检测桩身强度。 4aS}b3=n  
3、检验标准如下表: (bb!VVA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5bLNQz\WJ  
频率桩距(cm)                     ±5                  抽查2% 9r?Z'~,Za  
桩径(cm)                       不小于设计             抽查2% Vgm'&YT  
桩长(cm)                       不小于设计           查施工记录 xsH1)  
竖直度(%)                        >1                 查施工记录 lp *GJP]T  
单桩喷粉量(kg)                 不小于设计           查施工记录 msmW2Zc  
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1.2                 抽查2%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500 - 2010-02-19
BushObama
离线bushobama

发帖
90
土币
556
威望
25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1楼 发表于: 2010-02-20
高压旋喷注浆工艺(专题)
一、 材料选择与准备 Pf[E..HF*d  
旋喷注浆是靠高压液流的冲击力破坏土层并与土体混合成新的固体,根据喷射工艺要求,浆液应具备以下特性:注浆液具有良好的可喷性;有足够的稳定性;浆液中气体应少;能调解浆液的胶凝时间;优良好的力学性能;无毒、无臭、;结实率高。水灰比一般采用1:1~1.5:1的水泥浆液。 <,M"kF:  
在喷浆之前按施工要求准备好足够的合格的水泥浆液, ;ek*2Lh  
二、 旋喷参数的确定 f;{Q ~  
1、 压力参数的确定 3(WijtH  
一般情况下采用加大泵压力来增加其流量及流速,进而增大喷射力。根据以往经验,本工程压力选择为:0~3米时,采用25Mpa,3米以下时采用23 Mpa。 KW .4 9  
2、 旋转提升参数的确定 KoERg&fY  
旋转、提升的速度与喷流半径有关,而有效半径与喷嘴的几何尺寸和喷射角度有相互联系,并直接影响喷流的特性。根据施工经验,旋喷提升速度宜控制在25~28cm/min范围内,旋转速度宜控制在20~28r/min范围内。其中在顶部1m应选用较慢的转速和提升速度。一般为20~23cm/min速度提升,20r/min旋转。 zV&l^.  
3、 喷嘴直径 (Mk7"FC7  
喷嘴安装在钻头侧面,是旋喷注浆的关键部分,喷粉直径大小对喷射流速度影响很大。一般单管注浆中喷嘴直径选用2.0~3.2mm。 9^}&PEl  
三、 旋喷注浆参数确定  gHe:o`  
1、 喷射直径的估计 `MU~N_  
旋喷后的固结体尺寸由以下因素决定:土的类别及密实程度,高压旋喷注浆方法,喷射技术。 \V>5)R n  
根据我国使用的水泥浆液,压力为20Mpa左右、喷嘴孔径2.0〈d〈2.5mm时。旋喷固结体直径(D)可按标贯次数(N)进行估计: $,}jz.R@  
粘性土(适用于0〈N〈5〉:D =0.65/154N2~1/154 N2 j$)ogGu  
砂类土(适用于5〈N〈15〉:D=1/770(350+10N- N2) R(wUu#n$  
2、 布孔形式 sLr47 NC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三角形布孔。矩形布孔 QOB^U-cW  
四、 高压旋喷注浆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 7 9t E  
1、 施工工艺 NI s7v  
1. 1钻机就位 8ZY]-%  
钻机安放在设计的孔位上并应保持垂直,施工时旋喷管的允许偏斜不得大于1.5%。 Mh)? A/e  
          1. 2钻孔 E8!`d}\#  
           单管旋喷常使用76型旋转振动钻机,钻进厚度达30m以上,适用于标准贯入度小于40的砂土和粘性土层。当遇到比较坚硬的地层时宜用地址钻机钻孔。钻孔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 WQ9e~D"  
     1.3插管 TPN+jK  
     插管是将喷管插入地层预定深度。使用76型振动钻机钻孔时,插孔与钻孔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即钻孔完成时插管作业同时完成。如使用地址钻机钻孔完毕,必须拔出岩芯管,并换上旋喷管插入到预定深度。在插管过程中。为了防止泥砂堵塞喷嘴,可边射水边插管,水压力不超过1Mpa。若压力过高易将空壁射塌。 fQfn7FaW_\  
1.4、喷射作业 jKq*@o~}  
当喷管插入预定深度后。由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值班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流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随时做好记录,绘制作业过程曲线。 KnG7w^  
1.5、冲洗 [|Qzx w9  
喷射施工完毕后,应把注浆管等机具冲洗干净,管内、机内不得残存水泥浆,通常把浆液换成水,在地面上喷射,以便把泥浆泵、注浆管和软管内的浆液全部排除。 } k2 Q  
1.6、移动机具 zS%XmS\  
将钻机等机具设备移到新孔位上。 Vf cIR(  
五、 主要技术要求 T?7u [D[[  
1. 钻机或旋喷机就位时机座要平稳,立轴或转盘与孔位对正,倾角与设计误差一般不得大于0.5° Pu3oQDldV  
2、 喷射注浆前要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设备的压力和排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管路系统的密封圈必须良好。各通道和喷嘴内不得有杂物。 *BsK6iVb  
3、 喷射注浆时要注意准备,开动注浆泵,待估算水泥浆的前锋已经流出喷头后,才开始提升注浆管。自下而上喷射注浆。 [~9UsHfH  
4、 喷射注浆时,开机顺序也要遵守第3条的规定。同时开始喷射注浆孔的孔段要与前段搭接0.1m防止固结体脱节。 Ixa0;nxj  
5、 喷射注浆作业后,由于浆液析水作用,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使固体体顶部出现凹穴,所以应及时用水灰比为0.6~1的水泥浆进行补灌,并要预防其他钻孔排除的泥土或杂物进入。 O52 /fGt  
6、 为了加大固结体尺寸,或深层硬土为避免固结体尺寸减小,可以采用提高喷射压力、泵量或降低回转与提升速度等措施,也可采用复喷工艺。 8qyEHUN2q  
7、 冒浆的处理,在旋喷处理中,往往有一定数量的土粒,随着一部分浆液沿着注浆管壁冒出地面。通过对冒浆的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土层状况、旋喷的大致效果和旋喷参数的合理性等。根据实验,冒浆(内有土粒、水及浆液)量小于注浆量的20%为正常。超过20%或完全不冒浆时,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若是地层中有较大空隙引起的不冒浆,则可以在浆液中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缩短固结时间,使浆液在一定土层范围内凝固。另外,还可以在空隙地段增加注浆量,填充空隙后再继续正常旋喷施工。冒浆量无穷大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有效喷射范围与注浆不相适应,注浆量大大超过旋喷固结所需的浆量所致。减小冒浆的措施有三种:提高喷射压力;适当缩小喷嘴直径;控制固结体形状。在正常情况下的冒浆可沿公路横向方向,在相邻两个孔之间开挖排浆沟,形成桩与桩之间的系梁,以便提高复合地基总体承载力。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0
BushObama
离线aswan

发帖
313
土币
95
威望
45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2楼 发表于: 2010-02-20
二、深基坑支挡结构设计与施工100问 %>m.Z#R(  
SMW工法桩  SMW是Soil Mixing Wall的缩写。SMW工法连续墙于1976年在日本问世 (uC8M,I\  
  SMW工法是以多轴型钻掘搅拌机在现场向一定深度进行钻掘,同时在钻头处喷出水泥系强化剂而与地基土反复混合搅拌,在各施工单元之间则采取重叠搭接施工,然后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插入H型钢或钢板作为其应力补强材,至水泥结硬,便形成一道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连续完整的、无接缝的地下墙体。 (GC]=  
  SMW工法最常用的是三轴型钻掘搅拌机,其中钻杆有用用于粘性土及用于砂砾土和基岩之分,此外还研制了其他一些机型,用于城市高架桥下等施工,空间受限制的场合,或海底筑墙,或软弱地基加固。 #LasTN9  
  SMW工法施工顺序如下: fp [gKRSF  
  1、导沟开挖:确定是否有障碍物及做泥水沟。 7X>IS#W]  
  2、置放导轨。 4'O,xC  
  3、设定施工标志。 q_b!+Y  
  4、SMW钻拌:钻掘及搅拌,重复搅拌,提升时搅拌。 "/'3I/}  
  5、置放应力补强材(H型钢) <A,V/']  
  6、固定应力补强材。 (7R?T}  
  7、施工完成SMW。 `==l 2AX  
  SMW工法的主要特点: y#GHmHeh  
  1、施工不扰动邻近土体,不会产生邻近地面下沉、房屋倾斜、道路裂损及地下设施移位等危害。 XO <0;9|  
  2、钻杆具有螺旋推进翼与搅拌翼相间设置的特点,随着钻掘和搅拌反复进行,可使水泥系强化剂与土得到充分搅拌,而且墙体全长无接缝,从而使它可比传统的连续墙具有更可靠的止水性,其渗透系数K可达10-7cm/s。 {:1j>4m 2  
  3、它可在粘性土、粉土、砂土、砂砾土、Φ100以上卵石及单轴抗压强度60MPa以下的岩层应用。 iXMJ1\!q\|  
  4、可成墙厚度550~1300mm,常用厚度600mm;成墙最大深度目前为65m,视地质条件尚可施工至更深。 BP3Ha8/X  
  5、所需工期较其他工法为短,在一般地质条件下,每一台班可成墙70~80㎡。 L I<S  
  6、废土外运量远比其他工法为少。 Lk(ESV;r  
  SMW工法的经经济与社会价值 tAv3+  
  1. 降低施工成本, !l%:   
  尽管目前SMW工法在应用中还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焦点,但是作为一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而言,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用SMW工法作为围护结构,具有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加隔水帷幕作为围护结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4mvR]: G  
  2. 适应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 sT)>Vdwf_  
  SMW工法的H型钢可以重复使用,一般至少可使用四次以上。而在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的施工工艺中,使用了大量的钢筋,而不能回收重复利用,造成了极大钢铁资源的消耗。  3. 减少地下空间资源污染 E.K^v/dNdq  
  随着地铁车站、地下市政道路、地下变电站及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施工期间的围护结构大部分永久性的埋在了地下,在上海根据设计规范计算,围护结构的插入比在1:0.8~1:1.1之间,因此该地下建筑物底板下面相当于该建筑物的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受到了原围护结构的污染,给后面底板下地下资源的开发造成了极大困难。而如果采用SMW工法作为围护结构,就不会产生如此问题,目前在我国SMW工法中H型钢大部分都拔除回收。虽然在日本SMW工法作为围护结构时,H型钢大部分不拔除,同样会造成地下空间资源污染的问题,但是我们中国土木工程师们应该在研究和消化吸收日本成功的SMW工法工艺上,通过创新,研究出更好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1&dtq,|N  
  有助于环境保护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0
离线bushobama

发帖
90
土币
556
威望
25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3楼 发表于: 2010-02-21
基坑检测操作
基坑监测操作规定 P{o)Ir8Tt  
1、    总则 PJ5}c!o[  
1.1    为了统一基坑监测技术规格、监测方法、监测参数,以确保基坑监测资料的成果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N&t  
1.2    本规定适用于各种基坑的监测工作,亦可作为此类基坑监测技术操作方案制定、现场监测质量监督及成果检查验收的依据。 /*#o1W?wQZ  
1.3    基坑监测工作应以基坑监测方案为依据,监测人员应按方案指定的方法和设备完成测试工作。 q94;x|63  
1.4    基坑监测时,除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tOQ&p%v  
p\&O;48=  
Jq/itsg  
2、    基坑监测操作流程 D4L&6[W  
2.1 基坑监测前期工作 4zyQ"?A~  
指监测人员在接到任务书及监测方案至进场监测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现场踏勘、对拟投入使用的设备进行检查及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的仪器、设备、监测材料等。 Bv<gVt  
   2.2 现场监测工作 1iF=~@Nz_  
      指在现场监测中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包括:监测元件的埋设安装、测试、仪器的检查、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等工作。 kOydh(yE  
&aRL}#U  
r07u6OA  
3、    土压力量测 0ID9=:J  
3.1 一般规定 DB|1Sqjsn  
   土压力量测主要是指量测作用在挡土墙即围护墙体上的侧向土应力。 Z*k(Q5&U  
\FsA-W\X  
3.2 设备和仪器 4}H+hk8-  
   土压力量测主要的元件为土压力盒,采集数据的设备为数字式频率仪。 0/GBs~P  
8US#SI'x  
3.3 埋设与安装 MltO.K!  
    土压力量测前,应选择合适的土压力盒。土压力盒的传感器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力的1.2倍;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匹配误差较小。在现场量测中,接受多采用袖珍式数字频率接收仪,使用携带方便,量测简便快捷。 GLf!i1Z  
  3.3.1 土压力量测点布置 #gC [L=01  
       监测点的布置首先应该考虑监测目的和要求。把测点布设在有代表性的结构断面和土层上。 eh9 ?GUr5  
  3.3.2 土压力盒的现场埋设和安装 ?EFRf~7JP  
       土压力盒埋设于压力变化的部位即压力曲线变化处,用于监测界面土压力。土压力盒水平埋设间距原则上为盒体间距的3倍以上(≥0.6m),垂直间距于水平间距相同,土压力盒的受压面须面对量测的土体;埋设时,承受土压力盒的土面须严格整平,回填的土料应与周围的土料相同(去除石料)用人工分层夯实,土压力盒及其电缆上压实的填土超过1m以上,方可用重型碾压机施工。 \Bo$ 3  
  3.3.3 数据采集 -#ZLu.  
  (1) 在施加土压力盒预应力前,把土压力盒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土压力盒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 wK(]E%\  
     (2) 施加在土压力盒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 *`H*@2  
     (3) 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土压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土压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土压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土压力盒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土压力变化曲线。 qZd*'ki<  
pAy4%|(  
`Z;Z^c  
4、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 r!Eh}0bL  
   4.1 一般规定 '[ #y|  
       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是指深基坑工程中采用的围护墙(桩)、支锚结构、围檩及防渗帷幕等支护结构的内力(应力、应变、轴力与弯矩等)。 OijuOLt  
b? ); D  
   4.2 仪器和设备 h3@tZL#g  
       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的所选用的元件对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分别为钢筋测力计、反力计(又称轴力计)、表面应变计等,数据采集设备为数字式频率仪。 ]RT  
/yI4;:/  
   4.3 埋设与安装 s 47R,K$  
   支护结构内力的量测前,根据不同的测试对象选择相应的应力元件(钢筋测力计、反力计(又称轴力计)、表面应变计等)。应力元件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因大于设计力的1.2倍;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在现场量测中,接受多采用袖珍式数字频率接收仪,使用携带方便,量测简便快捷。 A6]:BuP;c  
S`kOtZ_N n  
4.3.1 支护结构内力量测点布置 EZ<:>V-_D  
监测点的布置首先应该考虑监测目的和要求。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选用相应的应力元件(钢筋测力计、反力计(又称轴力计)、表面应变计等)。 Pxr/*X  
Blxa0&3  
  4.3.2 钢筋测力计 >PA*L(Dh%  
4.3.2.1钢筋测力计的现场埋设和安装 od)TQSo  
         钢筋测力计安装有:碰焊法和绑焊法两种;碰焊法:可用连接杆与钢筋先碰接,然后与钢筋测力计连接,连接后再制钢筋笼;绑焊法:准备与钢筋主筋直径相同的的钢筋若干,长度一般为:25~35cm,用两根25~35cm的钢筋等距离夹在连接杆与主筋接头处两旁,单面满焊即可。如用单根25~35cm的钢筋应双面满焊,然后连接钢筋计后再制钢筋笼;绑焊接时为了避免温度过高而损坏仪器,焊接时仪器要包上湿棉纱并不断地浇冷水,直到焊接完毕后钢筋冷却到一定温度为止;一般直径小于25mm的仪器才能适用对焊机对焊,直径大于25mm的仪器不宜采用对焊焊接。 z=>fBb>w7  
kE:[6reG  
   4.3.2.2钢筋测力计数据采集 QY;(Ny/(y  
  (1) 在施加钢筋测力计预应力前,把钢筋测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钢筋测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 a}y b~:TC  
     (2) 施加在钢筋测力计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 t{>K).'  
     (3) 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KfiSQ!{  
    (4)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内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内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支撑内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钢筋测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内力变化曲线。 cfIC(d  
?#z$(upQ  
  4.3.3 反力计(又称轴力计) EVPQe-  
4.3.3.1 反力计(又称轴力计)的现场埋设和安装 a3yNd  
       反力计(又称轴力计)的使用场合比较多,仪器的工作及施工条件不完全一样,下面主要针对支撑反力测量的安装情况进行叙述。 K%J?'-  
    (1) 由厂家配套提供的反力计安装架,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 1/97_:M0~F  
    (2) 等待冷却后,把反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圆形钢筒上的4个M10螺丝把反力计牢固的固定在安装架内,使支撑吊装时,不会把反力计滑落下来 -.h)CM@L  
    (3) 把反力计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使钢支撑在吊装过程中不会损伤电缆。把反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 ?06gu1z/  
    (4) 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反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最好再增加一块钢板250mm*250mm*25mm,防止钢支撑受力后反力计陷入墙体内,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  vD#U+  
5Y *4a%"  
安装示意图 cACIy yQ  
  4.3.2.2数据采集 6|eqQ+(A  
(1) 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反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反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 KL_ /f   
    (2) 施加钢支撑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 Hhknjx  
(3) 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E f\|3D_  
    (4) 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轴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轴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支撑轴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反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轴力变化曲线。 A)U"F&tvm  
^2k jO/  
  4.3.4 表面应变器 +pR,BjY  
   4.3.4.1表面应变器的现场埋设和安装 Rt#QW*h\|i  
    (1) 先将模件固定在两个支座上,支座底面一定要水平; x9 > ho  
    (2) 然后将支座焊接到监测点上,方向一定要与钢支撑受力方向平行,然后把支座焊接在钢支撑上; D kWp  
    (3) 待支座冷却后方可将表面应变器元件安装在支座上,安装时务必使表面应变器的初始值在一定范围内。 *Ypn@YpSp  
4.3.2.2数据采集 J+P<zC  
(1) 在施加表面应变器预应力前,把表面应变器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表面应变器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 " aG6u^%  
    (2) 施加表面应变器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 ga +, P  
    (3) 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  cs  
    (4) 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内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内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支撑内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表面应变器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内力变化曲线。 ]d1'5F][H  
I-R7+o  
"-&K!Vfs  
5、 孔隙水压力与地下水位的量测 -qP)L;n  
5.1 一般规定 AX v q~XE  
    在深基坑施工中,往往需要进行降水,降水则可能对领近建筑物或管线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开裂的危害,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所以需了解孔隙水压力或地下水位的变化。 <e UsMo<  
uyYV_Q0~;  
5.2 仪器与设备 w % Hj'  
   了解孔隙水压力或地下水位的变化 ,需要用孔隙水压力计或水位计来进行测定。 j.&dHtp  
M@.l# [@U  
5.2.1 测量孔隙水压力主要使用的设备为孔隙水压力计与数字式频率仪。 n[jXqFm!`  
      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u6pl);G  
  (1)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要求,其上限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  R0Vt_7  
  (2)分辨率不大于0.2%(F.S),精度为±0.5%(F.S) 3'z$@ ;Ev+  
  (3)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Eg)24C R 4  
5.2.2 测量地下水位的主要设备为水位管和水位计。 7ui<2(W@0  
a&%aads  
5.3 埋设与安装 7fR5V  
5.3.1 孔隙水压力 ~0p8joOH  
     孔隙水压力计的使用场合很多,埋设安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进行考虑。我们主要是用于测量土壤的空隙水压力。 l2LQV]l  
   5.3.1.1 孔隙水压力计应在基坑降水前1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ps<E f  
    (1)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 E+/Nicn=  
    (2)检查核对孔隙水压力计的出厂率定数据,整理压力——频率(或压力——电阻)曲线,并用回归方法计算各空隙水压力计的标定系数,提供不同压力的标定曲线。 .)tv'V/  
   5.3.1.2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VQw$  
    (1)钻孔直径宜为100~130mm,并且保持钻孔圆直、干净; "L~Oj&AN[  
    (2)观测段内应回填透水填料,并用膨润土球或注浆封孔; I/(U0`%  
    (3)当一孔内埋设多个孔隙水压力计时,其间隔不应小于1m,并采取措施确保各个元件间的封闭隔离。 bLg!LZ|S0s  
5.3.1.3数据采集 >kQp@r\nQ  
(1) 在测试孔隙水压力计前,把孔隙水压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孔隙水压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 cp Ot?XYR~  
    (2) 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孔隙水压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孔隙水压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孔隙水压力计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 sBadiDG~9  
hL3up]pZ  
5.3.2 地下水位监测 > Z+*tq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钻孔内设置水位管的方法测试。 __ g?xw  
    5.3.2.1 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降水之前设置,钻孔孔径不应小于110m,水位管直径为50mm~70mm。水位管上段以上应用膨润土球封至空口,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Y+"1'W  
    5.3.2.2 承压水水位管直径为50mm~70mm,滤管长度应满足监测要求,与钻孔孔壁间应灌砂填实,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间应采取有效隔水措施,含水层以上部应用膨润土球封至空口,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LACrg  
  5.3.2.3数据采集 C!+D]7\j  
水位管埋设后,应采用水位计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取至少3d稳定值与初始值之差,监测值精度为±1cm,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水位变化曲线。 o ]*yI[\  
     hi"C<b.  
x {NBhq(4  
6、位移测量 6$b =Tr=0  
   6.1 一般规定 !/p|~K  
土体位移是控制工程成败的关键,位移变形只要包括:深层水平位移、坑底隆起。 ;U(]#pW!t  
6.2 仪器与设备 )J 'F]s  
  6.2.1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主要设备为测斜仪和测斜管。测斜仪的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m/m,精度为±0.1mm。测斜管采用PVC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在45~90mm,管内应有两组互相垂直的纵向导槽。 hQ|mow@Zmz  
  6.2.2坑底隆起主要采用的仪器为沉降管、沉降环、数字式频率仪。 ,?8a3%  
5k0iVpjQ  
6.3 埋设与安装 TQ(q [:>  
  6.3.1 深层水平位移 0 PYYG  
6.3.1.1深层水平位移埋设与安装 %tVU Rj  
测斜管埋设可采用钻孔法,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排桩、SMW工法桩等围护结构中采用绑扎法、钢抱箍法。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至少一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dEk#"cvg  
   (1)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结构深度相同; z/J?!ee  
   (2)测斜管保持垂直,其中一组导槽应与需要测量方向保持一致; HgY@M  
   (3)每相邻节测斜应紧密对接,保持导槽顺畅; ;U'\"N9  
   (4)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 |?88EG@05  
6.3.1.2数据采集 3= =["hO  
   (1)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d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取至少2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Ge2Klyi  
   (2)深层水平位移测试时: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稳定10~15min后,自下而上以05m或1m为间隔,逐段测出需量测方向上的位移;每测点应进行正、反两次测量。 1X)#iY  
(3)量测数据填入监测日报表中,进行内业整理,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XY'=_5t  
6.3.2坑底隆起 2PQBUq  
  6.3.2.1坑底隆起埋设与安装 fJ*^4  
沉降仪的安装,需在土层里钻孔,再将预先设计好的测管及沉降环放入坑底预测土层中,每个测点埋设两个沉降环,以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在外侧利用膨润土球填实。 '/I`dj  
6.3.2.2数据采集 7z;2J;u`n  
监测点宜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至观测数据稳定后,测读各监测点的初始高程。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坑底隆起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坑底隆起变化曲线。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5
BushObama
离线flylcp

发帖
18
土币
1
威望
16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4楼 发表于: 2010-02-21
呼呼 下来慢慢看哈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100 - 2010-02-25
离线郭书泰

发帖
624
土币
10068
威望
81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5楼 发表于: 2010-02-21
一、岩土工程勘察100问 &oG>Rqkm  
2/100          这是我参与编制的<建筑结构技术措施---地基基础分册>(中国建筑标准化研究院) :gsRJy1  
的部分初稿 xo@1((|z  
X`g<"Ka  
地基承载力到底应该如何人理解? 25OQY.>bE  
第3章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1CP]5W  
3.1  基本规定 +t,b/K(?]  
3.1.1 在确定地基承载力和进行地基计算时,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当经深宽修正时,应采用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tRfl}qs  
按理论公式计算得来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需修正。 8[@,i|kgg0  
条文说明: 现在各种规范中对地基承载力的说法不一,极易造成理解偏差和误用,因此对其进行梳理时必要的。 fn<dr(Dx  
一、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m9b7+v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能力,以kPa计。从土力学的最基本概念来划分,地基承载力有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之分。通常把地基频临失稳时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称为极限承载力(pu)。由于工程设计中必须确保地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必须限制建筑物基础基底的压力(p),使其不得超过地基的容许承载力(pa),因此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考虑一定安全储备后的地基承载力。由地基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得到地基容许承载力。 yP]>eLTSd  
按我国的设计习惯,容许承载力包括两种概念。一种是仅指取用的承载力满足强度与稳定性的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尚处于弹性状态或局部出现了塑性,取用的承载力距极限荷载有足够的安全度;另一种概念是指不仅满足上述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同时也必须满足建筑物允许变形的要求,即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的要求。前一种概念完全限于地基承载力的取值问题,是对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控制标准,是相对于极限承载力而言的;而后一种概念是对地基设计的控制标准,地基设计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两个要求,缺一不可。 ajycYk9<m  
地基极限承载力可以用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例如,太沙基公式和汉森公式都是极限承载力公式,地基承载力也可以用平板载荷试验求得。 7g*!6-W[  
地基承载力的基本值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89)曾经使用过的一个术语,是从地基承载力表中查得但未经过统计修正的地基承载力数值,按其属性是容许承载力。现地基承载力表已从规范中取消,此术语以不再使用。 }uDpf0;^  
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出的一个术语,其定义为“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形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按其基本属性仍然是强度条件下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这就和土力学的概念、原有标准的术语系统一致了,术语虽然有变化,但地基承载力的定义和物理概念没有变化。因为在载荷试验的p-s曲线上所取得的地基变形不同于实际建筑物的变形,不能认为这种承载力必然满足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值的要求。 q?LOtN? o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都是按概率极限状态原则设计的术语。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基本设计原则,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是极限承载力的代表性数值,而设计值是用在设计表达式中,其值等于标准值除以分项系数。按照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的原理,抗力分项系数是大于1的,因此抗力的设计值必然小于抗力的标准值。 Cj>HMB}  
工程设计中所用的承载力、强度等性能值,均属抗力,其术语存在两种有密切关系但概念不同的体系。按抗力的机理划分,可以分为极限值和容许值,如地基极限承载力和地基容许承载力之分,对材料则有极限强度和容许强度之分。其概念非常清楚,一种是极限状态,一种是工作状态,极限状态验算需要安全系数或者分项系数,而工作状态验算是不需要安全系数的。 |cC3L09  
二、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平均值、标准值、设计值 3V]dl)en%  
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是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形变形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其实质上是强度条件下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o+|>D&CW%  
平均值,也称算术平均值,即同一总体条件下若干地基承载力值总和与样本数量(次数或个数)之比。 }Cu:BD.zQ  
标准值是一种具有概率统计含义的取值方法,是指将同一总体条件下若干地基承载力值经过数理统计后在某一保证率的分位值。即标准值的取用是考虑了数据的离散性后,在平均值的基础上打一个折扣。 NV./p`k  
按2002版规范第213条的定义,特征值无统计含义;在其附录C中,把由平板载荷试验得到的每个试验值称为特征值,将平均值也称为特征值,又赋予其统计的含义。规范将特征值的平均值仍称为特征值,但应注意这两个的统计概念是不同的,一个是统计的样本,一个是统计的结果。为了便于区分,如称前者为承载力特征值(容许承载力值),后着为承载力特征值的标准值, 则土力学和统计学上的概念就都表述的十分清楚。 9y7hJib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标准值用在地基设计表达式中时,应除以分项系数而成为设计值,这个计算过程体现了设计安全度的要求。而容许承载力的标准值是不需要除以分项系数的,因为采用容许承载力设计地基时是验算工作状态,不是验算工作状态,因此在地基设计时不再需要考虑安全度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容许承载力设计值的概念。 Y^]n>X  
三、地基承载力控制和变形控制的关系 w,IJ44f ^%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控制低级不会产生破坏,必须采用一定的安全系数,一般取安全系数为2,极限荷载除以安全系数得到地基容许承载力,要求基础底面的压应力小于地基容许承载力,这就是地基设计的强度问题。 o`CM15d*7o  
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的条件下,还必须满足变形的要求。沉降大了,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大了,会使结构发生破坏,或者影响正常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和结构物,控制性的编写指标是不同的,例如,高耸结构物由倾斜控制,框架结构由沉降差控制。 Vs"b  
从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只给出了相当于压板宽度2~3倍范围内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作为持力层,可以为设计提供地基承载力设计参数。但影响建筑物沉降的地基土可能很厚,载荷试验无法反映这么深的地基土的变形性质,也无法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所以建筑物的变形控制与从载荷试验结果选取承载力时的变形取值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 RFbf2s\t  
载荷试验p-s曲线上的拐点是土体的弹性阶段结束的标志,用s/b=0.015取用的地基承载力只是按压板的相对变形确定地基承载力的一种经验方法,与将来建筑物建造以后发生的沉降量完全没有关系,与变形控制设计也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 P.YT/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设计时必须同时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控制与地基变形的控制。在有些情况下,满足了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变形要求也就自然满足,这时地基承载力是控制的条件;有些时候,变形是控制性的,只要满足了变形的要求,承载力也自然满足。但在很多时候,这两个条件不一定同时满足的,都需要进行验算。 gOg7:VPG  
地基承载力控制可以用一个设计表达式表示,荷载条件是比较明确的,影响地基承载力控制的主要因素是对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承载性状的估计。可以通过对地基土稳定性的分析,估计地基所处的状态,或采取控制性的工程措施控制安全系数,防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发生。 0o8`Y  
计算地基变形时,荷载和对地基土的性状估计都是影响地基变形计算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这方面的难度和地基承载力控制基本相似。但最难的是对建筑物变形能力的估计,再规范提出的允许变形值的控制指标中,砌体承重结构的局部倾斜是无法事先计算的;对于建筑物倾斜,荷载不偏心且地基土均匀的情况,设计时是估算不出倾斜的,也就无法进行控制,但在建成以后可能还会产生过大的倾斜。而且,建筑物承受变形能力随结构类型与施工质量而异,规范提出的允许变形值仅是很粗略的概率估计。 .f$2-5q  
四、新旧规范的演变和对比 7X( 2SI3m  
旧规范:(1)由载荷试验求得的称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2)经过深宽修正以后称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3)将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称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XuP%/\  
新规范(2002年版):(1)由载荷试验求得的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经过深宽修正以后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将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称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qXtC7uNj$  
74版规范是荷载标准值与容许承载力值的比较。 "w"a0nv  
89版规范是荷载标准值与承载力设计值的比较。 cpk\;1&t  
2002版规范是荷载标准值与承载力特征值的比较。 )cH\i91  
从74版规范到89版规范,荷载放大1.25~1.30倍,承载力只放大1.1~1.2倍,设计安全水平提高了约1.15倍。 M %,\2!$  
从89版规范到2002版规范,承载力表达式基本不变,去掉1.1的约束;荷载相当于74版规范。设计安全水平又回到74版规范的水平。 O]XRalkEM  
实际上89版规范的说法欠妥,2002版规范的特征值物理意义就是74版规范的容许值,后者表达式与前者一样,但物理意义不一样。 q;9X8 _  
sNx_9pJs4  
3.1.2 确定地基承载力时,除应考虑地基土的性质,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p.:|Z-W$  
1、基础形状的影响: e;vI XJE  
2、荷载倾斜与偏心的影响: RZxh"lIo  
3、覆盖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pm/5|  
4、地下水位的影响: a?W5~?\9  
5、下卧层的影响: yq.@-]ytZ  
此外,还有基底倾斜和地面倾斜的影响,地基压缩性和试验底板与实际基础尺寸比例的影响、相邻基础的影响、加荷速率的影响和地基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等等。在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其结构特点,对上述影响作具体、综合分析。 B*G]Dr)e  
条文说明:1、基础形状的影响:在用极限荷载理论计算地基承载力时是按条形基础考虑的,对于非条形基础应考虑形状不同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K["rr/  
2、荷载倾斜与偏心的影响:在用理论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均是按中心受荷考虑的。但荷载的倾斜和偏心对地基承载力是有影响的,当基础上的荷载倾斜或者倾斜和偏心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基础可能由于水平分力超过基础底面的剪切阻力。 cWQJ9.:7  
3、覆盖层抗剪强度的影响:基底以上覆盖层抗剪强度越高,地基承载力显然越高,因而基坑开挖的大小和施工回填质量的好坏对地基承载力有影响。 ZW;Ec+n_K  
4、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地基土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降低,进而导致地基土承载力降低。 @|(cr: (=H  
5、下卧层的影响:确定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设计值应对下卧层的影响作军体的分析和验算。 Qy9_tvq X  
 8~T}BC  
3.1.3具体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结合当地建筑经验按下列方法综合考虑。 :0@0muo  
1、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建筑物采用载荷试验、理论公式计算及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 vEx'~_+a9  
2、对乙级建筑物可按当地有关规范查表,或原位测试确定,有些二级建筑物尚应结合理论公式计算确定; c%5P|R~g]p  
3、对丙级建筑物可根据邻近建筑物的经验确定。 w~6/p  
3.1.4  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f_ MK4  
c7+6[y DVE  
3.2  按规范规定的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Ihf>FMl:  
3.2.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荷载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7NJl+*u  
条文说明:已编制地方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的省市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成都市、湖北省、广东省、福建省。 o135Xh$_>'  
3.2.2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荷载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d>Tv?'o`q  
fa=fak+ηbγ (b-3)+ηdγm(d-0.5)   (3.2.2) i5r<CxS  
式中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_!2lnJ4+5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3.1条的原则确定; UI=v| <'-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3.2取值; |4DN2P  
γ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_7N?R0j^9N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N@PuC>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U-z(0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平整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J$k 5;  
UovN"8W+  
表3.2.2                 承载力修正系数 #_ulmB;  
土  的  类  别    ηb    ηd ?u2\ *@C  
淤泥和淤泥质土    0    1.0 Ho(M O!(  
人工填土 e^*&&  
e或IL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    0    1.0 fOMaTnm'  
红粘土    含水比αw>0.8 ~Y43`@3H:  
含水比αw≤0.8    0 h_ t`)]-  
0.15    1.2 ,xU#uyB  
1.4 vs8[352  
大面积 % (h6m${j  
压实填土    压实系数大于0.95、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jW&*?6<  
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3的级配砂石    0 :'r* 5EX  
0    1.5 rZ,qHM  
2.0 |gV~U~A]  
粉土    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MZ%J ]Nd  
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0.3 /[ m7~B]QE  
0.5    1.5 i@:^b_  
2.0 qD%88c)g  
e及I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 OX.5o lb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n_{&dVE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0.3 kVLZdXn,q2  
2.0 3z0Bg  
3.0    1.6 | K|AUI  
3.0 \2u7>fU!  
4.4 q2#Ebw %]  
注: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9z4F/tUq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荷载试验确定时ηd取0。 %rB,Gl:)g  
条文说明:目前建筑工程大量存在着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 ~0CNCP  
从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数值的规定来看,2002年版规范的规定必以前版本规范的规定要求更严格一些,安全度有所提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当p-s曲线上由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但如果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2倍时,取极限荷载的一半,即取用必界限荷载小的数值作为特征值;当p-s曲线上没有明显的比例界限时,老规范规定对高压塑性土取s/b=0.02所对应的荷载值,而2002年版规范则规定采用s/b=0.015,地基承载力的取值比89版规范小。 ` u3kP  
3.2.3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Y1lUO[F j  
         fa=Mbγb+Mdγm d+Mcck                   (3.2.3) r~=+>, _  
式中        f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j;IyQDvM  
Mb、Md、Mc—承载力系数,按表3.2.3确定; 4(, .<#  
b—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 qdQ4%,E[  
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3q4VH q  
?n<F?~  
48,*sTRq  
表3.2.3         承载力系数Mb、Md、Mc ot7f?tF2<J  
土的内摩擦角 *ssw`}yE'  
标准值φk(0)    Mb    Md    Mc    土的内摩擦角 PoZ$3V$(Lz  
标准值φk(0)    Mb    Md    Mc P_b5`e0O  
fKEDe>B5  
注:φ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M"]?'TMfXc  
3.2.4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H岩基荷载试验方法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室内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s|  
                  fa=ψr•frk                                     (3.2.4) ->qRGUW  
式中 fa——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X(N+(1~  
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可按本规范附录J确定; JRBz/ j  
ψr——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有地区经验确 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eLT3b6'"?  
注:1 上述折减系数无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 _ehzo97  
2 对于粘土质岩,在确定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侵泡时,也可采用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饱和处理。 ~V(>L=\V;  
对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地区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时,可根据平板荷载试验确定。 =9,mt K~  
3.2.5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8/2Wq~&  
3.2.6 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G\1SN~  
faE =ζa• fa                      (3.2.6) YAR$6&  
式中   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F`;}7  
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3.2.6 采用; ExS&fUn `C  
fa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采用。 Eet/l]e#a  
表3.2.6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P [aE3Felk  
岩土名称和性状    ζa 1]>JMh%X9t  
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fak ≥300 的粘性土和粉土     1.5 '[6]W)f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0≤fak <300 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1.3 _9D]1f=&  
#U0| j?!D  
稍密的细、粉砂,100≤ fak< 150 的粘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     1.1 e3n^$'/\r  
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     1.0 T.De1 Q|  
&LM@xt4"^[  
3.2.7验算天然地基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基础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7aD#`amU  
P≤faE                                           (3.2.7-1) )T '?"guh`  
Pmax  ≤1.2 fa E                                (3.2.7-2) kPOk.F%)  
式中   P—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0a3eg)Z*  
Pmax—基础边缘最大压力。 HpbwW=;V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底面积的15%。 &=t~_ Dc  
3.2.8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应按下式确定: TS#1+f]9J<  
R a = Q u k/ K                         (3.2.8)                                       MZV bOcSAd  
式中  Q u k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dLT~[\a  
K—安全系数,取K=2。 bBINjs8C_  
3.2.8 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 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3^Is4H_8  
3.2.9  当柱下桩基的桩根数≥9根,或条形基础桩排数超过两排时,应与勘察单位共同研究是否需考虑群桩影响。 /7B3z}rd  
对于短桩(桩长不大于6m)以及桩端受力层为密实砂类土之预制打入桩,可不考虑群桩影响。 tY#&_%W  
3.2.10 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I!F&8B+|  
1 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 q h bagw~  
2 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 R)d_0Ng  
3 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 .\H-?6R^  
4 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3B[tbU(  
3.2.12 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考虑有无地震作用两种情况分别确定。 &2:WezDF  
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 dDiy_Q6  
3.2.13 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rgXB(  
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yq, qS0Fo  
2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其余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zx)}XOYf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 &T-:`(  
3.2.1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7kLSb&|;  
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执行; "viZ"/ ~6  
2 对于大直径端承型桩,也可通过深层平板(平板直径应与孔径一致)载荷试验确定极 bZSt<cH3  
限端阻力; 8;~,jZ s  
3 对于嵌岩桩,可通过直径为0.3m 岩基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也可通过直径为0.3m 嵌岩短墩载荷试验确定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L16mu1&  
4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宜通过埋设桩身轴力测试元件由静载试验确定。并通过测试结果建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土层物理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以及与静力触探等土的原位测试指标间的经验关系,以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W' Y<iA  
3.2.14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在计算基桩承载力时应计入桩侧负摩阻力: atZNX1LD[/  
1 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 HziQ%QR  
2 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时; 3q'nO-KJ  
3 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B_#M)d O  
3.2.15 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桩侧负摩阻力及其引起的下拉荷载,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章规定计算 ral=`/p  
3.2.16 对于长细比较大的嵌岩桩,确定其承载力时应比较桩身强度和桩基承载力,取小值。 Wv3p!zW3I  
3.2.17 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qKXg'1#E)  
1 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及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进行。 n<EIu  
2 如无当地经验时,群桩基础及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载力取值可按下 ^Zpz@T>m  
列规定计算: Af]BR_-  
1)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lB!Q8a$  
Tuk = Σλiqsik ui li                    (3.2.17-1) jB -A d8  
式中 Tuk —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mr[1F]G  
ui —桩身周长,对于等直径桩取u =πd ;对于扩底桩按表3.2.16-1取值; D7R;IA-w  
q sik—桩侧表面第i 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表5.3.5-1 取值; V B ^1wm  
λi—抗拔系数,可按表3.2.17-1取值。 % A 5s?J?  
表3.2.17-1         扩底桩破坏表面周长u i GQ Flt_  
自桩底起算的长度li    ≤(4~10)d    >(4~10)d L?N: 4/0;!  
        u i    πD         πd rSDI.m   
注: li 对于软土取低值,对于卵石、砾石取高值; l i 取值按内摩擦角增大而增加。 CWZv/>,%  
表3.2.16-2     抗拔系数λ 860y9wzU  
土类    λ 值 Z3zD4-p$_  
砂土    0.50~0.70 =Q;dYx%I5  
黏性土、粉土    0.70~0.80 LP7jCt  
注:桩长l 与桩径d 之比小于20 时,λ取小值。 + d>2'  
2)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WF@S1  
Tgk =(u lΣλi qsik li)/ n                      (3.2.16-2) J%Y-3{TQK  
式中   u l —桩群外围周长。 x15&U\U  
3.2.18 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静载荷试验确定。 W SvhC  
3.2.19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按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eF=;q  
1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 aIT0t0.  
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 k FRVW+  
3.3  按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 q8_E_s-U,  
3.3.1 按塑性状态计算时,应按下式分别计算临塑压力和进入塑性区一定范围时的临界压力: ci%$So 2#  
1、临塑压力计算:基础受中心荷载,地基土开始出现剪切破坏(即开始由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时的临界压力,按下式计算: p8]XNe  
fcr  =  Mdγmd + Mcck                                           (3.3.1-1) CZy!nR!  
2、进入塑性区一定范围时的临界压力计算:即容许地基上有一定的塑性区开展,此一定塑性区一般规定为其最大深度不大于基础宽度的1/4,按下式计算: V#599-  
fcr  = Mbγb + Mdγmd +Mcck                                       (3.3.1-2) S]E|a@kD3  
条文说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采用此方法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0XE6H w  
3.3.2按极限状态计算时,可按下列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 DM6(8df(  
   fu=ckNcξc+γodNdξd+1/2γbNbξb                             (3.3.2) %b pQ=  
式中  ξc、ξd、ξb—基础形状系数,按表3.3.2确定,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u<"-S63+  
表3.3.2              基础形状系数 Hv"qRuQ?[  
基础形状    ξc    ξd    ξb .4 NcaMj  
条形    1.00    1.00    1.00 r,|}^u8`  
矩形    1+ b*Nd/ (l*Nc)     1+ (b / l)tanφk    1- 0.4(b / l) PtPx(R3  
圆形和方形    1+ Nd/ Nc)    1+tanφk    0.6  ]x1ba_  
条文说明:它的基本假设是把土体作为刚-塑体,在剪切破坏前不显示任何变形,破坏以后则在恒值应力下产生塑流。按条形基础进行计算,并进行了如下简化: _ y'g11 \  
1、略去了基底以上土的抗剪强度; @0:Eg1-  
2、略去了上覆土层与基础之间的摩擦力,及上覆土层与持力层之间的摩擦力; ;|=5)KE  
3、与基础宽度相比,基础的长度是很大的; [C ezz5  
4、考虑形状修正系数对承载力的影响。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5
离线kkkkboth

发帖
228
土币
107126
威望
160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6楼 发表于: 2010-02-23
  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是什么及如何变形行为描述?(205楼 <@>icDFEHn  
隧道围岩大变形主要发生于低级变质岩、断层破碎带及煤系地层等低强度围岩中,一般具有变形量大、径向变形显著及危害巨大等特点。发生该类变形的围岩一般被称为软岩(soft rock)、挤出性围岩(squeezing rock)或膨胀岩(swelling rock or expansive rock)[4~6, 48~50]。 &4t=Y`]SL  
1946年,Terzaghi首次提出了挤出性岩石和膨胀性岩石的概念。挤出性岩石是指侵入隧道(开挖轮廓面)后没有明显体积变化的岩石,发生挤出的先决条件是岩石中含有高含量的微观、亚微观云母状矿物颗粒或低膨胀能力的粘土矿物;膨胀性岩石则是指主要由于膨胀作用而侵入隧道的岩石。受到Terzaghi思想的影响,人们一般把大变形机制分为以下两大类[50, 56]: Nc EPPl 0I  
(1)开挖引起的应力重分布超过围岩强度,围岩因塑性化而产生大变形。如果介质变形缓慢,就属挤出;如果变形是立刻发生的,就是岩爆。 9nd,8Nji  
(2)围岩中的某些矿物和水反应,而发生膨胀导致大变形。水及某些膨胀性矿物的存在,对于膨胀变形是必须的。 zcV~)go6  
和机制研究一样,既有的大变形预测也基本上可以分为挤出预测和膨胀预测两大类。Muirwood(1972)提出用坚固系数来预测隧道围岩稳定性(挤出),坚固系数被定义为UCS和上覆围岩自重应力 的比值。后来,该参数在日本被用来进行软岩隧道的挤出预测(Nakano,1979)。我国学者采用的类似系数为应力-强度比,即,最大主应力、围岩切应力或垂直主应力与UCS的比值。 N+UBXhh  
目前,基于上述变形机制提出的各类预测方法的指标体系的预测结果还不理想,有些工程甚至出现很大的偏差。软岩大变形描述及其预测呼唤新理论。 !y1qd  
事实上,软岩发生大变形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重分布后的地应力足以引起围岩屈服;第二,围岩屈服伴随有显著剪胀。 x;JC{d#  
对于大多数深埋软岩,尤其是深埋极软岩,第一个条件一般都是能够被满足的,但是屈服与塑性化并不一定伴随显著剪胀,这也许就是隧道工程中,软岩常见,但大变形却不多见的根本原因。 Ux);~P`/o  
当软岩发生屈服,但无剪胀或无明显剪胀发生时,高应力环向外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其扩展速度会显著降低(无论是软岩还是硬岩,屈服-塑性化并不意味着其强度的完全丧失,屈服后的围岩仍然具有一定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甚至从工程的角度看,可以认为已经停止扩展。这时,围岩不仅不会发生大变形,而且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情况下,巨大的盖层压力主要还是靠围岩自身来承担的,这也许就是软岩隧道中“寻找最佳支护时间”及“采用可缩支护系统”的理论依据。 x 'i~o'  
应该说,固体静力学所研究的软岩的弹性、弹塑性及塑性变形并不是软岩大变形的核心问题。软岩变形基本可以分为弹性、塑性和流变三个阶段。显然,弹、塑性理论只能涉及其中的弹性和塑性阶段,但软岩的弹性和塑性变形量相对较小,流变产生的变形才是最主要的。不仅如此,隧道开挖过程中,一个炮次爆破以后,轮廓线附近的围岩应力瞬间增大到较高量级,而且切应力一般会远超过UCS。也就是说,开挖条件下,紧靠轮廓面的围岩变形是直接进入塑性或流变状态的,并未经过缓慢的弹性变形阶段。 W'zI~'K  
根据弹、塑性理论预测开挖条件下软岩是否屈服(如坚固系数、强度应力比及其它类似方法)对于软岩大变形预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Kr<a6BEv5  
第一,大变形隧道的软岩强度一般都很低,但由于埋深大,预测结果大部分都将是“屈服”;同时这类预测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弹性及弹塑性理论在解决软岩屈服问题时,用到的一个关键参数是UCS,对于软岩,特别是经常发生大变形的极软岩,如断层破碎带、片岩及千枚岩等,其UCS往往是很难通过常规的试验方法确定的。各种隧道大变形文献中所给出的围岩UCS往往都是根据经验确定的估计值或根据某种相关关系给出的推测值。如家竹箐隧道发生大变形的煤系地层无法测定UCS,最后利用位移反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个0.6 MPa的估计值。因此,这些间接方法推测出的UCS被用于围岩的屈服判断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Fyz1LOH[X  
第二,“屈服”仅仅是大变形的基础,屈服的软岩不一定发生大变形。 0CeBU(U+|R  
大变形、剪胀及刚体位移是软岩大变形的三大基本特征,利用固体静力学理论来同时描述这些特征是困难的。 d^Cv9%X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如果外载作用下典型单元体(REV)所产生的位移远小于其原来的尺寸,属于小变形,否则为大变形,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小变形。尽管目前隧道工程中对于大变形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部分大变形隧道的收敛值都在几十厘米,很多达到1 m以上;由于已知的塑性圈厚度最大不超过10 m,软岩变形的最大应变应在10%以上。如此大的应变,显然不能再用弹性力学理论来描述。 NljcHe}Qy  
根据粘滞系数 ,自然界的物质被分为固体和流体两大类,但无论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固体和流体之间的界限都不是截然的。一方面,自然界的确存在一些既具有固体性质,又具有流体性质的一些物质,如沥青、稠油等;另一方面,即使是通常所说的固体,如石灰岩、砂岩等,其抗剪强度也与剪切速度有关,也都具有确定的 值,只是量级相对要高得多而已,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岩层褶皱等构造行迹,是这类固态岩石发生“流动”的有力证据。 &x.5TDB>%  
对于一种确定的介质,到底是将其视为固体还是流体来研究,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介质所处的热力学环境,即,温度和压力,另一方面是研究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对于软岩来说(可以忽略温度影响),当它的埋深很小(压力较低),工程活动所涉及的时间较短时,可以将其视为固体。瑞士著名地质学家Heim根据穿越阿尔卑斯山的某隧道的软岩环向大变形,提出“当岩石埋深较大时,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事实上,这种状态对于地壳岩石圈浅部的硬岩可能是难以达到的,但正如Heim得出这一结论时所看到的那样,大埋深条件下浅变质岩、煤系及沉积盆地中欠压实的沉积岩石中则可能出现静水压力状态。因此,当软岩的埋深很(较)大,工程活动所涉及的时间又很长时,将其视为静水压力场中的流体来研究,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 A{R0@  
深埋隧道软岩的“大变形”是流体变形的属性之一;“剪胀”可以被视为流体在减压条件下的一种体膨胀行为,和承压水的释水机理基本一致;“刚体位移”是流体在压力差驱动下,发生整体移动的表现,这恰好是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ZV/g_i #  
软岩大变形中的一些宏观现象,采用流体动力学理论来说明也将更加清晰。深埋软岩中修建的无衬砌隧道,可以被视为软岩构成的流体场中的排泄廊道。由于流体场中任意一点的压力与方向无关,因此,软岩可以从拱顶、边墙及隧底同时“涌入”隧道。如果隧道施作了封闭式衬砌,但强度较低时,衬砌就可能发生环向变形。如果衬砌结构的某一部分强度较低,不能抵挡软岩压力,这部分就可能成为软岩“涌入隧道的突破口”。在隧道工程中,受到传统岩石力学理论的影响,很多隧道都不设仰拱(这对于完整硬岩是合理的),即,衬砌没有封闭成环,仅仅为素混凝土,甚至贫混凝土铺底,隧底一般都是整个衬砌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长期处于列车动荷载的作用之下,在拱顶、边墙保持完好的情况下,软岩从隧底“涌入”而造成底鼓也就不难理解了。
[ 此帖被kkkkboth在2010-02-23 11:1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500 - 2010-02-25
离线kkkkboth

发帖
228
土币
107126
威望
160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7楼 发表于: 2010-02-23
隧道软岩大变形如何控制? 9j5k=IXg#a  
交通隧道的支护包括初期支护和永久支护(衬砌)两大步骤。一般来说,初期支护是承载结构,永久支护仅作为安全储备,因此,永久支护一般都是在初期支护变形停止后进行的。显然,对于软岩隧道,支护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遏制初期支护的大变形。 :2t?0YR  
辛普伦隧道以来,随着人们对大变形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了多种支护措施和手段,这些支护措施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o9^?iU]  
(一)刚性支护:这种支护措施的核心是通过加大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巨大的围岩压力;支护材料一般为钢材或木材。辛普伦隧道、海带尔电站引水隧洞等众多地下工程的支护实践表明,这种支护措施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都是欠合理的,现在已经较少采用。 *6(/5V  
(二)可缩支护:这种支护的理论依据是,当开挖引起的围岩扩容(剪胀或遇水膨胀)不可避免时,允许围岩发生适度的变形,这样可以降低作用于结构上的支护压力,从而减少超挖量并降低支护强度。根据Eurenius等(1981)的研究,如果让粘土膨胀5%,支护压力即可降低50%。 ){J,Z*&  
具体措施是适当超挖,在围岩变形稳定后再架设支护,更多的则是开挖后立即架设可缩的初期支护。支护方式一般为带纵向伸缩缝的混凝土喷层并辅助以可缩式构件支撑。 KWVl7Kw#e  
可缩支护系统在交通隧道支护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阿尔贝格公路隧道、艾那山公路隧道及我国家竹箐铁路隧道在初期支护中都曾采用过可缩支护技术,但都没能有效控制大变形。 1N.weey}W  
可缩支护只能允许围岩的适度变形(一般为20 cm~30 cm),如果变形超过支护体系的允许范围,这类支护结构一般是很难抵挡围岩的巨大压力的。 -<\hcV`&  
可缩支护一般适用于强度相对较高的软岩。一般说来,这类软岩的变形量相对较小,收敛相对较快。如,煤矿巷道所遇到的大变形软岩强度往往达到20~30 MPa,属于软岩类中的“硬岩”,该类围岩中塑性圈的扩展速度一般衰减较快。 qpB8ujj<V  
可缩支护允许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塑性圈,巨大的盖层压力主要靠塑性圈以外的天然岩体来承担。这种做法对于稳定时间要求相对较短的采矿巷道也许是可以的,但对使用年限长得多、净空要求严格得多的交通隧道,特别是交通干线上的长大隧道未必合适。当盖层压力在隧道周边岩体内形成的切应力达到或接近岩体强度时,即使施工期间支护系统监测到的变形速率已经降低到允许的程度,也并不能代表塑性圈的扩展已经停止,只是减慢了而已。隧道运营若干年以后,缓慢扩大的塑性圈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支护压力,很可能引起结构的开裂、变形。 LqQ&4I  
(三)锚、注、喷一体化围岩加固-支护系统:该系统是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 FYaBP;@J%  
(1)开挖后及时支护,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将围岩的松动圈转变为承载拱。 RLh%Y>w  
(2)初期锚喷支护应采用带止浆塞的(钻)锚、注一体化的(自钻式)注浆锚杆,如奥地利的迈式锚杆、国产的GM系列锚杆等;锚杆长度可以根据围岩屈服范围确定,但一般以长锚杆为宜;混凝土喷层可以为素混凝土,也可以是钢纤维混凝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上半断面的喷层内设置纵向伸缩缝。 hs)_h^P   
采取上述支护措施后,开挖轮廓面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和人工施加的锚、注系统及混凝土喷层便可共同构成一个强有力的天然-人工复合承载供。 #FGj)pu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缩式钢架支撑。 d ~CZ9h  
(3)二次衬砌应设置足够强度的仰拱,并应为初期支护预留一定的变形量或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设置变形层。 -!j5j:RR  
国内外主要严重大变形隧道的整治经验表明,锚、注、喷一体化(锚、注为核心)围岩加固-支护技术在大变形隧道的支护、控制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当然,该项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优化,以减少支护工作量、降低支护工程造价并缩短支护周期。 sVS),9\}  
尽管锚、注、喷一体化初期支护一次性投入的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但这种投入与多次返工、扩挖相比,不仅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是安全的,而且可以显著缩短施工工期,避免大变形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瓶颈。 |@D%y&  
软岩大变形预测及识别是今后研究工作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方面,大变形发生于软弱围岩中,但并非所有的软岩都会发生大变形,强度低于30 MPa的所谓软岩,在隧道工程中是常见的,但发生大变形的几率却很小,而且大变形洞段一般都比较短。因此,对所有软岩都采取加强支护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变形一旦发生,松动圈就会很快扩展,从而使支护工作量(如锚杆长度等)急剧增大。因此,实施超前预测,像艾那山Ⅱ线海夹石断层带一样,在大变形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应成为今后大变形研究的主攻方向。 1VXn`O?LW  
对大变形机理的正确认识和合理描述,是大变形预测的基础,目前描述大变形所采用的固体力学理论(弹性、塑性及弹-塑性理论),不能全面阐明软岩大变形的全部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变形预测理论的发展,除流体动力学外,软岩大变形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新理论、新方法。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5
离线kkkkboth

发帖
228
土币
107126
威望
160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8楼 发表于: 2010-02-23
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H"JzTo8u  
1 预应力管桩断桩的原因和预防处理的方法 G7#<Jo<8  
  1.1 预应力管桩断桩的原因 r+k~%5Ff~  
  复杂的地质情况是造成断桩的主要原因。管桩的持力层一般选在强风化岩层中。当软塑 I~M@v59C  
层或淤泥层直接覆盖在基岩上,而基岩表面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岩层很薄,有的甚至缺失(直 f2P2wt.$  
接到微风化)。在这种“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地质条件下打桩,管桩很快穿过软覆盖层 Wh?3vZ^  
后遇到坚硬的岩层,阻力变大,使贯入度突然变小,同时由于软覆盖层对管桩的阻力很少, n~yhX%=_Du  
锤击冲击力直接作用在桩身上,致使桩身容易断裂。 T ^`R  
  1.2 预应力管桩断桩的预防处理方法 ! M7727  
  1.2.1 认真分析地质资料,判断是否能采用管桩基础。根据施工经验,在强风化岩层 *kGk.a=  
较薄(或缺失)的场地打桩,当桩尖遇N>70的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层时,破损率高达10%-20%。因此,在硬夹层、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等场地,可能在锤击数不多的情况下打断桩,因而不宜采用柴油锤施打管桩。可采用钻(冲)孔桩或静力压桩。 Coe%R(x5  
  1.2.2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防止锤击过度,避免中途停歇,认真记录施打过 . P! pC  
程。当贯入度发生突变时,可用测绳量出已入土的桩长是否与配桩长度一致,从而分析管桩 x*_'uPo S  
是否发生断裂。 cS|W&IH1  
  1.2.3 使用合格的PHCAB型管桩。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应力张拉值、几何尺寸偏 &K"qnng/y  
差、外观质量、钢桩尖等都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s0=+  
  2 预应力管桩弯桩的原因和预防处理的方法 J.,7d ,  
  2.1 预应力管桩弯桩的原因 p^QppM94  
  在下卧基岩面较陡,岩面起伏较大的地质条件下施打管桩,管桩桩端的桩尖在锤击振动 U)S!@ 2(4  
下沿岩面陡坡滑移,使桩尖偏离中轴线、桩位发生偏移、桩身发生弯曲。这就是造成弯桩的 $.Qq:(O:6  
主要原因。此时,管桩还可能达不到最终贯入度,继续施打易使管桩打断。 yD^Q&1  
d-UQc2r  
2.2 预应力管桩弯桩的预防处理方法 c_6~zb?k+m  
  2.2.1 弯桩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施打过程中管桩的贯入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会 Eye.#~  
像断桩那样发生贯入度突变。所以施工前要认真分析地质资料哪一部分地质可能出现弯桩, h],l`lT1\  
并在图上标示。当发现桩长与地质资料不符时,应立即停止施打,用测绳量出已入土的桩长 y $>U[^G[  
是否与配桩长度一致或用电灯照看桩内壁和桩身是否发生弯曲,从而确定管桩是否发生断裂 }(UU~V  
或弯曲。 5F5)Bh  
  2.2.2 采用抗裂弯矩更好的AB型管桩和针对地质情况使用开口桩尖进行施工。 ;`Wh^Qgi  
  2.2.3 施工时应从地质情况复杂的地段开始施工。在采取了各种方法都不能减小弯桩 ibuoq X`  
的现象,就应该考虑采用其他桩基础(如:钻孔灌注桩基础),从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A{'q5y  
  3 预应力管桩短桩的原因和预防处理的方法 |HTTTz9R.  
  3.1 预应力管桩短桩的原因和危害 4:s!mHcz  
  在基岩埋深比较浅,埋深相差较大而且基岩比较薄时,常常会出现短桩的现象。这种地 O=}jg0k  
质情况不但给配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管桩的最终承载力。管桩在施打时,尽 .Nd_p{   
管已按设计要求的收锤标准收锤,但是桩长太短在最后的承载力检测中却不符合要求。经过 l !R >I7  
复打有的管桩甚至还能入土十几个cm。 $0 ~_)$i :  
  通过施工实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桩入土桩长比较短(有的桩长只 78zwu<ET  
有3~5m),而且入岩比较浅,锤击数不多,基岩容易受到风化作用,致使桩端的持力层受 csv;u'  
到破坏,造成桩端的承载力降低。 8{%[|Ye  
  3.2 预应力管桩短桩的预防处理方法 O1z3(  
  3.2.1 详细分析地质资料,在出现短桩和入岩深度较浅的地段,要及时往管桩内浇灌 ?h-:,icR  
混凝土进行封底来保护基岩。 ?Hf8<C}3  
  3.2.2 在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先深后浅。对已打的管桩可采用高应变的 ,h9N,bIQg  
方法进行检测,检查管桩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以采用加 x1.yi-  
桩的方法来降低单桩的承载力。 *edhJUT  
  3.2.3 对管桩进行复打,使收锤贯入度再次达到设计要求。但要注意施工工艺,防止 RZ9chTX/  
管桩桩头被打碎。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5
离线kkkkboth

发帖
228
土币
107126
威望
160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9楼 发表于: 2010-02-23
岩溶塌陷稳定性的宏观判断标志是什么? m@c\<-P  
    一、稳定性较好的已不再活动的塌陷坑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HqKD]1  
    (一)塌陷坑已受到后期改造;坑口坑壁经后期坍塌后边坡已经稳定而是漏斗状;坑底经后期充填后地面较平滑,参差凹凸的现象已不复见;坑周围的环形裂缝已多自行填塞不显。 qJJ~#W)  
    (二)坑底堆积物中未见新的下沉、错移等复活迹象,坑底未见新的裂缝或坑穴。 3Yf!H-(\uB  
    (三)植物生长茂密,已遮盖大部分剖面。 &Ht5!zuW,  
    (四)无地表水流汇集注入现象,雨后坑中积水消散较慢。 S4>1d-  
    (五)附近不存在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如矿坑排水、抽水量大的水井等,且据访问了解,在较长时期以来没有发生过活动。 :&=`xAX-  
    二、稳定性差的尚在活动的塌陷坑,其特征主要是: Ei\tn`I&  
    (一)塌陷坑形态保存较好,特别是坑中堆积物有沉陷、错移迹象,并见有裂缝。 8|S}!P"  
    (二)塌陷坑周边环形裂缝发育较齐全,其宽度、长度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s3SzB@  
    (三)植物稀疏不发育或发育不均衡:有地表水流汇集注入迹象,水流入渗迅速,存不住水。 ARJ}h  
    (四)附近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据访问了解在近期有活动迹象。 -]Q6Ril  
  以上特征可综合分析,作为塌陷坑稳定性的宏观判断标志。对于稳定性差的尚在活动的塌陷坑的判断是防灾治灾工作的基础。应特别予以重视。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0 - 2010-02-25
离线kkkkboth

发帖
228
土币
107126
威望
160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50楼 发表于: 2010-02-23
勘察中地下水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怎样评价? +Ft@S(IE  
1、邻近场地已有水质分析资料,该场地勘察时是否可不取水样? w;DRC5V>  
答:首先要强调的是,按《强制性条文实施导则》的有关“技术要点说明”的释义,对“足够经验和充分资料”是有严格限制的,提倡采取水、土试样评价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邻近场地相同地下水和土层条件已有水和土的分析资料,对于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项目和受污染的场地应取水、土试样,对于一般工程项目,场地勘察是否一定要取样,是值得讨论的。 |D[4 G6&  
所谓“邻近”场地,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如何界定“邻近”场地,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难掌握的。因此有必要统一看法,形成共识,是否可按初勘时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最小比例尺1:5000地形图一个方格的长度,作为“邻近场地”的范围,即包括本项目场地的500×500m范围都可认为是“邻近场地”。当地下水条件和场地地基土条件相同时,“邻近场地”各有2个水和土的分析资料,对一般工程可不再取水、土试样判定环境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但勘察报告应说明取水、土样的具体位置并附有关水、土分析报告。 g5hMZPOmP  
2、勘察报告提供的水位未说明是潜水水位还是混合水位,是否违反强制性条文? iJEKLv  
答:地下水水位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因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关于地下水位的《强制性条文》第4.1.11条第6款、第4.9.1条第2款和第14.3.3条第6款,强调要“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可见地下水位的重要性。 K2oyHw<mk  
对于地下水位的量测,《强制性条文》第7.2.2条有明确的规定,当有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其中对工程有显著影响的是潜水,因此量测潜水水位尤为重要。当有多层地下水时,勘察报告提供的地下水位应说明是哪一含水层的水位。通常勘察期间,由于未分层测量地下水位,勘察报告对地下水位不加说明,对此,施工图审查应从严掌握,视其违反《强制性条文》。回复意见要求勘察单位说明量测水位的方法,证明其所测水位确实为潜水水位,方可通过审查。 I(0 *cWO  
3、场地由于建筑竖向设计的要求,原地面有较大变化时,抗浮水位如何确定? /: }"Zb  
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3.0.2条第6款规定“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第4.1.13条要求勘察单位在“工程需时,详细勘察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t}|!jx  
建筑场地由于竖向设计的要求,原地面可能要有挖方或填方,或部分挖部分填,地面的改变,对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及上层滞水)水位的影响很大,由于挖方,改变了地下水的渗流条件,造成地下水水位降低;由于回填,增加了地下水的蓄水厚度,造成填方场地或地段地下水位上升,在这种情况如何确定抗浮设计水位应进行专门研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抗浮水位。 \Q MRuR.  
①挖方后地面高于地下水水位,仍按原地下水水位作为抗浮设计水位;挖方后地面低于原地下水水位,抗浮水位自地面起算。 9d >AnTf&H  
②填方高度低于或等于场地地表水多年平均高水位,抗浮水位自地面起算。 mT#ebeBaf  
③填方高度高于场地地表水多年平均高水位,应视填方后的地形、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和地下水透流条件等综合确定。 :LMLY<8>9  
地下水抗浮设计水位是一个有如抗震设防一样的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既要考虑安全,又要兼顾投资的合理,因此对重要的工程,当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确定抗浮设计水位依据不够充分的时,对抗浮设计水位应提出进行专项论证的要求。 gO]jeO  
4、有些水质分析和地下水位以上土的化学分析项目不全,是否满足要求? :J;*]o:  
答:关于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GB 50021-2001第12.1.3条有明确的规定。 <.c#l':  
判定水腐蚀性的试验项目有:PH、Ca2+、Mg2+、cl-、SO2-4、HCO-3、CO2-3、侵蚀性CO2和游离CO2计9项;当地下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时,尚需增加NH+4、OH-和总矿化度等3项。 H.s:a#l?  
土腐蚀性试验项目有:PH、Ca2+、Mg2+、cl-、SO2-4、HCO-3、CO2-3、计7项,其中PH为原位测试(锥形电极法)。当需要判定土对钢结构腐蚀性时,应进行氧化还原电位、极化电流密度、电阻率(以上3项为原位测试)和质量损失(室内扰动土试验)。土中离子含量的计量单位是mg/kg。土对钢结构一般情况下均有腐蚀性,除地下有钢结构或设计及业主有要求时,通常可不评价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8s<t* pI2  
水、土腐蚀性试验项目不全,若影响其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判断与评价应视为不满足要求。 W"H*Ad(V  
5、水、土腐蚀性评价的环境类别应如何考虑? Xp_G9I,+  
答:场地环境类型对土、水的腐蚀性影响很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G作了具体规定,表G.0.1注1的干燥度,是说明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江苏各地干燥度小于1.5,属湿润区。 y/6%'56uF  
表注2对强透水层和弱透水土层作了规定。 >0jg2vqt  
土的含水量则应根据腐蚀性评价的深度范围,即根据基础埋置深度内土层的含水量确定。 uY$BZEuAZ  
根据气候类型、土的透水性和含水量三项指标,按附录G确定环境类型。  :)Z.!  
6、深基坑勘察是否一定要做抽水试验? t8z=R6zX  
答:地下水是影响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深基坑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同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深基坑工程进行抽水试验的目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降水设计需要,二是满足对环境影响评估的需要。至于深基坑勘察是否一定要做抽水试验,规范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深基坑和场地地下水条件复杂,对施工和环境有较严重影响时应进行抽水试验,一般基坑工程,当地区有施工和降水经验时,可通过室内渗透试验确定土层的渗透系数,但在需进行降水和截水设计时对主要含水层渗透系数试验的数量应满足统计的要求(不应少于6组)。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500 - 2010-02-25
离线wzy.923

发帖
54
土币
1352
威望
50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51楼 发表于: 2010-02-23
山区建筑地基有哪些特点? ]w9\q*S]  
山区地基属于区域性特殊土地基,山区地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其特点是具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和土洞等。山区建筑地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均匀性,常具有软硬不均和厚度不均的岩土地基。山区地表高差大,平整场地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挖填方, 常会形成半挖半填地基,另一方面如处于岩溶地区,常有大量的石芽林立,溶沟溶槽密布,其间充填着性质和厚度都不相同的土,形成既不稳定也不均匀的岩溶地基。
1条评分
土老帽 土币 +25 - 2010-02-2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https://beian.mps.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2919号 广州半山岩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4274469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