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的主要方法与理论: w(ZZTVW-
|wuTw|
1. 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 RNB&!NC
测定地壳表面点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地壳形变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外部表象, (!{*@?S
大面积形变测量在地震的长、中期预报,跨断层定点和流动测量在中、短期预报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是排除干扰因素(滤波))。 i&6U5Va,G
2. 定点变形测量 TM#L.xPMf
通过建立观测台站,利用倾斜仪、伸缩仪,监测地壳变形(关键是仪器摆放的位置),土法用水盆。 v0)Y, hW
3.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4]V}JQ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探索地震预报受到各国地震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地震地球化学监测台网。 fG>3gS6&
地球化学异常主要用来监测强震或距离较远的中强震。 BE@(| U
主要是地下水中的氦和氡 m"Mj3Z:
氦场随时间的变化是稳定的,只有出现地震时才有明显变化(A.H.叶列曼耶夫 1972) mTX:?>
(1)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 hizM}d-"C
地下水动态预报 水位、水温 8/)\nV$0Y
用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已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国内外应用于地震测报的异常信息主要还是宏观的,微观异常的研究很少。 xgIb6<qwY
(2)地电阻率法 8o|C43Q_
地电阻率法以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地电现象或地球介质电性参数的变化为对象。地电阻率法源于物探电法,但又不同于物探电法。 nD
eVY K
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对5个地区台网内及其周围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分析发现,与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变化有如下特征: jnJ*e-AW
a.强震前震中附近2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变化呈现长达2—3年的趋势性异常。 tb~E.Lm\
b.异常幅度一般为百分之几,,形态以下降为主。 +?"F=.SZ
c.某些强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出阶段性变化。 I[K4/91
d.强震后多数异常台趋势发生转折或持续强震升高,显示出与震前不同的特征。 |A*4Fuc&
e.同一台站不同方向异常幅度不同,显示出各向异性特征。 U'" #jT
(6)地磁短周期变化 5<PNl~0
地震的孕育的过程,也是震源区地下应力缓慢积累过程。按照压磁理论,应力变化将引起地下岩石磁性的变化,从而导致地磁变化异常。因此,地震发生之前地下应力缓慢积累过程可能引起地震孕育区及其附近地下岩石磁性改变,从而出现地磁较长趋势变化中局部的异常前兆现象。 X5.9~
(7)钻孔应力、应变异常 zKJQel5
地震的孕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地壳应力积累过程。通过地应力测量,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报。 t6+W
测量时,将量测段钻孔用封闭器封闭,然后对其施加水压,基于裂隙沿最小压力方向扩展,根据加压时破裂压力、岩石抗拉强度和裂隙扩展方向,即可计算出岩体中的应力值。 ?eX$Wc{
(8)地震综合预报法 }W 5ks-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