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 地基基础 =p\Xy*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内容简介 =2oUZjA
杨鸿贵! 朱武卫 YlUpASW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710082西安) vg5NY =O
摘! 要: 本文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挤密桩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2- 2006的主要内容及修订依据作简 nN ~GP"}
要说明, 以资使用参考。 ?TuI:dC
关键词: 挤密桩法; 挤密标准; 桩距设计; 桩孔填料; 施工工艺; 质量检测 L=7rDW)aa
前言 !z=pP$81
根据陕西省建设厅陕建函[ 2003] 160号文的要 9)yG.9d1
求, 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 &
QY#3yj=
研究院、陕西省机械施工公司等单位组成修订组, 对 M g!ra"
陕西省标准灰土桩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 u;n(+8sz
规程 DB J24 - 2- 85进行全面修订。修订组通过广 Y5jYmP<
泛地调查工程实践经验, 认真分析汇总各地的试验研 1| xN%27>
究资料、反复征求各单位意见、修订和完善后, 提出 .u< U:*
规程 送审稿。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以林在贯勘察大 =&0U`P$`
师任组长的专家审查组审定。与会专家的审查意见 K~>jApZ%
∀ 一致认为: 修订后的规程 条文清晰, 内容完整, 突 U4wpjHg
出重点, 定性定量恰当, # #有多处有依据的突破和 ~5t?C<wo
进步, 并认为∀本规程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i;lE5
2006年3月27日由陕西省建设厅和陕西省质量 9!t4>
技术监督局共同发布, 批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 J`Oy.Qu)
规程 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编号为DBJ61- 2 !O\X+#j
- 2006, 自2006年5 月1日起实施。本规程 已经 cztS]dcf>~
建设部备案, 备案编号为: J10788- 2006。原灰土桩 $au2%NL
和土桩挤密地基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DBJ4- 2- 85 w6EI{
同时废止。 s[-]cHQ
1! 关于规程 名称与适用性 \X@IkL$r
修订后规程定名为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 ]A!.9Ko}u
程 针对欠压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突出其挤密特点, 56s*A*z$
;
处理的基本要求即是增大桩间土的干密度, 消除其湿 hmGdjw t$
陷性; 同时桩体材料不只限于素土和灰土, 也可采用 -fux2?8M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石灰土或水泥土等类材料。 y-cw~kNPP3
规程 名称既能反映挤密桩法的特点, 又可拓宽挤密 dokuyiN\
桩法的范畴和技术经济效益。 /{G/|a
作为地方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湿陷性黄 Uh+jt,RB`
土、杂填土和素填土场地上建筑物(包括构筑物)挤密 YhgUCF#
桩法处理地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 H%Y%fQ~^
关于本规程与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关系, 规程 1. d1NE%hg3
0. 3条明确规定: ∀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除应执行 dB`b9)Tk0z
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与行业标准中强制 PqhlXqX9
性条文的规定∃。显然, 结合地区特点和经验, , 除相 9oq)X[
关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外, 均应按本规程执行。 !s-/0ugZ
1. 0. 3条规定的原则与现行GB50025- 2004及JG J79 5V|tXsy:
- 2002规范是一致的。 w<d*#$[,*
2! 规程 修订的主要内容 [$2qna2VP
修订后的规程 分为: 总则, 术语和符号、设计、 *:QXz<_x+
施工与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等五部分, 以及5 个附 _
+KmNfR
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piu0^vEEH
28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glor+
2. 1! 术语和符号: 尽可能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中 `$9L^Yg,4
的术语、符号相一致, 同时根据挤密桩法的特点, 列出 >RR<eYu7m
一些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如挤密系数c, 桩距系数 31 ]7z
排距系数n和扩径系数k等。 q$^<zY
2. 2! 设计: ( 1)桩距设计, 桩距的大小决定着桩间土 [~?M/QI9
的挤密效果, 桩距设计与施工工艺和土的干密度有 #K`B<2+T
关, 规程 分别列出了直接挤密成孔及予钻孔夯扩挤 ?0npEz|
密成桩两类桩距计算公式。对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 Bz]J=g7
的要求, 不仅按建筑类别区分, 还对素土桩与灰土等 Jn,w)Els
桩采取不同的要求, 并明确了处理前地基土平均干密 Gj`f--2GE
度的计算原则。( 2)关于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范围, xzK>Xi?
除明确按现行湿阳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中的规定 Ve14rn
执行外, 同时也考虑挤密桩法无需开挖、深层加密及 om7`w
]
桩体置换面积小的特点, 增大处理深度可获得更好的 %vc'{`P
技术经济效益。 D9ywg/Q91
2. 3! 施工: ( 1)土中成孔、除沉管法处, 增加了冲击法 h[l{ 5Z*
和钻孔法, 同时强调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用这些方 bhKV +oN
法时, 必须保证成桩的直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 2) U,3d) ]Zy&
桩孔夯填, 对沉管法提出锤重不宜小于0. 2 ,t 逐步淘 slSR=XOG
汰锤重偏小的夹杆式夯实机; 对冲击法和钻孔法成 .S|-4}G(6
孔, 应采用1. 0 t以上的重锤夯填, 其中钻孔法还须保 Cj$H[K}>
证夯扩后的桩径不低于设计要求。 3LrsWAz'
2. 4! 质量检验: ( 1)明确规定, 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 d[U1.SNL
系数是否达到规程 要求, 作为判定处理地层湿陷性 p}8ratmN
是否消除的标准, 而不采用最小挤密系数或三桩中心 5<r)+?!n
点部分土样是否具湿陷性为附加标准。( 2)根据桩间 WTu{,Q
土挤密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检验分层桩间土挤密系数 apaIJ+^[
平均值的取样部位及全处理深度平均挤密系数的计 v>^jy8$
算公式, 使检验方法结果较为合理可行。 WOH9%xv
3! 设计计算 |+/$ g.
3. 1! 桩距设计 {U
P_i2`.
桩径d确定后,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决定于桩距S |!5@xs*T
的设计, 桩距系数= s/d与桩的面积置换率m = 0. H^v{Vo
785 /n2 密切相关( n 为排距系数, n = h / s; h为桩的 B&nw#saz.
排距) , 置换率m 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桩间土挤密后的 /'Bdq?!B&
平均干密度 d c 及挤密系数c。 @}G|R\2P
规程 3. 2. 1条分别列出挤密成孔和预钻孔重 /\~W$.c
锤夯扩挤密成桩两种桩距S的计算式( 3. 2. 1 - 1)和 6 ">oo-
( 3. 2. 1- 2) : M,L@k
当直接挤土成孔时: fMB4xbpD
S = ! 3*\8p6G
- 6bJ"$o
d c Q2$/e+
- 8DT@h8tA
d c - <NL+9lR
-
?zE<
d *eoq=,O
! d ( 3. 2. 1 - 1) 4[H,3}p9H
当预钻孔夯扩成桩时: 2B'^`>+8S
S = ! -wIM0YJ
- *dVD
d c - R`7n^,
- F`D9Zfd
d /k 2;R/.xI6v
2 Nz @8
- W^ClHQ"Iy
d c - !pS~'E&q
- `1_FQnm)
d x9\J1\
! d ( 3. 2. 1 - 2) *(VbPp_H_
式中: !% % % 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 0. 952; 其它方式 J=L`]XE
布桩时, != 0. 886 / n; 其余符号的涵意 ={xqNRVd
及其数值确定分叙如下: GG>Y/;^
( 1) d 为处理前地基土的平均干密度( g /cm3 ), '5cZzC
2
宜取基础下主要受力层(处理层)范围内, 按各处理土 n +dJc
层厚度加权计算的干密度平均值, 不宜简单按算术平 feg`(R2
均值计算 d, 以保证主要处理土层挤密的效果。 z9fNk%
( 2) dc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g /cm dp< auA
3 n8?KSQy$
), `7>K1slQ}S
dc = c dmax。 dmax 为桩间土挤密后的平均干密度( g / 165WO}(;/
cm3 ); c 为桩间土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平均挤密系数; ws().IZ
对土桩挤密地基及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水泥土桩 2HVCXegq
及二灰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3, 对丙类建筑的灰 eU"mG3__
土桩等挤密地基不宜小于0. 90。以上规定是根据陕、 |lHFo{8"
晋、甘等地多处现场浸水载荷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后确 G,/Gq+WX
定的, 所有试验均以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以及 KF4see;;
相对湿陷量Sw /d& 0. 015为判定标准, 而不涉及三桩 eu=|t&FKk
中心点土样的最小挤密系数cm in 或三桩中心点部分 Ei|0L$NCg
土样是否存在湿陷性。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灰土等 <
[w++F~
类挤密桩, 不仅桩体强度较高、水稳定好, 同时具有较 Zr R+QV
大的变形模量, 在复合地基承重荷载压力时, 桩土应 `^f}$R|
力比∀p /∀s = 8. 6~ 10. 7, 且浸水前后变化不大; 面积 k7b(QADqUU
置换率仅为10% ~ 15% 的灰土桩承担了近50~ 60% K*[0dza$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29 7CYH'DL
的荷载, 对桩间土具有明显的卸减压作用, 而土桩挤 >";%2u1
密地基类似于大厚度的土垫层, 因此对土桩挤密地基 RhyegD
及基底压力较高的甲、乙类建筑的灰土桩挤密地基桩 "DzGBu\
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c 应有较高要求, 这些均已为 sx90lsu
现场浸水载荷结果所证实。 &}|0CR.(
( 3) k为扩径系数, 即夯扩后的成桩直径d与预 _"v~"k 90^
钻孔直径d0 之比, k= d /d0。在( 3. 2. 1- 2)式中, d= \y,;Cfl<
kd0, 代入原式后, 式中根号中的分子变为k dc - d, 根 :28@J?jjO
号后则变为d0, 当令k intvlki]be
2 d c - d = d c 时, 得k = S
`wE$so>
1 + |N6mTB2
- mN7&%Z
d / Qq>ElQ@
- >2t
cEz%
dc , 如设想钻孔直径d0 夯扩成桩与挤密桩 aKD;1|)
孔直径为d的挤密效果相等而桩距S不变时, 则扩径 DlS&qFs
系数必须达到k 1 + iGyVG41U
- Xi*SDy
d / 4Q/r[x/&C
- &{hc
d c。陕西关中地区一般 A<;0L . J
d / d c = 0. 75~ 0. 88, 则最小的扩径系数km in = 1. 32~ :3 PGf
1. 37, 常用d0 = 0. 40m, 故夯扩后的桩径应不小于0. I &cX8Tw
53m ~ 0. 55m。若夯扩后桩径过小, 则桩间土挤密效 7ozYq_ $
果差; 若夯扩桩径较大, 桩距有可能稍许增大, 但现场 V!}L<cN
施工往往又难以完全达到, 特别对含水量偏小的黄土 TwwIt5_fN
地基。 yx 7loy$[
鉴于钻孔夯扩挤密法的桩距S 与挤密成孔法基 1+FYjh!2t
本相当, 而置换率增大约80% , 势必增加了地基处理 ;HT0w_,
的费用, 同时桩径及桩间土挤密的效果, 设计及施工 Q+/R
JM?3@
人员均不易操控; 但从另一方面看, 该工法具有振动 F94V5_[
及噪音较低, 在含水量较高的场地便于成孔等优点, =G[H,;W
故规程 3. 2. 2条, 对钻孔夯扩径挤密法的适用范围 L<"k7)k
作出了必要的规定。 [5-!d!a|st
3. 2! 处理范围 M;> ha,x
( 1)处理宽度, 挤密桩地基平面处理范围, 对每边 x:vrK#8D>
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bs作出规定。其规定的原 Q{`@
G"'
则与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基本 *\C}Ok=
一致, 但对I、J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建筑, 该 ]uJM6QuQ
规范并未明确要求整片处理, 而实践中常为便于施工 }RH lYN
或考虑处理地基的整体均匀性而采用了整片处理, 故 4Z],+?.[
规程 对这种情况厂的丙类建筑, 且采用条基或独立 <f[9ju
基础时, 可仍按局部处理确定其外放宽度bs。 H7J`]nr6
( 2)处理厚度(含桩顶垫层及桩长)应不少于黄 +%x^RV}
土规范 规定的最小处理厚度, 但需考虑挤密桩法具 $TFTIk*uU
有原位处理、不需开挖和横向挤压、深层加密的特点, ZG!x$yi$
其桩体面积置换率仅为10% ~ 23% , 合理增大处理厚 lWIv(%/@
度或深度, 不仅可基本或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量, 免 R$v i!0
除长期防水等后顾之忧, 若为厚2m ~ 3m 的换土垫层 _i.({s&_9
法比较, 处理费用相当或略有增大, 但又可免除基坑 _=)!xnYf
深开挖与支护的困难, 技术经济效益会更好。 tc5M$b3^2
3. 3! 地基承载力 ;,FT&|3o
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 AtuZF
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对少量确无条件试验的 F1/6&u9I
工程项目, 可按当地工程经验确定, 也可按经验公式 wbl${@4
3. 4. 2进行估算。对未经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 4g S[D
规程 作出偏于安全与合理的限定, 但这种限定值不 frk7^5
宜理解为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上限。 7!mJhgGc
灰土挤密桩法已成功应用于近20层的多幢高层 8QPT\~
建筑地基处理, 其基底压力约为400kPao 大量载荷试 9c:5t'Qt5.
验结果也证明, 灰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 在 U=M#41J
地基土自然含水量状态下, 一般可达到250~ 350kPa, I S.F
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值可达到400kPa以上; 水泥 2kC^7ZAwu
土桩挤密地基的fspk可达到500~ 600kPa, 已成功用于 cyDiA(ot&
西郑高速客运专线建设中。 [gTQ-
4! 施工工艺 ~S!L!qY
4. 1! 土中成孔 }3Df]
本次规程 列出了沉管法、冲击法和钻孔法三种 -aA<.+
土中成孔方法, 前两种在成孔过程中直接挤土, 而钻 ^]KIgGv\
孔法为取土成孔, 成孔时无挤土作用, 只好依靠重锤 my=*zziN
夯扩桩径成桩时, 才能使桩间土挤密。 V_{vZ/0e
沉管法是挤密桩的传统施工方法, 已有70 多年 ?!_u,sT
的历史, 由于其成孔质量稳定, 挤密效果可靠, 工效较 0U9+
高而施工机械和装备容易获得和操作, 现仍是挤密桩 JPHUmv6
最普遍应用的成孔方法。冲击法成孔是采用直径0. s%FP6u7[i
3m~ 0. 4m, 锤重0. 6t~ 3. 7t的专用冲击锤头, 在土中 a{5H33JA
30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E]1\iV
冲击挤土成孔, 由于其冲孔深度不受机架高度的限 kzW\z4f
制, 孔深可达20m, 振动和噪音较小, 国外从1963年 MyK^i2eD
即开始应用, 并已成为俄罗斯和东欧诸国挤密桩施工 \8
g.
重要的成孔方法之一。据资料介绍, 如合理设计冲锤 -Zttj/K
的外型, 如抛物线旋转体型, 冲孔效率可明显提高, 对 [6oq##
处理深度超过12m 的挤密桩施工, 冲击法不失为一种 G|<]Ma9x
有效可行的挤密成孔方法。钻孔法适用于土的含水 IBzHR[#,^
量偏大, 或环境对噪音和振动有限制的场地, 不宜盲 _J+]SNk
目普遍采用。 O5c_\yv=
4. 2! 桩孔夯填 il=?of\,i
( 1)桩孔填料除已广泛采用的素土、灰土外, 还可 ?i/73H+;D3
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和经验, 以及部分工程的需要, ,7QBJ_-;QJ
在1: 9或2: 8 灰土中掺入2% 一5%的水泥, 或采用 uFMs^^#
二灰(石灰、粉煤灰)、水泥土(体积比1: 9~ 2: 8)等胶 3s#|Y,{?6R
凝性材料。这类填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变形模 a =9vS{
量, 同时可提高桩体的水稳定性, 使桩体与挤密桩复 !Q[;5Lqt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显著增大。二灰桩及水泥土桩 T27:"LVw
等仍属于柔性桩范畴, 一般不具刚性桩的特性。 W&WB@)ie
( 2)桩孔夯填机具已往常用夹杆式夯实机, 对解 K@y-)I2]
决当时桩孔夯填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其夯锤重量 KPD@b=F
仅为0. 1t左右, 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分次填料量, 否 J,MT^B
则夯填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工地普遍采用民工分包 jw%fN!?
计件的方式进行夯填施工, 用轻锤夯实, 质量更难保 gjO
*h3`
证。故规程提出: 对沉管法成孔, 宜采用锤重0. 2t以 5ZZd.9ZgM
上的夯实机夯填桩孔; 冲击法成孔; 宜采用原冲孔锤 wYC9~ms-
头夯填桩孔; 而钻孔法成孔, 应用采锤重1. 0t以上的 l85O-g}M
夯实机夯填并扩孔, 达到设计的成桩直径。提出以上 WvIK=fdZ$
要求期望逐步淘汰现有的夹杆式夯实机, 广泛采用重 mMn2(
锤夯实桩孔, 确保桩孔夯填质量。 x0y%\
5! 质量检验 bbM4A! N
5. 1! 检验的项目与内容 cvn-*Sj
( 1)成孔质量检测。包括孔径、孔深、垂直度、桩 32TP Mk
位以及桩孔内有无缩径、回淤、坍土和积水等, 以施工 =H
L9Z
自检为主。 zkuv\kY/Z
( 2)夯填质量检测。包括填料的质量与配合比、 Cb+P7[X-
夯实质量等,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并认真自检, BW+qp3k\
质检单位抽检验证。 `6dy
U_f
( 3)综合质量检验。应由法定质检单位进行, 内 p.qrf7N$
容包括通过载荷试验检测处理地基的承载力, 必要时 #!(Zn:[
尚需进行浸水载荷试验, 检测挤密桩复合地基消除湿 9 J$Y,Z
陷性的实际效果。同时对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及桩体 A!n~8zcmp}
的压实系数按规定数量抽检并作出评价。对钻孔夯 &f$a1#O}dx
扩挤密桩的成桩直径亦应进行检测。 X9p+a,
在上述挤密桩质量检验各项目中, 桩间土挤密系 6R0D3kW
数的检验无疑是一项主要内容, 而如何能合理简便的 LqMe'z
取样与检测, 正确评价桩间土的挤密质量尤为重要。 }3bQ>whF
下面重点说明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中有关问题。 7 _X&5ni
5. 2! 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K
lPm=
( 1)桩间土挤密的一般规律。在挤土成孔时, 桩 ;|2Uf
孔内的土被强制横向挤入桩周土体中, 在一定范围内 [B.W1 GL!
土体产生塑性变形, 土的干密度在桩孔边处最大c YmdsI+DbIu
= 1. 0, 向外逐渐减少, 直至干密度接近其原始值。干 Y=PzN3
密度 dc或挤密系数c 与距桩心距离的变化近似于 2K5}3<KD/
双曲线型。塑性区即挤密影响区的半径与桩孔半径 oM/B.U2a
成正比, 同时与土的剪切模量G = m>g}IX&K'
E ~:R4))qpg
2( 1+ #) (*LTqC
及强度指 mxtlr)
标c、∃ 等有关。根据理论分析与现场挤密试验结果 oBhL}r
表明, 挤密影响区的半径平均约为1. 90d。从工程需 hQ\#Fhu7
要出发, 通常以c = 0. 90界定桩周土的有效挤密区, e-&L\M
其半径为1. OOd~ 1. 50d, 据此也确定了挤密桩的合 -Mit$mFn
理桩间距一般为2. 00d~ 3. 00d, 或桩距系数= 2. 0 JkRGtYq
~ 3. 0。从挤密试验曲线看, 在有效挤密区内即从桩 i.B$?cr~
边到两桩中点桩间土挤密系数的变化近似于直线型。 9)8*FahW
某些用有限元法分析的结果也是如此。 :zRB)hd
( 2)桩间土挤密的主要特点。一, 当桩径与桩距 R:SIs\%o
确定后, 在每一挤密单元内强制挤入定量土体; 二, 桩 c-?
Ygr
周土挤密后, 其挤密系数c 或干密度pd c随距桩边的 [^cs~
n4
距离而递减, 靠近桩边处最大c ∋ 1. 0, 两桩中点处 1x^W'n,HtK
c ∋ 0. 9; 三, 在挤密单元内, 某一点土的挤密系数不 ")fOup@ ^a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 ! ! ! ! ! ! ! ! ! ! 陕西建筑31 7
3H@kf
仅与该点距桩边的距离有关, 同时与该点土的天然强 ?+5"
%4o
度指标、干密度和含水量有关。由此可见, 桩间土挤 rGQ86L<
密效果的不均匀与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与竖向分层 V6A5(-%`y
压(夯)实土相比较, 其不均匀性更为突出。充分了解 3 (Gygq#
上述特点, 对如何检测和评价桩间土的挤密效果是必 4;B=Qoxe
要的。另一方面, 若施工的桩径与桩距均未超过允许 `[w}hFl~q
偏差, 则桩间土的挤密质量主要决定于桩距的设计, /5Gnb.zN)
设计人员在设计桩距时, 不仅要认真通过计算确定, ?*B;514
必要时还应提出事前进行现场挤密试验, 及时修正设 k9.u[y.
计的桩距。故规程 对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 按工前 tsCz+MP
试验与工后检测两种情况分别作出了相关规定。 6nM
rO$i0k
( 3)桩间土挤密质量检验的取样点。根据上述桩
J(H??9(s
间土挤密的规律和特点, 规程 对检测时的取样部 *g}vT8w'}
位, 提出了两种较合理的取样方式。如仍采用现行行 {mKpD
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 J79 - 2002提出 lr)G:I#|
的方法取样时, 桩孔边的取样点宜位于距桩边0. 1倍 Ubn
的两桩间净距处( b 点)另一点仍为两桩间中点( e $IZ*|>(
点)处, 试验后计算其干密度及挤密系数平均值。硬 @G^j8Nl+J}
性规定在桩边lOcm处取样并不合理。 (or =f`
在三桩中心点取样, 检测所谓∀最小挤密系数∃或 I^6c0`
试验该点土是否存在湿陷性, 并将其作为判定挤密地 qpH j4
基是否存在湿陷的一个标准, 既未充分考虑桩间土挤 L5hQdT/b$
密的规律和特点, 也没有从整体考虑挤密桩复合地基 WBIQ%XB'
工作的机理。多处浸水载荷试验结果表明, 只要桩间 W66}\&5
土的平均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湿陷 (, ;MC/l
性即可消除, 故规程 明确规定, 只要桩间土的平均 9aW8wYL~b
挤密系数达到要求, 同时桩体质量合格, 挤密桩复合 ][s*~VK;
地基的湿陷性即可消除。当存在疑问时, 判定处理地 R4hav
基是否湿陷, 只能通过现场浸水载荷试验才能正确作 >b[4
出判定。故本规程 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FMuWHY
JGJ79均不提∀最小挤密系数∃检测项目。 !pE>O-| K
6! 结语 ,C5@P+A
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和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提 (gs`=H*d;
高, 采用挤密桩法处理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项 eh8<?(eK
目亦将更为广泛。挤密桩法的技术和工艺仍在不断 \JF57t}Zk
发展, 某些原先主要用于非湿陷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 s|Imz<IE
法如夯实水泥土桩法和孔内夯扩法等, 也可引进应 i4 y(H
用, 并使其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需要, 达到挤 F(0pru4u
密桩间土和消除湿陷性的基本目的。 Lh8#I&x
本文介绍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a,en8+r]
- 2- 2006的主要内容和修订依据, 可供使用该规 THegPD67J
程 时参考, 以加深了解规程 条文的内函和背景。 #c8"
文中不妥之处, 还望指正。这本规程 已经出版, 需 UMnR=~.
用者可向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购买。 NZC<m$')
(上接第34页) D3,t6\m
成桩所取土样所有湿陷系数%S < 0. 015。 ]9!Gg
分析试验结果明显可以得出重锤夯实成桩的复 Pl`Bd0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夹板锤夯实成桩的复合地基 ua6*zop
承载力特征值得到大幅提高, 且总沉降量也小的多, W$x K^}
桩体密实度得到改善, 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得到提高, PW(_yB;
三桩中心土的湿陷性也均以消除, 其主要原因是夹板 WV9[DFU
锤的夯实质量难以保证, 桩体压实系数偏低, 成桩直 pO-)x:Wg
径不能改变; 而重锤夯实成桩由于锤比较重, 因此在 t!+%g) @
夯实过程中对桩周土进行二次挤密, 这样不但提高桩 gDUoc*+h
体本身的密实度, 而且也提高了桩间土的挤密效果。 7$E2/@f
6! 小结 s (l+{b &
本文通过各项数据试验分析, 明显可以得出重锤 BV_a-\Sa=
夯实成桩比夹板锤夯实成桩在各项指标都得到了大 ]~4}(\u
幅提高和改善, 从而论证了最新修订的挤密桩法处 ;jpw"-J`
理地基技术规程 ( DB J61- 2- 2006) 中提出须将沉 6%Cna0x:&
管法成孔时夯实机的锤重从原来的120kg 提高到 b}"vIRz
200kg以上的必要性, 同时也期望尽量采用重型夯锤 LIm$Wl1U
施工, 确保夯填质量。 6
d{D3e[p^
依据标准: S^_JC
[ 1] ! 地方标准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 DB J61 ?STI8AdO
- 2- 2006. (7
]\p
32 陕西建筑! ! ! ! ! ! ! ! ! ! ! 2007年11月总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