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博 $wl_
关于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威胁及隐患的看法 wz Y{ii
xlc2,L;i
范晓说“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象水电建设这样集中 vSCJ xSt#e
于高山峡谷中的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可避免地会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这种灾 Dh<}j3]
害事件在西部的大坝建设与运行中可谓层出不穷。” QQ %W3D@
Yq{R*HO
的确,由水电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确实不少,施工中的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 #TB
3|=
水电施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出现了意外,确实会在施工中 7b8y
引发地质灾害。但是,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客观地说很多地质条件很差的地区, B& 5Md.h
正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施工需要,对原来自然的边坡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反倒防止 bH%d*
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现实当中后一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而前一种情况仅仅是 CWb*bw0
特殊的意外。 wb39s^n
zkd^5A; `
不知道范晓先生是否知道,在没有水电施工的广大西南地区,每天都可能有 5d-rF:#
更多、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而且也可以说,在那些发生地质灾害的施工地区, $Xs`'>,"
即使不进行施工,也完全可能会自然地发生地质灾害。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水 D&DbxTi
电施工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很多原来自然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地质灾害,反而 Sj viH
被化解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例如:范晓先生在本文中挖空心思,总结 sdN1BV2
出来这些年来云南澜沧江漫湾、四川岷江紫坪铺、云南澜沧江小湾和雅砻江锦屏 o76{;Bl\O
一级电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中引发的地质灾害,似乎是灾害已经很多,后果也 m<J:6^H@
很可怕。可是你没想一想,在还没有进行水电开发的怒江,去年一年就有上百起 RQ 8;_)%
的地质灾害发生,如果怒江也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正常合理的工程措施防 LYyud
止了其中的99起地质灾害,你范晓还是可以拿剩下来的那起地质灾害,来污蔑怒 <2N=cH'
江的水电开发,造成了地质灾害。如果我们全面地比较水电开发与不开发情况下, 0="wxB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比例,到底是水电施工导致了灾害还是减少了灾害,难 BP1<:T'.q`
道结论还不明显吗? q-/t?m0
yIWgC[
关于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诱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也没有范晓说的那么 ,hp8b$
可怕。至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生一起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造成的垮坝事件。现在 HI[Pf%${
很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水库诱发地震对于减小原有地震灾害的积极作用。根据 E=]|v+#~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专门研究水库地震的专家介绍,世界各国的记载并得到国内 /?V-
外地震、地质专家普遍承认的水库诱发地震约70~80起。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 Sf2xI'
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 fGWXUJ
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仅为十几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6例。 YhP+{Y8t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 VDiW9]
依纳水库。 O0eM*~zI
@]Ac >&
根据各国的记录,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个是 a.a
,_
我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一个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坝址处地震强度均为8 1I40N[PE)
度;经抗震加固后,至今都在安全运行。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未发生 |FSp`P
过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失事的实例。如果从全世界有几十万座水坝的现实来 RSnBG"
看,这些地震的发生几率和所产生的后果,确实不值得范晓先生如此的故弄玄虚, mrig5{
大做文章。当然,如果范晓先生非要把其它原因造成的垮坝事件与地震连在一起, g|tclBx
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ok;Pu7
/-+hMYe
对于水库引发的滑坡,我们也应该有正确认识。从水库蓄水开始,由于侵蚀 k:N/-P&+
作用和堆积作用,在新的水边线地带开始了库岸形成的过程。大型水库的运行经 ZzxWKIE'c
验表明,库岸的形成正是冲蚀和堆积直接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 ,}NTV~
过程角度分析,库岸可分为多种类型:以地球化学作用和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库 %8xK BL]J
岸为冲蚀—喀斯特型库岸;以生态作用和冲蚀作用结合情况下形成的库岸为冲蚀 ?.Ip(g
一泥炭型库岸及其它类型的库岸;在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和堆积共同作用 -&lD0p>*g
下,形成泥沙三角洲库岸、淤泥盐岩型、漂浮泥炭型、贝壳泥炭型、贝壳石灰岩 bHQ) :W
型和芦苇植物型库岸;以崩塌、坍落、侵蚀、滑坡、流沙和剥蚀等形式表现的库 o.s(=iG
岸为冲蚀型库岸。 D2RvFlAXu
`^|l+TJG
其中,对于冲蚀型库岸,水库蓄、泄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 x0lAJaG
在水库突然泄水时,由于原有的水位比较高,边坡在水中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 }]=@Y/p
水压力增加,而突然的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 jsP+,brO
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边坡的失 NCgKWyRR
稳和滑坡的发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水文 1\g r
;b
和地质条件(形成冲蚀型库岸)。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便没有水库的水位变化, ,wngS=
如果在强烈的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边坡的土壤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有可能 b.RFvq5Z
会造成同样孔隙水的压力加大,从而产生滑坡的现象。也就是说,库水位的变化, )_6W@s
可以引发类似强降雨一样的滑坡,也可以说,如果根本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 lNTbd"}$:
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 yet~
(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在连续的强降雨,或者某些特殊情况 Lyit`j~yH
下同样也可能会产生滑坡。(实际上,对于那些在天然状态下有可能是稳定的, *Rxn3tR7
潜在的滑坡体,也完全可以在水电工程施工中,通过地勘工作充分了解其性状, ~.tYYX<
再通过控制水库运行的方式或采取排水措施或进行边坡加固的方法,解决这类的 ux6p2Sk;K
问题) |/n
D
,[yx='
除此之外,水库的修建一般会降低原来的河水流速,从而大大减少河水对岸 !7p&n3dz
边的冲刷和侵蚀。有时候流速的降低还会产生泥沙淤积现象,起到护岸、护坡的 YPA$38
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建坝修水库的工程都应该会减少新的滑坡体的产生(当 9Q'[>P=1
然,在施工期开挖地基回填之前,应该特别注意施工期的边坡保护)。此外,在 9TwKd0AT$&
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护坡或者预应力锚 Y~?Z'uR
索固定处理,以避免突然产生的滑坡破坏。对于那些不需处理的滑坡体,一般工 '%YE#1*gH
程也要采取监测手段,严密观测其发生滑坡的各种先兆,以便减少滑坡的破坏性。 +k[w)7Q
vin3
i&k
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崩塌、泥石流。严 3eB)X2~
重的地质灾害极大地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1982年以来, k=&n>P
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重庆市云阳县 v8n^~=SH
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各类滑坡就有351处,每年频繁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 Xg;;<
/Z
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湖北巴东县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新县城两次建在滑坡体 }Kn
l
上,三次易址,三峡建设以前十年来,全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 E'NS$,h
亿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 d]MpE9@'v
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 G,<l}(tEG
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如1985年 ^'fgQyj
新滩滑坡造成高达70米的过江涌浪,其上、下游各10公里的江段内96条船 |kTq
&^$
只沉没。 {WQ6=wGpS
Ty#sY'%
工程施工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在三峡库 |dDKO
区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 i1'G_bo4F7
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此外,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 |sEuhP\A3
过程中,高切坡和基础超深问题较为突出。初步统计共有高切坡1428处,部 B{p74
>
分高切坡稳定性较差,需要实施工程治理。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 >]o>iOz;]
蓄水前两年内,国家投入了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对影响135 ]wi0qc2{
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 8H`L8:
CM
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防治和处理。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 %F^,6y
库区已建立了专业监测点一百多个,群测群防点一千六百多个,库区地质灾害监 {R_ <m$
测预警网络已基本形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其准确、可靠的预警预报为千 *||Q_tlz
里库区撑起了一张“安全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区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AiQNL}
\L`x![$~q
综上可见,水库产生滑坡的最根本条件不是取决于是否修建了水坝,而是取 }D.\2x(J
决于地质条件。如果没有产生滑坡(或者说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水 4C;y2`C
库的水位变化也不会引发滑坡。另一方面,建坝修水库后将会加强对滑坡体的监 NEvNj
测从而降低自然滑坡的破坏性,同时,建坝过程中的工程措施还会减少滑坡体的 |o'r?"
产生从而减少自然滑坡的发生。总之,笼统地说建水坝就会造成滑坡的评论是不 [HL>Lp&A?
全面的,在很多情况下,修建大坝、水库也会起到减少滑坡地质灾害的作用。 b*/Mco 9O
ia3!&rZ
但是,目前的一些反坝宣传,故意夸大水电工程的地质问题负面效应,使人 /)kx`G_
们误认为建坝,修水库是造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决定因素。一些 tGzp=PyA
人错误地以为,只要不修水库就不会产生这些地质灾害。还有些人为了夸大地震 i"pOYZW1
对水坝的破坏性,故意歪曲事实地把一些惨痛垮坝事件和水库诱发地震混为一谈。 !~vx|_$#
也有一些文章武断地把地质灾害的产生说成是建水坝的结果。比如:有文章认为 :,g]Om^
曼湾水电站的修建,造成了陡坡垦殖、滑坡和泥石流。而实际上,几乎与曼湾处 _pDfPLlY&
在同一地区现在还没有修建电站的怒江,这种情况比曼湾水库地区还要严重得多。 nF<xJs
仅就今年以来,怒江地区由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使几十人 d={o|Mf
丧生。根据怒江州的统计资料,全州共49.2万人,其中有12.7万人必需要易地安 7B\Q5fLQ
置才有可能摆脱贫困;有4.4万人已经基本丧失生存条件,受泥石流、滑坡危及 <]X6%LX
生存的有2.3万人。当地政府和怒江人民盼望怒江修建水电站的重要原因之一, R[)bGl6#
就是能够通过水电工程解决怒江州的生态移民和贫困移民,使几万群众早日摆脱 yqVoedN
地质灾害的威胁。 e8#83|h
ect$g#
范晓先生关于“大坝以上的泥砂淤积,使河床抬高,引发、加剧洪灾”结论 Xo&\~b#-
不用说就是指三门峡。当社会各界对于三门峡工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经常有 YD0hDp
人把它归因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人们对水坝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 '@Yp@
_
足。事实上并非如此。水坝是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 :@eHV=|+>
人们筑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的水坝建设技术是几千来工程实践的总结,
sFnR;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早就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nh"dPE7^
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也离不开水坝的作用),已经成功地应用了上千 =\oL'>q
年。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中小型水坝,人们对水坝建设 T7Y}v,+-
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三门峡遭遇 $G5:/,Q
到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水坝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治 _N)&<'lB<
教训。 TdT`Vf
9*huO#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治理黄河水害,荷兰、英国、挪威 =N8_S$nx(
的水利专家都明确指出黄河建坝仅能限于“削减洪水”;日本水利专家,也不敢 &U7h9o H
不把“水库不排沙,寿命短”;“泥沙无法解决,全盘工程失败”说在三门峡工 GN:|b2 "
程的前边,而强调“分期开发”。美国人的认识就更透彻:他们40年代提交给当 M)nh~gU
时中国政府的《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中,根本否定在三门峡筑坝,建议将建 M_>kefr
坝地点改移到三门峡以下100公里的八里胡同。不少中国水利专家也对工程持有 os&FrtDg
不同意见。《中国水利》杂志编辑部对1957年6月10日至24日召开的“三门峡水 ]f&f_"D
利枢纽讨论会”作了详尽记录。70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等十多人明确表 Nu\<Xr8
示了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可以说对于三门峡大坝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tK|/R+
出席会议的专家几乎都预见到了。然而,在那个全国人民一心“超英赶美”、说 x<' $
亩产几十万斤都没有人敢怀疑的年代,敢于公开怀疑“圣人出,黄河清”的人又 3,X8 5`v^
有几个?最后,只有黄万里和温善章两人一直坚持他们的治黄建议。 2eA.04F
\=]`X2Ld
在泥沙问题上,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其原始设计的主要目的没有 r4DHALu#)
能够实现。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 |lg jI!iK
从而加剧了上游渭河地区的水灾。三门峡的决策失误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坝址 r|
)45@
选择,另一个就是运行方式。坝址选择的错误是无法简单地加以改变的,只能靠 $mE3 FJP>
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加以弥补(四十年以后修建的小浪底水库,也可以看成是对三 VaGQre
门峡坝址错误的彻底更正)。然而,对三门峡运行方式的调整,应该说是非常成 VX>j2Z'
功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三门峡的失败,迫使我国水利工作者不得不对高含沙河 0:<Y@#L
流的水库运行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经过多次试验、改造之后,三门峡 {K6Z.-.`
水库大大降低了水位,通过增加底孔排沙等一系列改造措施,摸索出一套适应高 A~lc`m-
含沙河流的“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为黄河,同时也为世界其他高含沙河流的 ';My"/
Z-
大坝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这种运行方式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国内外的高含 I,`;#Q)nx
沙量河流上。 T93st<F=R
pek=!nZ
改造后的三门峡已经安全运行几十年,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 ~!Nw]lb!
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客观地说,自解放以来黄河从未决口泛滥, yT5OFD|T
三门峡水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三门峡,谁都难以保证几十年来黄河下 `wQs$!a
游的安澜。因为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城市化程度较高,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 tf|;'Nc6
只要发生一次黄河决口,其损失恐怕远远大于修建三门峡大坝的所有投入加上在 dUt4]
ar
上游淤积造成的全部损失。 DV[FZ
iyd$_CJ z
关于三门峡水坝导致上游洪灾加剧的批评,我们也可以建议范晓先生从另一 *|<~IQg
个方面来理解。有人批评埃及的阿斯旺大坝说“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 w0lgB%97p
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大坝建成前, 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 `JpFqZ'58
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 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 VJT /9O)Z|
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 XWQ `]m)
作物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 hITYBPqRO
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这种评论与批评三门峡造成渭河流域的洪灾加剧, 8iOHav4
正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由于三门峡的修建,渭河流域边上的一些土地,确 Y6Cm
PxOQ
实变成了古老的尼罗河边上的土地,某部队农场的同志告诉我,他们每年都在秋 v9Sk\9}S
季播种,第二年收割之后,土地就被河水淹没。周而复始,无需农药、施肥。因 _ DT,iF*6
此,可以说渭河洪灾确实具有尼罗河洪灾一样的优越性。的确,事物都是辩证的, $eG_LY 1v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对水坝的批评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要过于片面、 BRskxyL&,
绝对。阿斯旺和三门峡都是反坝人士们批评水坝罪恶的典型,然而,实际上反坝 "DfjUk
分子对阿斯旺大坝的批评和对三门峡批评恰恰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批评阿斯 QKB+mjMH#x
旺的理由可以用来表扬三门峡,而批评三门峡的理由,又可以赞美阿斯旺。只有 P}UxA!
把阿斯旺和三门峡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能发现反坝理论逻辑上的可笑之处。 #ojuSS3
ZfH>UHft
关于1983年安康水灾的原因分析,也是有争议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丹江口水 xkiiQs)
库的建成造成了淤积,导致了安康的大水,很多人提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安康 Ui" {0%
的大水灾就不应该只在1983年发生一次。客观地说安康的大水灾主要是突降暴雨 _SOwiz
所至,完全把责任推到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上确实不够公平。在我国类似安康那样 hf0(!C*
的地形条件的河流还有很多,例如虎跳峡地区下游的陡峭的峡谷有几十公里长, cL~WDW/
如果,在洪水季节里峡谷的任何一处发生地质灾害,完全可能在虎跳峡地区形成 mH0OW
一座天然的水库,造成类似安康那样的大水灾。 wet[f {c
qsbV)c
此外,范晓先生不必打出黄万里的旗号。黄万里教授确实具有知识分子实事 wytMoG\
求是,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优秀品格,但是,就因此推断出 cz/cY:o)
黄万里教授的学术主张就一定正确也是有问题的。实事求是地说在三门峡问题上 "~._G5i.
黄教授的贡献,确实应该排在温善章之后,黄教授的治黄方法至今仍然不能被现 H!u8+
实所接受。此外,因为黄教授也不是神仙,如果他不掌握全面的资料,在技术问 c%^B
'
题上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关于长江泥沙问题的判断,黄万里的推测就与 X[1D$1Dvw
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完全对立,根据现在三峡截流以后的实际观测资料 6$=>ck P
分析,确实是长委会的意见更接近实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黄万里教授的 VPuR4p.
水平低,因为黄教授获得各种资料的途径根本无法和长科院相比。同时也说明科 {wj%WSQj/y
学是无止境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便就是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未 ( $2M"n
必就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然而,现在一些人对黄万里教授的吹捧确实有些过了 R=D}([pi
头,已经带有了迷信成分。断章取义地利用黄万里教授的只言片语进行反坝宣传, CEaAtAM
实际上是对黄万里教授的歪曲、诬蔑。 8Q$WwiS
-3v\ c~
范晓先生关于“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海水回逼,海岸后退,已减少 O6)Po
国土约100万公顷。”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胡乱猜疑。现在,距离当年做出这 oy5K*
}
些预测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事实已经证明了该预言是不正确的,现在我国 oYTLC@98}
的黄河河口不仅没有退缩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可惜,我们的范晓先生还是情有独 =E%@8ZbK
钟地重复着一切不利于水坝的各种预言,居然不知道根据所发生的事实,做出一 'j,
([
些修正。关于水库建成后会减少下泄水流中的泥沙的情况是必然的。但是,这也 LjE3|+pJ
并非就是坏事。例如;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就要依靠水库的淤积作用,换取下游黄 Y6H?ZOq
河的泥沙淤积程度推迟20年。同样道理,如果某个水库造成了河流泥沙含量的减 'N+;{8C-{
少,不利于河口海岸线的稳定,也都不会是永久的现象。任何水库运行一定的时 2EZ7Vdz2
间之后,都会达到泥沙的冲淤平衡。也就是说,水库对海岸线的任何不利影响最 +~aIT=i3
终都会消失。在这一点上,范晓先生的论断,有些过于绝对。 9T5 F0?qd
)UF'y{K}
关于1975年8月,河南省水库的垮坝事件,确实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垮坝事故。 5X+`aB
当时,在文革的浮夸风气下,大搞群众运动忽视了科学建坝,使得水坝的可靠性 M9BEG6E9
大大降低。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建坝史上的一个沉痛教训。然而,范晓先生至今还 ^uN[rHZ*u
是非要把河南板桥水库的垮坝,与“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连在 +h+ 7Q'k
一起,我看还是另有企图的。其实,不管是在任何地区,只要垮坝都将会对灾害 .'_}:~
起到放大作用,这与西南地区的地质情况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不管 amC)t8L?
在什么地区,水坝的设计都应该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因此,正因为西南地区的 h
~yTkN]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较高,所以,在西南地区所建设的水坝,要比其他地区建坝, gN:F5 0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这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当然,意外事故的发生, cnQ2/ZZp~
也并非是能够绝对避免的。不过,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足以让我们的水坝建设, Ui
(nMEon
保持在公众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之内,就如同飞机,汽车一样,现代技术都存在着 d7[^pN
危险性增加的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止发展的理由。人类的伟大之处, '@hUmrl
就在于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掌握科学技术,增加克服灾害、驾驭自然的能力。 KB|mtsi
水坝建设也不例外。 N<a%l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