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监测目的,是指导施工,预报险情,校核设计理论,积累数据。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施工单位关心的只是是否安全,对于指导施工这一部分存在严重的脱节,可能是操作中麻烦的原因,或许是地下工程的不明确性,大家认为这个理由跟“充分”吧,但是这样岂不是违背了信息化施工的初衷么?
说句实话,在实际操作中,监测根本不受到重视!这是个费时费事却不讨好的事情!
2、数据,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敏感的。我认为变形速率的收敛情况只是一方面,控制基准早就落伍了,比如除北京的其他地区,地表沉降仍为30mm,干施工的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施工方为了避免同业主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必然带来一个做假数据的恶性循环,故数据失去了最基本的原则——准确性。显然监测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我做矿山的沉降监测还是比较求真的,可以说没有造假的情况!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查阅了关于监测的文献,大体上介绍施工的情况,相应的监测理论(前辈总结的),监测数据分析,对施工的指导作用,以及监测理论的印证。思路是好的,但是监测的数据就连外行人都能看出来是编的,没有静下心来分析问题。这让我想起了网上流行的学术造假。或许大家都是迫于压力,浮躁是我们的共同现象。但是这样我们的似乎没有迈出监测前进的脚步。
就像前面所说,监测费时费事,所以有些人就等不及了,其实这是整个社会都在浮躁,不光是搞监测的!!
4、理论完善和方法改进,我们已经有了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做理论指导,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干的是同一个工程,理论还需要我们去完善。同样我们也掌握了监测方法,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方法上也需要与时俱进,来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完善理论是必须的,可是碰到了现在的社会环境,真正能沉下心来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如果你真能坐的住,肯定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