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面 波 法
6.2.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形状规则、测试面较大的混凝土内部的深层裂缝。
6.2.2 主要检测仪器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第5.2.2条、第5.2.3条规定。
6.2.3 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避开混凝土表面蜂窝、结构缝位置。
2 测线宜与裂缝走向正交。
6.2.4 裂缝深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点表面应平整,传感器应垂直于检测表面。
应采用“一发双收”测试方式。接收点应跨缝等距离布置,冲击点与一接收点应置于裂缝同侧。各点应处在同一测线上。
3冲击点与接收点间距、接收点与裂缝间距应大于激发的面波波长,可取1~2倍,λ值可按(6.2.4-1)式估算:
(6.2.4-1)
式中 tc——冲击持续时间,s;
CR——混凝土面波波速,m/s,估算时可取2000m/s;
4冲击产生的面波传递至裂缝另一侧传感器的振幅比应按式(6.2.4-2)计算:
(6.2.4-2)
式中 x——振幅比;
A1——传感器1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A2——传感器2测试得到的面波最大振幅;
d0——冲击点与传感器1距离,m;
d——传感器1和2与裂缝距离,m。
5当裂缝面穿过钢筋时,振幅比可按式(6.2.4-3)修正:
(6.2.4-3)
式中 ——修正后振幅比;
n——钢筋率。
6裂缝深度应按式(6.2.4-4)计算:
(6.2.4-4)
式中 h——裂缝深度,m。
——常数,宜通过标定得出。
6.2.5 检测结果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校核:
1 裂缝深度检测结果h不应大于1.3倍面波波长λ,否则应更换击振钢球的大小重复测试;
2 当h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6.2.6条对面波波长λ进行复核,并按式(6.2.4-4)进行修正。
6.2.6 面波波长λ复核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选取与裂缝测线相近的、完整的混凝土结构。
2 按照与裂缝深度测试相同的布点方式选取同样的冲击器。
3 冲击产生的面波波速CR应按式(6.2.6-1)进行计算:
(6.2.6-1)
式中 t1——面波到达传感器1的时间;
t2——面波到达传感器2的时间;
4 面波的波长应按式(6.2.6-2)计算:
(6.2.6-2)
式中 f1——在裂缝测试时传感器1测试面波的卓越频率,可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