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岳中琦老师提供的勘察资料,我也来分析一下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
本次事故如同压力容器的爆炸,爆炸出口就是土涌出的方向
l 本次事故土堆的平面特点:
多面由开挖后的山体围成,呈葫芦状,北侧是葫芦口,是葫芦璧最薄弱的部位,也是本次事故土涌出的方向。堆土的山坳下部和东、南、西为火成岩山体具有很强的止水效果,水不易渗出。
l 本次事故的渣土:
完全风化的火成岩形成的含粘土砂土,其特点是含水量大,扰动过,粘聚力差,表面易失水,失水后的土体强度易压实,压实后的土体强度较高,止水强度好,如同一个水库大坝。
l 事故堆土场堆土过程:“之”拦坝式逐层堆高,外部(东北侧→西侧)为渣土车收纳点,也是渣土车辆回旋场地,土体被压实,西北部为推土填土区。
环装“之”型盘山公路式的逐层堆高,土堆的外层土体失水、压实。运土路下压实后的土体形成一定强度的“囊壁”。土堆的内部的土(囊内土)是由推土机逐层铺堆,内层土体含水量较大,没有被逐层压实,该部分土实际应呈软塑~局部流塑状。
随着堆土的不断升高,外部的坝体(囊壁)逐渐加高,囊内填土不断加高,“囊内”水土混合物在巨大的水土压力下在“囊壁”最薄弱位置(应在北侧下部)冲破“囊壁”喷出,形成流土。由于堆土太高,上部堆土巨大势能不断转换为动能形成持续的流土,造成本次事故的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