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硐室:遇智利矿难“没问题” ]m4LY.SQ
46XB6z01
矿用救生舱研发人、北科大教授金龙哲称其复杂性堪比飞船,“上天容易入地难” "*7I~.7U(*
4aV3x&6X
中国4月10日完成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验证试验。研发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金龙哲教授昨天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是我国第一代地下避难硐室。他说,该研究在复杂性上,堪比太空飞船和潜艇,“上天容易入地难”。 U">OdoZ,E+
(S2<6Nm8
近百人研发“芒种计划” yLDHJ}R
G x,D'H'
新京报:为什么跟潞安集团合作研究“井下避难设施”?是如何分工的? 50I6:=@\\
3M@>kIT8
金龙哲:我们负责科研,潞安集团提供配套资金,并提供试验场所。我很早就跟潞安集团合作防尘、防火项目,我跟刘总(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合作的喷吹煤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3月,我们聊天时聊到了能不能搞一个井下安全项目。当时提出了一个想法,然后我安排一个学生进行调研,形成了方案。 hA@X;Mh^w
F)gL=6h
那年6月6日,我请刘总来听计划。当时没提救生舱,当天是芒种,就取名“芒种计划”。到潞安集团申请了一笔经费,在北科大建了一个密闭室,开始测定人体的各种参数。国家正式立项前,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次试验。开国家立项论证会上,有专家说不可行,我把参数都亮出来,他们被说动了。 *kKGsy
Fn[~5/
新京报: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个项目? 9&d BL0
4k#B5^iJ
金龙哲:方方面面的人都需要,研发队伍接近一百人。 e<p$Op
=pk'a_P8-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试验的? kkJg/:g
3zl!x
金龙哲:2008年7月。之前在北科大做试验,但密闭性相对差点。后来我们做了采矿业里第一个“关人四天”的试验,四个人在一代舱内呆了96个小时,包括两名救护队员,一名工人,还有一名是我的学生。 wR;l"*j
}K*ri
试验抗爆炸舱炸飞60米 ;JZXSM-3
]$L[3qA.
新京报:这是一个密闭空间,跟太空舱、潜艇比,在设计上有何不同? AGv;8'`
26Yg?:kP
金龙哲:跟潜艇、太空舱一样,得营造出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要让人能生存下来。煤矿一个特点是,发生灾难后,外部空气环境很难控制,可能是火灾,也可能是瓦斯爆炸,也可能是水灾,灾害类型比水下或太空环境复杂得多,而且都是不可知的。 AoR`/tr,
bTiw?i+6Dv
新京报:设计这样一个装置,主要难点在哪? <5X@r#Lz
5=?&q 'i
金龙哲:密闭性是一方面,但对于舱而言,体积容量也是个问题。还要可移动,还要抗爆炸。最大的问题是抗爆炸和隔温。 xS(sR x+A
`3+U6>U [
新京报:这方面是怎么克服的?做了多少次试验? *,Re&N8
sRMzU
金龙哲:抗爆炸试验做得多,放到井下去爆炸。第一次爆炸把固定的舱炸出了60多米远,舱内还放着兔子。隔温试验,没有热源是个难题。温度升不上去,就往里灌热气与水蒸气,当时是按消防要求的隔温,抗260℃的12小时高温。后来发现井下50至60℃就差不多了。 |SxEJ
a 6 ]!4
新京报:硐室跟救生舱有什么不一样? p0tv@8C>
bkM$ Qo
金龙哲:硐室体积大些,相对固定。救生舱小一些,可以移动。有两米厚的墙体,有一个防爆隔离门,也能隔温,还有一个隔离门。密闭门找的就是专门给潜艇供货的厂家生产的,要求相当高。 djSN{>S
Qb|dp~K.M
硐室容纳100人是极限 c3}}cFe
y&CUT:M6
新京报:密闭情况下,通风通气怎么实现? .U1dcL6
gRFC n6Q
金龙哲:有三大类。一个是地面供氧,一个是井下压风供氧。此外,设备自己还携带一套供氧系统。 S:}s |![p
(8*lLZ
新京报:遇故障怎么办? r zvX~B6
>u4e:/5]
金龙哲:我们有三套系统,每套系统都能维持90多个小时。如果单个生存系统失灵,总体系统也应该不成问题,地面压风系统本身还可以供流食,供水,电也可以供,通讯也可以供,风也可以通进去,像智利矿难这样持续几十天,我们也可以做到。比如压风管坏了,井下通风也坏了,自生氧系统也可以提供96小时,实际上可以达到106个小时。 tS9m8(Hr%Q
}+lxja]C
新京报:硐室可容纳80-100人,会不会再扩大? QB.7n&u
t/$xzsoJZr
金龙哲:不允许再扩大了。超过100人,管理是个问题。现在标准也定完了:永久洞室是40-100人,不允许超过100人,临时洞室要求不超过40人。我们根据服务年限来界定永久洞室和临时洞室,5年以内叫临时洞室,永久洞室的服务年限必须超过5年。 <VBw1|)$@
UP`q6]P
新京报:硐室的环境跟地面环境有多大区别? ms{R|vU%b
{jVFlKP>
金龙哲:肯定不一样,温度要求35℃以下,湿度在85%以下。这次做避难硐室是70%多的相对湿度,下面就很难受了,人体内的汗排不出去,感觉就是闷,这是他们感觉最不舒适的问题。不过即便这样,也没有中暑,毕竟这是一个临时救助的地方。 q-RGplx
)s8r(.W
参与试验人员没买保险 PWmz7*/
jG2w(h/"
新京报:参与试验的人员会不会觉得有危险? i f"v4PHq
[x)e6p)
金龙哲:这80人分几拨,有采煤的,救护队的,还有我的学生和医生。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敬佩的。我们反反复复的动员,跟矿里做了很多的安全保障措施,毕竟这是在几百米深的地下避难所。 .( J/*H
a(7ryl~c=
新京报:有没有买保险? Qnw$=L:
|HEw~x<=
金龙哲:这倒没有。算三四个班,算是一定的补偿。这个试验会让他们感觉难受点,但不存在那么大的危险性。 g\l;>
nZT@d;]U9
新京报:对试验人员做了哪些检测?前后数据对比有变化吗? |")x1'M
M'HOw)U
金龙哲:进舱前和出来后都做了系统的医疗常规检测,从血脂、五脏六腑都检测了,还做了透视。下去的工人体重都降了。原来做救生舱试验时关了四天,试验人员一般能降六到八斤。 k|_2aQ02
$"i690
新京报:试验有失败的可能性。做预案了吗? 6a@~;!GlI
(LfVa`<1
金龙哲:预案有,硐室的两个门外都有救护队员,依靠监测的空气变化会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参数发生了变化,就立马升井,避灾路线都确定了,这块问题不大。这个预案主要是怕试验人员撑不下去,不像矿难那么危险。 ,YY#ed&l
xHGoCFB
新京报:在这方面未来还有哪些打算? s/^k;qw
>ob/@
金龙哲:科技部要我再做一个防水型的,现在地下矿井里的透水事故也很多,压力也很大。 zb" hy"h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