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原先造了个“黏”(读nian,阳平)字,又造了个“粘”(亦读nian,阳平)(见《四角号码新词典》1950年出版;《康熙字典》1958年出版),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黏”作为“粘”的异体字淘汰了,废除了“黏”字,于是见诸报端和学术刊物(包括《力学名词》第1版)的“黏”均被“粘”字取而代之了(见《中华词典》1990年版)。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制定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黏”为规范字。“粘”字成了多音字,一读nian,阳平;一读zhan,阴平。为此二者的意思可以基本有个分工,“黏”(nian,阳平)指胶水之类物质所具有的黏糊的性质;“粘”(zhan,阴平)是指使一物体附着(贴)在另一物体上。因此在力学学科中常见的诸如“黏性”、“黏弹性”、“黏稠度”、“黏性流”、“黏弹性材料”等等,均应用“黏”,而在实验中如“粘贴应变片”、复合材料中的层片“粘接”,则应用“粘”。(转自:金和,《力学与实践》,200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