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6rR}qV,+{
L]9*^al
1.本章的核心及分析方法 .+ _x|?'
本节将介绍考虑桩与桩侧土共同抵抗外荷载作用时桩身的内力计算,从而解决桩的强度问题。重点是桩受横轴向力时的内力计算问题。 Aw >DZ2
桩在横轴向荷载作用下桩身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桩侧土采用文克尔假定,通过求解挠曲微分方程,再结合力的平衡条件,求出桩各部位的内力和位移,该方法称为弹性地基梁法。 K{"+eA>CU
以文克尔假定为基础的弹性地基梁法从土力学观点看是不够严密的,但其基本概念明确,方法简单,所得结果一般较安全,在国内外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公路、铁路在桩基础的设计中常用的"m"法、就属此种方法,本节将主要介绍"m"法。 zR]l2zL3
2.学习要求 jgukW7H
本章应掌握桩单桩按桩身材料强度确定桩的承载力的方法," "法计算单桩内力的各种计算参数的使用方法,多排桩的主要计算参数及其各自的含义。掌握承台计算方法,群桩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了解桩基设计的一般程序及步骤。本专科生均应能独立完成单排桩和多排桩的课程设计。 i5:fn@&
)2:d8J\
[,lBY-Kz+
第一节 单排桩基桩内力和位移计算 Thz&wH`W
6LUB3;g7
一、基本概念 t*n!kXa
(一)土的弹性抗力及其分布规律 Nhuw8Xv
1.土抗力的概念及定义式 J/
4kS<c
(1)概念 ?n[+0a:8E
桩基础在荷载(包括轴向荷载、横轴向荷载和力矩)作用下产生位移及转角,使桩挤压桩侧土体,桩侧土必然对桩产生一横向土抗力 ,它起抵抗外力和稳定桩基础的作用。土的这种作用力称为土的弹性抗力。 ,Y}HP3
(2)定义式 B6|=kl2C
(4-1) RD,`D!
式中: --横向土抗力,kN/m2; 5J1,Usm
--地基系数,kN/m3; 0~"{z>s '
--深度Z处桩的横向位移,m。 EK[~lIXg
2.影响土抗力的因素 6J-tcL*4"%
(1)土体性质 .p <!2
(2)桩身刚度 @0+@.&Z
(3)桩的入土深度 OBu$T&
(4)桩的截面形状 ,@(lYeD"
(5)桩距及荷载等因素 z${DW@o3
3.地基系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j].XVn,
(1)概念 _PQQ&e)E
地基系数C表示单位面积土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施加的力,单位为kN/m3或MN/m3。 "y#$| TMB
(2)确定方法 CSIW|R@
地基系数大小与地基土的类别、物理力学性质有关。 Sh=z
地基系数C值是通过对试桩在不同类别土质及不同深度进行实测 及 后反算得到。大量的试验表明,地基系数C值不仅与土的类别及其性质有关,而且也随着深度而变化。由于实测的客观条件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等原因,所采用的C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也各有不同。常采用的地基系数分布规律有图下所示的几种形式,因此也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基桩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2oQ[n
T&cf6soo
图4-1 地基系数变化规律 l2z@t3{
现将桩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弹性地基梁计算方法概括在表下中。 a$"3T
桩的几种典型的弹性地基梁法 表4-1 ?3"lI,!0
计算方法 图 号 地基系数随深度分布 地基系数C表达式 说 明 Pe~[qETv
m法 4-50a) 与深度成正比 C=mZ m为地基土比例系数 yP6^&'I+
K法 4-50b) 桩身第一挠曲零点以上抛物线变化,以下不随深度变化 C=K K为常数 '\=aSZVO
C值法 4-50c) 与深度呈抛物线变化 C=cZ0.5 c为地基土比例系数 AvH^9zEE(
张有龄法 4-50d) 沿深度均匀分布 C=K0 K0为常数 arET2(h
CKy' 8I9
上述的四种方法各自假定的地基系数随深度分布规律不同,其计算结果是有差异的。实验资料分析表明,宜根据土质特性来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tVFl`Xr
(二)单桩、单排桩与多排桩 ;MR8E9
1.单排桩的概念与力的分配 p~BEz?e
(1)概念 <Zn]L:
是指与水平外力H作用面相垂直的平面上,仅有一根或一排桩的桩基础。 1H{JT
op
(2)力的分配 bRfac/:}
对于单排桩,如下图所示桥墩作纵向验算时,若作用于承台底面中心的荷载为N、H、My ,当 在单排桩方向无偏心时,可以假定它是平均分布在各桩上的,即 xrf z-"n4
(4-2) d3<7t
式中: --桩的根数。 X8"4)IZ3
当竖向力N在单排桩方向有偏心距e时,如图所示,即Mx=Ne,因此每根桩上的竖向作用力可按偏心受压计算,即 <0T|RhbY
?
0p_/mZ
图4-2 单桩、单排桩及多排桩 图4-3 单排桩的计算 ,F!zZNW9
(4-2) Ja"?Pb
由于单桩及单排桩中每根桩桩顶作用力可按上述简单公式计算,所以归成一类。 ;M1# M:
2.多排桩概念基力的分配 VkdGGY
(1)概念 JlR$"GU
是指在水平外力作用平面内有一根以上桩的桩基础(对单排桩作横桥向验算时也属此情况)。 ``4e&
(2)力的分配 >~:Md
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计算各桩顶上的作用力,须应用结构力学方法另行计算。 Ql"kJ_F!br
(三)桩的计算宽度 6I2`oag
1.定义 GZH{"_$
计算桩的内力与位移时不直接采用桩的设计宽度(直径),而是换算成实际工作条件下相当于矩形截面桩的宽度b1,b1称为桩的计算宽度。 2. '` mGu
2.采用计算宽度的原因 i'V("
为了将空间受力简化为平面受力,并综合考虑桩的截面形状及多排桩桩间的相互遮蔽作用。 0v+-yEkw
3.计算方法 n&OM~Vs
根据已有的试验资料分析,现行规范认为计算宽度的换算方法可用下式表示: o=J-Ju
s|IY
t^
· · · ( ) (4-3) j 5}'*
式中: ( )--与外力H作用方向相垂直平面上桩的边长(宽度或直径); +`,;tz=?
--形状换算系数,即在受力方向将各种不同截面形状的桩宽度乘以 6_,JW{#"
,换算为相当于矩形截面宽度,其值见表; vjjVZ
--受力换算系数,即考虑到实际桩侧土在承受水平荷载时为空间受力 qv& Bai[
问题,简化为平面受力时所采用的修正系数,其值见表; WP2=1"X63
K--各桩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如图所示,当水平力作用平面内有多 XeX\u3<D
根桩时,桩柱间会产生相互产生影响。为了考虑这一影响,可将桩的实际宽度(直径)乘以系数K,其值按下式决定:L1≥0.6h1时K=1.0; pHT]2e#
当L1<0.6h1时 (\0
<|pW
计算宽度换算 表4-2 u
3^pQ6Q
名 称 符号 基 础 形 状 rk6K0TQ8
28k=@k^q
形状换算系数 Kf 1.0 0.9 >-w(P/
0.9 !O,Sq/=.
受力换算系数 K0 &rG B58
(4-4) k&2=-qgVR
式中:L1--与外力作用方向平行的一排桩的桩间净距(图3-53); }}"pQ!Z
h1--地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桩柱的计算埋入深度,可按下式计算,但h1值不得大于桩的入土深度( ),h1=3(d+1) m; AbxhNNK
d--桩的直径,m;
C];P yQS
--根据与外力作用方向平行的所验算的一排桩的桩数 而定的系数。当 =1时 =1,当 =2时 =0.6,当 =3时 =0.5,当 ≥4时 =0.45。 NV7k@7_{B
但桩基础中每一排桩的计算总宽度 不得大于( +1),当nb1大于( +1)时,取( +1)。 为边桩外侧边缘的距离。 {j=`
当桩基础平面布置中,与外力作用方向平行的每排桩数不等,并且相邻桩中心距≥(b+1)时,可按桩数最多一排桩计算其相互影响系数K值,并且各桩可采用同一影响系数。 6<EGH*GQ$
为了不致使计算宽度发生重叠现象,要求以上综合计算得出的b1≤2b。 `^52IkM)
以上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理论和实践的根据也是不够的,因此国内有些规范建议简化计算。圆形桩:当d≤1m时,b1=0.9(1.5d+0.5);当d>1m时,b1=0.9(d+1)。方形桩:当边宽b≤1m时,b1=1.5b+0.5;当边宽>1m时,b1=b+1。而国外有些规范更为简单:柱桩及桩身尺寸直径0.8m以下的灌注桩,b1=d+1(m);其余类型及截面尺寸的桩,b1=1.5d+0.5(m)。 dgL>7X=7
(四)刚性桩与弹性桩 ,jOJ\WXP
为计算方便起见,按照桩与土的相对刚度,将桩分为刚性桩和弹性桩。 3pg=9*{
1.弹性桩 w
lH\w?
当桩的入土深度 时,这时桩的相对刚度小,必须考虑桩的实际刚度,按弹性桩来计算。其中 称为桩的变形系数, 1W\E`)Z}]
2.刚性桩 M@#T`aS
当桩的入土深度 ≤ 时,则桩的相对刚度较大,计算时认为属刚性桩, h);^4cU
V"m S$MN
二、"m"法计算桩的内力和位移 #=t/wAE y:
h%:rJ_#Zl
(一)计算参数 baBBn%_V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宜通过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确定。但由于试验费用、时间等原因,某些建筑物不一定进行桩的水平静载试验,可采用规范提供的经验值如下表所示。 hTa(^
非岩石类土的比例系数m值 zw['hqW
序 号 土 的 分 类 m或m0(MN/m4) `J1HQ!Z
1 流塑粘性土IL>1、淤泥 3~5 B2e"
2 软塑粘性土1>IL>0.5、粉砂 5~10 yL*]_
3 硬塑粘性土0.5>IL>0、细砂、中砂 10~20 tLBtE!J$[
4 坚硬、半坚硬粘性土IL<0、粗砂 20~30 qT48Y
5 砾砂、角砾、圆砾、碎石、卵石 30~80 8LbwEKl
6 密实粗砂夹卵石,密实漂卵石 80~120 _]-4d_&3(
6|zhqb|s
在应用上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Xx"<^FS[zC
1.由于桩的水平荷载与位移关系是非线性的,即m值随荷载与位移增大而有所减小,因此,m值的确定要与桩的实际荷载相适应。一般结构在地面处最大位移不超过10mm,对位移敏感的结构、桥梁工程为6mm。位移较大时,应适当降低表列m值。 PVsKI<
2.当基桩侧面由几种土层组成时,从地面或局部冲刷线起,应求得主要影响深度hm=2(d+1)米范围内的平均m值作为整个深度内的m值(见图4-5)对于刚性桩,hm采用整个深度h。 T1]?E]m{
当hm深度内存在两层不同土时: v8)"skVnFG
(4-5) V&w2pp0
当hm深度内存在三层不同土时: %WgN+A0
(4-6) p&h?p\IF
3.承台侧面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Cn d=/0A\O
Cn=m·hn (4-7) vd{QFJ
式中:m--承台埋深范围内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MN/m4; B1V{3
hn--承台埋深,m。 ]3rVULU"K-
4.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0、Cb和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0 cg.{oM wa
(1)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0 yd).}@
C0=m0h (4-8) O\6U2b~
式中:m0--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kN/m4,近似取m0=m; d'RvpoM
h--桩的入土深度(m),当h小于10m时,按10m计算。 |;vQ"8J
(2)承台底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b JVYH b 60Z
Cb=m0hn (4-9) qOwql(vX
式中:hn--承台埋深(m),当hn小于1m时,按1m计算。 Y !?'[t
岩石地基竖向抗力系数C0 表 3-17 MKl0 d
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RC(MPa) C0(MN/m3) );$99t
1 s
V_(9@b
≥25 300 c2y,zq|H
15000 .\n` 4A1z
注:当RC为表列数值的中间值时,C0采用插入法确定。 1z?}'&:
9af.t
(二)符号规定 7uF|Z(
在公式推导和计算中,取4-6图所示的坐标系统,对力和位移的符号作如下规定:横向位移顺x轴正方向为正值;转角逆时针方向为正值;弯矩当左侧纤维受拉时为正值;横向力顺x轴方向为正值,如4-7图所示。 wY8:j
]mTBD<3\
图4-6 桩身受力图示 1^!SuAA@
?13qDD:
(三)桩的挠曲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解 Mfj82rHg
桩顶若与地面平齐(Z=0),且已知桩顶作用水平荷载 及弯矩M0,此时桩将发生弹性挠曲,桩侧土将产生横向抗力σzx,如图3-55所示。从材料力学中知道,梁的挠度与梁上分布荷载q之间的关系式,即梁的挠曲微分方程为 -L1785pB85
(4-9) *'?7OL
式中:E、I--分别为梁的弹性模量及截面惯矩。 Jsz!ro
因此可以得到桩的挠曲微分方程为 *.DC(2:o!
(4-10) x4oWZEd
式中:E、I--分别为桩的弹性模量及截面惯矩; 9
r!zYZ`)
--桩侧土抗力, ,C为地基系数; CMXF[X)%
--桩的计算宽度; 9;E=w+
--桩在深度 处的横向位移(即桩的挠度)。 CkT(\6B-
将上式整理可得 kAki9a(=!
tAdE<).!
或 (4-11) ,#K/+T
式中: --桩的变形系数或称桩的特征值(1/m), =dmr,WE
;mkkaW,D*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Y;"k5+ q
从桩的挠曲微分方程中不难看出,桩的横向位移与截面所在深度、桩的刚度(包括桩身材料和截面尺寸)以及桩周土的性质等有关, 是与桩土变形相关的系数。 S#7YJ7
K"N
式(4-11)为四阶线性变系数齐次常微分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注意运用材料力学中有关梁的挠度 与转角 、弯矩 和剪力 之间的关系,即 558P"w0"X
(4-12) #Wk=y?sn
就可用幂级数展开的方法求出桩挠曲微分方程的解(具体解法可参考有关专著)。若地面处即 =0处,桩的水平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分别以 、 、 和 表示,则桩挠曲微分方程(式4-11)的解即桩身任一截面的水平位移 的表达式为 e$# *t
(4-13) 3v/B*M VI
利用式(4-13),对 求导计算,并通过归纳整理后,便可求得桩身任截面的转角 、弯矩 及剪力 的计算公式: hF%M!otcJ-
(4-14) xN 1P#
(4-15) P {TJ$
(4-16) 6l#x1o;
根据土抗力的基本假定 ,可求得桩侧土抗力的计算公式: Ld4U
(4-17) ZK5nN9`
以上公式(4-14)、(4-15)、(4-16)、(4-17)中,Ai、Bi、Ci、Di(i=1~4)为16个无量纲系数,根据不同的换算深度 已将其制成表格, 由附表可查用。 ?sf<cFF
以上求算桩的内力、位移和土抗力的式(4-13)~(4-17)等五个基本公式中均含有 、 、M0、 这四个参数。其中M0、 可由已知的桩顶受力情况确定,而另外两个参数 、 则需根据桩底边界条件确定。由于不同类型桩的桩底边界条件不同,应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求解 、 。 !@xO]Jwv
摩擦桩、柱承桩在外荷作用下,桩底将产生转角位移 时,桩底的抗力情况如图4-8所示,与之相应的桩底弯矩值 为 gcJ!_KZK
l<6u@,%s
2 !s&|lI
式中:A0--桩底面积; H@Dpht>[
--桩底面积对其重心轴的惯性矩; 2KlQ[z4Ir
--基底土的竖向地基系数, 。 ?=VvFfv%
这是一个边界条件。此外,由于忽略桩与桩底土之间的摩阻力,所以认为 =0,即为另一个边界条件。 Xz$4cI#n:
将 = - 及 =0分别代入式(4-15)、(4-16)中得 Yj%]|E-
T] zEcx+e
= ]A*}Dem*5
=0 %#HU~X:
又 '![oLy
解以上联立方程即得 w;z7vN~/O
(4-18) XLNbV?
式中: 、 、 、 均为 的函数,可以由 、 、 、 计算得到。对于 h≥2.5的摩擦桩或 h≥3.5的支承桩, 几乎为零,此时这四个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已制成由 值查用的表格,查看附录或参考《公路桥梁基础规范》。 d1b]+A G4
对于桩底嵌固于未风化岩层内有足够的深度时,可根据桩底 、 等于零这两个边界条件,联立求解得 X8nos
(4-19) ;]{ee?Q^ld
式中 、 、 、 也都是 的函数,根据 值制成表格,可查阅附录或有关规范。 Ql*zl
大量计算表明, ≥4.0时,桩身在地面处的位移 、转角 与桩底边界条件无关,因此 ≥4.0时,嵌岩桩与摩擦桩(或支承桩)计算公式均可通用。 "-J5!y*,Y
求得 、 后,便可连同已知的 、 一起代入式(4-12)~(4-17),从而求得桩在地面以下任一深度的内力、位移及桩侧土抗力。 x:Y9z_)O
(四)无量纲法(桩身在地面以下任一深度处的内力和位移的简捷计算方法) SmRlZ!%e
按上述方法,用基本公式(4-14)、(4-15)、(4-16)、(4-17)计算 、 、 、 ,其计算工作量相当繁重。当桩的支承条件入土深度符合一定要求时,可利用比较简捷计算方法来计算,即所谓的无量纲法。其主要特点一是利用边界条件求x0、 时,系数采用简化公式;二是因为 、 都是 、 的函数,代入基本公式整理后,无须再计算桩顶位移x0、 ,而直接由已知的 、 求得。
Dw-d`8*
对于 >2.5的摩擦桩、 >3.5的柱承桩,将式(4-19)代入式(4-14)~(4-17)经过整理归纳即可得 ^L[:DB{Z
(4-19a) c8l>OS5i3_
(4-19b) @~3--
(4-19c) wP!X)p\
(4-19d) 3/G^V'Yu
对于 >2.5的嵌岩桩,将式(4-18)分别代入式(4-14)~(4-17),再经整理得 N[%u>!
(4-20a)
hAGHb+:
(4-20b) (]|h6aI'}
(4-20c) }A#IBqf5
(4-20d) uqMw-f/
式(4-19)、(4-20)即为桩在地面下位移及内力的无量纲法计算公式,其中 、 、 、 、 、 、 、 及 、 、 、 、 、 、A 、 为无量纲系数,均为 h和 的函数,已将其制成表格供查用。本书摘录了一部分,见附表1~附表12。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桩底支承条件,选择不同的计算公式,然后再按 、 查出相应的无量纲系数,再将这些系数代入式(4-19)或式(4-20),就可以求出所需的未知量。当 ≥4时,无论采用哪一个公式及相应的系数来计算,其计算结果都是接近的。 o[|[xuTm
由式(4-19)及(4-20)可简捷地求得桩身各截面的水平位移、转角、弯矩、剪力以及桩侧土抗力。由此便可验算桩身强度,决定配筋量,验算桩侧土抗力及其墩台位移等。 E5k)~P`|
(五)桩身最大弯矩位置 和最大弯矩 的确定 {o=?@ $6C
桩身各截面处弯矩 的计算,主要是检验桩的截面强度和配筋计算(关于配筋的具体计算方法,见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内容)。为此,要找出弯矩最大的截面所在的位置 相应的最大弯矩值 ,一般可将各深度 处的Mz值求出后绘制 图,即可从图中求得。也可用数解法求得 及 值如下。 ARk(\,h
在最大弯矩截面处,其剪力 等于零,因此 =0处的截面即为最大弯矩所在位置 。 q7R]!zk
由式(4-19d)令 ^Q6J$"Tj
则 ?,} u6tH
(4-21) S@qp_!
式中:CQ及DQ也为与 有关的系数,当 ≥4.0时,可按附表13查得。CQ或DQ值按式(4-21)求得后即可从附表13中求得相应的 值,因为 为已知,所以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 即可求得。 rP@#_(22
由式(4-21)可得 sX>u.
(4-22) ZnG.::&:
将式(4-22)代入(4-19)则得 9!FX*}dC
(4-23) Knq9"k
式中: ; VYvfx
由上式可知 与 为 的函数,当 ≥4.0时,即可由附表13查出。 dP5x]'"x
综上所述,由式(4-74)算出CQ或DQ,由附表13查出 和 (或 ),代入式(4-23)即可得最大弯矩 值和所在位置 。当 ≥4.0时,可另查有关设计手册。 |V9[aa*c
(六)桩顶位移的计算 gQ1obT"|
图4-9所示的为置于非岩石地基中的桩,已知桩露出地面长 ,若桩顶为自由端,其上作用有Q及M,顶端的位移可应用叠加原理计算。设桩顶的水平位移为 ,它是由下列各项组成:桩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 、地面处转角 所引起的桩顶的水平位移 、桩露出地面段作为悬臂梁桩顶在水平力Q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 以及在 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 ,即 K,b
M9>}
(4-24) #6`5-5Ks;
因 逆时针为正,所以式中用负号。 1W^hPY
桩顶转角 则由地面处的转角 、水平力 作用下引起的转角 及弯矩作用引起的转角 组成,即 |)-kUu
(4-25) -YRIe<}E -
上两式中的 及 可按计算所得的 及 分别代入式(4-19a)及式(4-19b)(此时式中的无量纲系数均用 时的数值)求得,即 dC11kqqj
(4-26) k+<945kC
(4-27) m'4f'tbN
上式中的 、 、 、 是把露出段作为下端嵌固、跨度为lo的悬臂梁计算而得,即 ?J}Q&p.
(4-28) 'ofj1%c
由上式算得 、 及 、 、 代入式(4-26)、(4-27)再经整理归纳,便可写成如下表达式: 0-2|(9
Kc
(4-29) ho]:)!|VY
式中:Ax1、Bx1= 、 均为 及 的函数,现列于附表14~16中。 +y7z>Fwl
对于桩底嵌固于岩基中、桩顶为自由端的桩顶位移计算,只要按相关公式计算出 时的 、 即可按上述方法求出桩顶水平位移 及转角 ,其中 、 、 、 仍可按式(4-28)计算。 #c"eff
露出地面部分为变截面的桩的计算,可参看有关规范。单桩、单排桩基础的设计计算,首先应根据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性质与大小、地质与水文资料,施工条件等情况,初步拟定出桩的直径和长度。承台位置。桩的根数及排列等,然后进行验算与修正,选出最佳方案。具体计算可参见下列算例。 S-Uod y
%,>z`D,Hg
三、单排桩内力计算示例(略) D6 B-#u!M
LPk@t^[
]hl*6
第三节 多排桩内力与位移计算 ys_2?uv
. [|UNg
图4-10所示为多排桩基础,它具有一个对称面的承台,且外力作用于此对称平面内。假定承台与桩头为刚性联结。由于各桩与荷载的相对位置不尽相同,桩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位就会不同,外荷载分配到各个桩顶上的荷载 、 、 也就不同。因此,不能再用单排桩的办法计算多排桩中基桩桩顶的 、 、 值。一般将外力作用平面内的桩看作平面框架,用结构位移法解出各桩顶上的 、 、 后,就可以应用单桩的计算方法解决多排桩的问题了,也就是说,把多排桩的问题化成单排桩。 sI ,!+
(一)承台变位及桩顶变位 ~9X^3.nI
假设承台为一绝对刚性体,现以承台底面中心点O作为承台位移的代表点。O点在外荷载 、 、 作用下产生横轴向位移 、竖向位移 及转角 。其中 、 以坐标轴正向为正, 以顺时针转动为正。 nl@an!z
桩顶嵌固于承台内,当承台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变位时,各桩顶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各桩桩顶的转角与承台的转角相等。设第 排桩桩顶(与承台联结处)沿 轴方向的线位移为 , 轴方向的线位移为 ,桩顶转角为 ,则有如下关系式: a#oROb-*~
(4-30) +v~xgUs
式中: --第 排桩桩顶轴线至承台中心的水平距离。 @[GV0*yz$
若基桩为斜桩,如图4-10所示,那么,就又有三种位移。设 为第 排桩桩顶处沿桩轴线方向的轴向位移, 为垂直于桩轴线的横轴向位移, 为桩轴线的转角,根据投影关系则应有 c-Lz luWi
(4-31) .*O*@)}Ud
(二)单桩桩顶的刚度系数 *~rj!N?;
前面已经建立了承台变位和桩顶变位之间的关系,为了建立位移方程,还必须建立桩顶变位和桩顶内力之间的关系。为此,首先引入单桩桩顶的刚度系数 。 Z!p\=M,%
设第 根桩桩顶作用有轴向力 、横轴向力 、弯矩 ,如图4-11所示,则 定义为当桩顶仅仅发生 种单位变位时,在桩顶引起的 种内力。具体到图3-64中的变位图式,则有: bIQ,=EA1
GES}o9?#
f/Gx}x=
eUPa5{P
图4-10 多排桩基础 图4-11 +WX/4_STV
(1)当第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轴向位移(即 )时,在桩顶引起的轴向力为 ,也即 ; VPLf(
(2)当第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即 )时,在桩顶引起的横轴向力为 ,也即 ; -,bFGTvYQ
(3)当第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即 )时,在桩顶引起的弯矩为 ,也即 ;或当桩顶仅产生单位转角(即 )时,在桩顶引起的横轴向力为 ,也即 。 = = ; Fs+tcr/\[
(4)当第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转角(即 )时,在桩顶引起的弯矩为 ,也即 ; blO4)7m
由此,第 根桩桩顶变位所引发的桩顶内力分别为: 6].[z+
(4-32) GP:<h@:798
由此可见,只要能解出 、 、 及 、 、 、 ,就可以由上式求得 、 和 ,从而利用单桩方法求出基桩的内力。 %sa?/pjK
(即 )的求解: n1[c\1
桩顶承受轴向力 而产生的轴向位移包括桩身材料的弹性压缩变形 及桩底处地基土的沉降 两部分。在对桩侧摩阻力作理想化假设之后,可得到 x*7@b8J
· "*g+qll!5d
剩下的问题就是确定 。 w)btv{*
设外力在桩底平面处的作用面积为 ,则根据文克尔假定得 3%WB?kc
(4-33) $vn6%M[
由此得桩顶的轴向变形 为 bS_#3T
(4-34) ,Oo`*'a[o7
令上式中 ,所求得的 即为 。其余的单桩桩顶刚度系数均为基桩受单位横轴向力(包括弯矩)作用的结果,可以由单桩" "法求得。其结果为: \Z{tC$|H
F(")ga$r
(4-35) UG| /Px ]
式中: --系数,目前暂不计入桩顶与桩底荷载比值 ,对于打入桩和振动桩取 | /.J{=E0K
,钻、挖孔灌注桩取 ,柱桩则取 ; hmy%X`%j
--桩身横截面面积; qwTz7r
--桩身材料的受压弹性模量; OL'Ito
--桩底平面处地基土的竖向地基系数, ; CH++3i2&
--单桩桩底压力分布面积,即桩侧摩阻力以 扩散到桩底时的面积,对于柱桩, 为单桩的底面面积;对于摩擦桩,取下列二式计算值的较小者; 6BE,L
#w$Y1bjn
^FCXcn9
式中: --桩周各土层内摩擦角的加权平均值; n@p]v*
--桩的计算直径; 9QZaa(vN
--桩的中心距; WMbkKC.{J
、 、 --无量纲系数,均是 及 的函数, > 的摩擦桩列于表17~表19中,其余可在有关设计手册中查取。 ''17(%
(三)桩群刚度系数 Im]@#X
为了建立承台变位和荷载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引入整个桩群的刚度系数 。其定义为当承台发生单位 种变位时,所有桩顶(必要时包括承台侧面)引起的 种反力之和。 共有9个,其具体意义及算式如下。 2.qPMqH
当承台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 )时,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横轴向反力之和、反弯矩之和为 、 、 : =lacfPS
(4-36) ?%kgfw@)
式中 表示桩的根数。 YAi-eL67l
承台产生单位竖向位移时( ),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横轴向反力之和及反弯矩之和为 、 、 : y\Wn:RR1 [
(4-37) h>Kx
当承台绕坐标原点产生单位转角( )时,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横轴向反力之和及反弯矩之和为 、 、 : 1{uxpYAP=
(4-38) VQ=
(四)建立平衡方程 q^X7x_
根据结构力学的位移法,沿承台底面取脱离体,如图4-13所示。承台上作用的荷载应当和各桩顶(需要时考虑承台侧面土抗力)的反力相平衡,可列出位移法的方程如下: e=amh
(4-39) /2^L;#
联立求解上式可得承台位移 、 、 的数值。这样,公式(4-39)中右端各项均为已知,从而可算得第 根桩桩顶的轴向力 、横轴向力 及弯矩 。至此,即可按单桩的"m"法计算多排桩身内力和位移。当桩柱布置不对称时,坐标原点 可任意选择;当桩柱布置对称时,将坐标原点选择在对称轴上,此时有 ,代入式(4-39)可简化计算。如果是竖直桩,则以 =0,代入前述方程,可直接求出 、 和 : B-I4(w($
(4-40) DP_b9o
\5
(4-41) IsXNAYj
(4-42) S
?Zh#`(*
当各桩直径相同时,则 g)Z8WH$;H3
(4-43) cXweg;
(4-44) +LHU}'|
(4-45) %G?@Hye3
因为此时桩均为竖直且对称,式(3-72)可写成 gC7!cn
(4-46) %-hSa~20
5(;Y&?k
(五) 多排桩算例(略) sG g458
lg^'/8^f
第三节 群桩基础竖向分析及其验算计算 +IZ=E
>a
7H
H
试验表明,低桩承台的承台底面摩阻力和侧向土抗力对抵抗水平外力的作用是明显的,此时可考虑承台、基桩和土协同工作,使设计更加合理。但是,当承台底面以下存在可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或可能出现震陷、降水、沉桩过程产生高孔隙水压和土体隆起时,则不考虑承台底的摩阻力。 Z[O
hZ 9
如图4-14所示,承台埋入地面或最大冲刷线以下为 , 为承台侧面任一点距底面的距离(取绝对值),则 点的位移为 。设 为承台底面处侧向土的地基系数,地面处为零,中间按直线变化,则承台侧面土作用在单位宽度上的水平抗力 及其对垂直于 平面的 轴的变矩 为 <^S\&v1C_
)@]%:m!ER
(4-47) [8ZDMe
Jb,54uN
(4-48) Y:*% [\R
式中: --承台底面处侧向土的地基系数; Jv~R/qaaD
、 、 --承台底面以上侧向土水平抗力系数 图形的面积、对于底面的面积矩、惯性矩: GrF4*I`q
VoCg,gow
1UQ,V`y
?;~!C2Zs
在图4-14中,承台在垂直于力作用面方向的宽度为 ,则承台的计算宽度 。设桩群的基桩数为 ,第 排桩的根数为 ,坐标原点至桩的距离为 ,则承台仅发生单位竖向位移( )时,承台受到 UiU/p
(4-49) y_PA9#v7
当承台仅发生单位水平位移( )时,承台受到 #.8v[TkKq
(4-50) *F$@!ByV
当承台仅发生单位转角时( ),承台受到 ,fjY|ip
(4-51) \zd[A~!
式中: --承台发生单位竖向位移时,承台底所受到的竖向抗力。其中 为承台底地基土的竖向抗力系数, , < m时按1m计算, m; 为承台底面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 , 为承台的底面 面积, 为各个基桩桩顶的横截面积; n%Oi~7>
--承台发生单位竖向位移时承台底所受到的水平向抗力(摩阻力), 为摩擦系数; hs6pp/h>
--承台发生单位水平位移时承台侧面所受到的水平土抗力; d+n2
c`i
--承台发生单位水平位移时承台侧面受到的土抗反弯矩,或承台发生单位转角时,承台所受到的水平土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