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移沉降的作业指导书
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之处
目 录
1 适用范围 3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3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
3.1适用范围 3
3.2仪器设备 3
3.3建(构)筑物沉降 4
3.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6
3.5报告内容 6
4 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6
4.1适用范围 7
4.2仪器设备 7
4.3检测准备 7
4.4现场检测 7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8
4.6报告内容 8
1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及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测试。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1) 《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检测任务单要求。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
3.2.1仪器为苏州光学仪器厂的DSZ2型水准仪、日产TOPCON AT—G2型水准仪。可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装置平板测微器后可作二等水准测量)。
3.2.2仪器操作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旋转水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丝在厘米间隔内对应的毫米值。
5)精密测量(与平板测微器配套使用):将平板测微器套入水准仪中锁紧后即可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旋转测微手轮,使分划板楔形丝与因瓦标尺上最近的厘米格值重合,厘米值直接从标尺上读取,毫米值从测微器的测微尺上读取,两者相加即得观测值。
3.2.3仪器的保养
1)清洁:将漆面擦试干净,吹去镜片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净的脱脂棉小心擦净镜片,必要时,可蘸少许纯酒精,切勿用如油、汽油或水等液体,不可用手触摸镜片!擦试湿的仪器要使其充分干透,切勿将湿仪器存放在包装箱内!保持包装箱内外清洁,要经常清扫并保持干燥。
2)贮存:长期存放时,将仪器从包装箱内取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镜头生霉。贮存必须防尘,空气流通,低湿度。
3)运输:长途运输应将仪器装入有泡沫塑料垫的运输包装箱内。
4)检验:要经常检验仪器,必要时按使用说明书所述调校。
3.3建(构)筑物沉降
3.3.1检测准备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部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沉降观测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3.2现场检测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 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3.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 沉降观测成果表;
2)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 (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 (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5) 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不提交);
6)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3.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3.4.1检测准备
场地沉降可采用浅埋标志或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沉降板尺寸采用500×500×10mm。按设计要求埋设位置放样定位,挖一与沉降板尺寸相宜的坑,垫适量沙子,用圆水准气泡找平以保持沉降杆竖直,回填原土至原地坪。
3.4.2现场检测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对于基础施工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中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可参考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确定。
3.4.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 (距离、沉降)曲线图;
4) 沉降-时间过程线;
5) 相邻两次测试期间的沉降速率。
6) 必要时根据实测沉降资料推算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度。
3.5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
4 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4.1适用范围
特殊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水平位移观测以及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表层向位移的观测等。
4.2仪器设备
4.2.1仪器为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的J2-2经纬仪。
4.2.2仪器操作步骤:详见J2-2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2.3仪器的保养:详见J2-2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3检测准备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窨井式标志。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要求设计确定。
观测点的位置,对建筑物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地下管线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的中间部位;护坡工程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4.4现场检测
4.4.1测量方法
1) 选用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牌法)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
2) 测量观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导线测量法或近景摄影测量等方向。
3) 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地区的测区,宜采用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4.4.2观测周期
对于不良地基土地区的观测,可与一并进行的沉降观测协调考虑确定;对于受基础施工影响的有关观测,应按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观测一次,直至施工结束。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 水平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2) 观测成果表;
3) 水平位移曲线图;
4) 当基础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同时观测时,可选择典型剖面,绘制两者的关系曲线;
5) 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4.6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检测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