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面沉降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ETH;HM 国外对于地面沉降研究历史久远。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的时间和地点是1891年,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城[9]。1924年日本为研究1923年的关东地震后地壳变动而进行的重复精密水准测量肯定了地面沉降与抽取地下水之间的关系[10]。对地面沉降研究成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主要著名的学者有Poland J. F.、Helm.D.C、Leake.S.A、宫部直己、村山朔部、山本庄毅等[11]、[12]。
*#\da]"{ 虽然地面沉降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但直到1936年,墨西哥的J.A.Guevas和英国的Longfied T.E.发表了《墨西哥城的地面沉降问题》和《伦敦地面沉降》论文后,地面沉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地面沉降日趋明显。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识到了地面沉降的严重性,当年就将该问题第一次反映在“国际水文十年”(IHD)中。1975年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地面沉降,加大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分别在日本东京(1969年)、美国阿纳海姆(1976年)、意大利威尼斯(1984年)、美国休斯敦(1911年)、荷兰海牙(1996年)、意大利拉韦纳(2000年)和中国上海(2005年)召开了7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会议[14],交流了成果,总结了经验,推动了地面沉降研究工作的进展。
;%{REa 就我国来说,对地面沉降定性研究也有一定的历史。1921年,自上海出现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我国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地面沉降[15]。为了探索地面沉降机理和防治,我国分别于1964年、1980年、1988年、1990年和1998年在上海和天津召开了5届全国性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14] [16]。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局限于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依附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与计算机的结合非常的薄弱。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地面沉降研讨的广泛开展,各种先进设备的引进与发明(GPS、InSAR),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有限元法的不断完善,地面沉降灾害研究在信息系统(GIS)、形成机理、损失评估、监测技术、图件编制、预测计算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已进入数学模型为主的动态控治、电子监测阶段,成果显著。
U8m/L^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