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人可能都觉得,一篇好文章需要一个好的研究项目或者投很多钱做大型试验做依托。这个固然重要,事实上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没有项目依托情况下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我的论文一般不写纯正试验方面的,觉得这样的文章意义固然有一些,毕竟上不了档次。
写之前,脑子里先不确定写那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多读、多看,找到真正有实用意义,并且给自己留下创新空间的切入点。有一个好点子,甚至是和别人喝咖啡时产生的,就是一个朋友经常谈到的狭窄基坑的空间效应问题。觉得是个好的切入点,每天都在围着这个冥思苦想,最后有了成果。岩土是个空白点比较多的学科,给我们留下创新的空间还是比较多的,不要总想着抄袭(前几天就发现有人抄我的论文,想想反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算了,低调处理吧)。
有了好的切入点后,就进入了最痛苦的创造期。这个需要最多的是打破固定思维的条条框框,不要把别人甚至名人的成果当成金科玉律,要对既有成果充满怀疑,这个就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想打破创造期这个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好底子,数学和力学基础一定要好。平时不管什么数学和力学多学一些总不是坏事,这些可以扩展思维的空间。不要忘了,没有黎曼几何,是产生不了广义相对论的。我们论文的本质就是,从试验和现场中提炼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再用这个理论解决现场问题。空洞的研究是不会长久的,更不会永恒。
经过创造期后,计算也能够解释手上的数据了,成果已经成了。但还不够,最终要写成一篇好的文章,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写文章象炒菜,一样的材料,烂的厨师只能炒出烂菜,白白糟蹋了好材料。
我一般写时,先找好一个好的模板,根据先把大小标题写好。然后一段段的填进去。先写主干,前言什么先别急,主干完了,这些都是小意思。不要小看成文这个阶段。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完全是理论构建,没有数据验证。先是寄到《土木工程学报》,专家有正面评价,但下面意见好象没太看懂。我换成《岩土工程学报》,意见依然类似。这个非常明显了,就是我们写的东西由于文章写法问题被审稿专家误解了。我按专家意思,整个来了个修改,再寄,又被另一个学报退了。这次我没改,不气馁。再寄到《土木工程学报》最终被录用了。
投稿时被退也是正常的,想想相对论被承认要多少年,当然我们可不敢和爱因斯坦相比。不过,过程类似,关键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论有信心吗?这个自己最清楚。
完稿之后最好多检查几遍,错别字太多,语句不通顺也容易被退稿。至于文章格式在选择好要投的杂志后最好还是用他们要求的格式。当然我一直使用一个期刊的模板就是《土木工程学报》的,毕竟录用了还是要修改的。
最后还是要看你研究的方向选择期刊。如果是理论和试验方面的,投《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方面的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数值分析方面的,投《岩土力学》;如果你侧重于应用,又比较综合,文章篇幅比较长,投《土木工程学报》,我曾经发表过九个版面的文章。各个学报审稿周期不同,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和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见到被录用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剩下的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晓得。
[ 此帖被tjwhx在2010-07-15 18: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