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点基坑支护规程应用手册,说不上指教,就我的理解,和你探讨下。我们平时对简支梁和连续梁也好进行的内力计算是简化情况,都没有考虑荷载作用体本身对位移的约束,也就是梁发生了多少挠度,荷载跟随,且荷载大小不随结构变形变化。但在土中的支护结构,随着位移的变化,是受到土体的反约束的,所谓计算出来的主、被动土压力值其实是极限值,真实值是随位移变化的。
你想用的方法,应该是静力平衡法,这时候完全不考虑土体对支护的约束,仅把固定的主、被动土压力施加其上求内力,当然主被动土压力要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你所说的规范方法是等值梁法,在弯矩零点处和支点(锚杆或支撑)等同于受到一个绞约束,这样就简化成了简支梁,和你的算法模型就不同,当然成果不同。等值梁法规范是没有讲原理的,其实还经过了一点变换,可以去看下书。单支点结构为什么要用等值梁法,因为嵌固在土体部分一般比悬臂的位移小,当然如果悬臂结构入土深度很大,坑底土好,也是变形很小的,相当于嵌固部分被土紧紧压住不能转动。你所计算的土压力是个定值,但实际上此时嵌固端已经不能动了,再用静力平衡法和实际偏差更远,所以这时候等值梁法比静力平衡法更好些。
比等值梁法更贴合实际的就是弹性支点法,此法把土等效为一个个弹簧,考虑了支护变形时土对支护的约束,但是计算很繁琐,所以规范规定了多支点支护结构宜用弹性支点法而悬臂和单支点结构可用静力平衡法和等值梁法。
更加适合实际情况的是增量型的弹性支点法,据说是同济启明星程序已经能够实现的,就是说不仅考虑了土体的约束作用,且土压力也随着支护变形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