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04阅读
  • 0回复

[基础考试]涂布率的详细解读及通过涂布率优化进行降本增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4
土币
2
威望
24
原创币
0
引  言




涂布率是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涉及涂料、防水(涂抹类)等工程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由于涂布率问题造成的纠纷及索赔事项发生,很多朋友会觉得招标时的涂布率与实际施工时的材料使用量差异比较大,不知道该如何约定及管理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实际案例,某项目总包已确定,总包施工范围中含涂料施工,涂料为集采进行甲供,该公司在涂料集采时有“涂布率”的约定,但总包提出该涂布率与实际实施差异很大,提出补偿诉求


我想类似的情况大家遇到的不少,很多朋友对涂布率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涂布率问题有些一筹莫展


今天就跟大家讲一下涂布率的原理及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杜绝风险


题纲:
01 涂布率及计算方法
02 实际涂布率如何确定
03 涂布率在实施中的成本控制


01
涂布率及计算方法/有得管理分享汇
[color=rgba(0, 0, 0, 0.9)]


涂布率简单的理解就是涂料类材料涂满一定面积并达到要求所消耗的材料用量,是计算涂料类材料使用工程量重要的技术指标


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回忆一下会发现以前我们计算涂料类材料使用量时没用过“涂布率”这个概念,而是直接计算材料用量(重量)但近些年来一提到材料使用量往往就会跟“涂布率”挂钩


主要原因是在我国以往都是采用使用量这个概念,即在单位面积获得一定厚度的漆膜所需的漆量,以“g/m 2 ”来表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际上著名品牌涂料产品在国内使用也日渐普遍,其涂布率概念也为许多使用单位所接受,即以“m 2 /L”来表示产品的使用量。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现有的涂料试验方法标准中还没有测定涂布率的统一方法和误差要求


通常涂布率的测定会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区分为涂刷施工涂布率和喷涂施工涂布率


刷涂施工:
首先按国家标准“GB/T1758—1979(1989)涂料使用量测定法”在未经打磨的平整钢板上刷涂一定厚度、一定面积的漆膜,刷涂后立即用减量法称出刷涂量(精确至0.001 g),涂漆试板放置24 h,按下式计算涂料的使用量:


X=(m 1 -m 2 )/S×10 4
式中:X——使用量,g/m 2 ;
[color=var(--weui-LINK)]m l ——涂漆前漆刷及盛有试样的容器质量,g;
m 2 ——涂漆后漆刷及盛有试样的容器质量,g;
S——涂漆面积,cm 2 。


这样得到的仍是质量表示法,为了换算成涂布率(m 2 /L),还需测出液体涂料的密度,并由下式计算出涂布率:


R=(1/Xρ -1 )×10 3
式中:
R——涂布率,m 2 /L;
X——使用量,g/m 2 ;
p——液体涂料的密度,g/mL。


再用磁性测厚仪测出样板上漆膜的平均厚度(μm),按下式计算出在要求的干膜厚度下的理论涂布率:


理论涂布率=(涂布率×平均干膜厚度)/干膜厚度
[color=var(--weui-LINK)]平行测定3 次,取其中2 次接近的结果算术平均值。


刷涂法简便易行,使用普遍,在涂刷操作正确熟练的前提下,准确度的关键在于使用的样板和漆膜厚度的测量。


因为样板的面积越大,平整度越好,则结果的准确度越高。我们一般采用200mm×250mm 的样板,且要求板面光滑平整,不用打磨。另外,漆膜厚度经实测,发现至少测定10 点以上再取其平均值,其数据较为可靠。通过对一系列样品的检测,本方法由于操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样品在同一实验室作重复试验所得结果的[color=var(--weui-LINK)]相对误差约为10%左右。


喷涂施工:
有些产品在施工现场主要是喷涂施工,且必须补加部分稀释剂才能达到满意的施工黏度,因此我们根据稀释比首先测出涂料的使用量,然后再换算成以“m 2 /L”表示的涂布率。


先在感量为0.01 g 的天平上称出钢板质量,然后将已稀释好的试样喷涂制板,立即称出板质量,按下式计算出涂料的使用量:


X 1 =(m B -m A )/S×10 4
式中:
X 1 ——使用量,g/m 2 ;
m A ——涂漆前板质量,g;
m B ——涂漆后板质量,g;
S——涂漆面积,cm 2 。


稀释前涂料使用量按下式计算:
X 2 =X 1 -(X 1 ·Y/100)
式中:X 2 ——稀释前涂料使用量,g/m 2 ;
X 1 ——稀释后涂料使用量,g/m 2 ;
Y——稀释时所加溶剂的百分含量。
然后按上述刷涂法同样的换算步聚,计算出涂布率。试验也平行测定3 次,取其中2 次接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本方法也可依据固体含量来测出涂料的使用量,先在感量为0.01g 的天平上称出钢板质量,然后将已稀释好的试样喷涂制板,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干燥后,再称质量。按下式计算涂料的使用量:


X=(m B -m A )/S·D×100×10 4
式中:
X——使用量,g/m 2 ;
m A ——喷漆前板质量,g;
m B ——喷漆后板质量,g;
S——喷漆面积,cm 2 ;
D——该试样的固体含量,%。
由于固体含量一般在涂料产品检验中大多列为必检项目,是已知的数据,这样就免去了喷涂时计量溶剂的加入量。从实测结果后,喷涂法所存在的误差因素与刷涂法基本相同。[color=rgba(0, 0, 0, 0.9)]


02
实际涂布率如何确定 /有得管理分享汇


上面讲解的是理论涂布率是怎么测算的,但理论涂布率与实际施工时涂料使用量之间是会有比较大差异的


1. 影响实际涂布率的因素
影响实际涂布率的因素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① 与基层平整度有关,如果涂抹基层平整度不够,表面会有大小不一的凹陷或凸起,为了涂抹效果这些凹凸处会多用涂料,造成实际用量增加


② 与施工方法有关,涂料类材料的施工方式较多,有滚刷、涂抹、喷涂等等,由于工艺差异其各自的损耗量会有差异




③ 与效果有关,以外墙涂料为例,外墙涂料由于其需要达到的效果不同,涂料的使用量也会产生较大差异,如平涂、小拉花、大拉花、桔皮面等等


④ 与施工环境有关,施工期间的温度、风力大小等都会对涂料的使用量产生影响


⑤ 与涂刷基层的形状有关,涂刷基层越简单平整材料使用量越少,越不规则材料使用量越多




⑥ 与工人操作水平有关,操作水平高的工人可以用尽可能薄的厚度达到效果,而操作水平差的工人,达到同样效果涂抹/喷涂的厚度会后不少


2. 实际涂布率的计算


实际涂布率=理论涂布率×(1-损耗%)


通常情况下,涂料的损耗有一定的区间,不同材质区间范围会有差异。当进行总的涂料用量计算,特别是进行实际的订货时,必须包括这部分涂料损耗。


举例来说,某涂料的体积固体分为80%,要求100μm的干膜厚度。如果采用喷涂时损耗30%,则:


理论涂布率=(体积固体分×10)/干膜厚度=800/100=8.0(㎡/L)


实际涂布率=理论涂布率×(1-损耗%)=8.0×(1-0.3)=5.6(㎡/L)


3. 涂布率与成本的关系


涂布率体现了材料用量,因而涂布率与成本是强相关的,那涂布率和成本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以[color=var(--weui-LINK)]岩片漆为例:


如图所示,当岩片中漆涂布率增至0.3时,成本变化明显减小,因此涂布率控制在0.3左右为成本最佳涂布率


03
实施中的成本控制/有得管理分享汇


以上讲的是理论层面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供货方式的不同在管理方面会有所差异


1. 材料乙供模式
材料乙供模式就是包工包料的方式,这是最简单,纠纷最少的一种方式,材料供应及施工均由施工企业负责,在招标过程中只要约定了材料平米用量(含损耗),材料实际实际使用多少由施工企业自行考虑,但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① 明确材料品牌范围,各品牌的材料其理论涂布率会有所不同,圈定材料品牌范围其平米用量可以相对清晰,且所选择品牌范围的理论涂布率差异不宜过大


② 招标技术要求中一定要明确具体做法,如涂刷几遍,效果要求、平整度要求等


③ 招标清单中要明确平米使用量并锁定,并与投标单位确认清单中的平米用量是否接受,避免后期产生争议。


④ 为进一步确定材料用量及效果要求,在回标前需要施工企业送样板,做样板的目的一方面是招投标双方就效果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也是让投标方对材料使用量进行验证


2. 材料甲供模式


材料甲供模式相对要复杂一些,涉及几个场景


2.1 材料集采
甲供模式的存在是为了保证项目中使用的材料质量、效果、成本均有保障,对于材料会进行招标采购,确定具体的材料品牌,后续施工时由甲方供应材料,施工企业使用甲方供给的材料进行施工。这些材料的确定通常是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确定



集采中需要材料厂家报价时提供技术参数,涂布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① 清标时不能单分析价格,要把涂布率的因素考虑进去,同样价格涂布率不同,施工后的成本是会有差异的


② 为避免投标单位为了中标报虚假的涂布率,需要投标单位报样板,要大板不要小样


③ 对涂布率的验证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做实验,一个是对标标杆企业集采清单中的涂布率


2.2 已有材料集采尚未确定施工单位

这种情况下建议根据现场基层情况进行涂布率实验,确定损耗率(涂布率在集采时已确定),拟入围单位都要现场做大样,在确定的涂布率的基础上确定各自损耗


在招标清单中确定损耗(正常损耗,非浪费造成的损失),此损耗为结合现场基层情况、行业平均水平、实验情况等确定的损耗,各投标单位根据统一的标准报价,此时竞的是施工价格。可能有的施工单位施工水平高,那么损耗会比清单损耗小,可以把差异体现在劳务价格中,反之亦然


不建议让施工单位各自报损耗,这样很难评判价格的合理性,比如甲的价格低,但损耗高;乙的价格略高,但损耗低


同时招标文件中需要明确超欠供的处理方式,避免施工企业浪费材料


结算时按照涂布率、清单约定损耗计算材料使用量,若实际供应材料超过计算用量,属于超供,除要扣除超供部分费用外,还需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


2.3 尚无材料集采但已确定施工单位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合约界面调整时,例如总包合同范围含涂料的材料供应及施工,但后续出于各种原因甲方拟自行供应材料,总包仅作施工


出现这种情况是较难协调的


一方面是对于总包来说,材料部分是有利润的,从合同范围中拿出来势必影响其利润核算



一方面是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涂布率与现场实际使用量,即便进行现场实验也是较难达成一致


在这种场景下,最好的方式还是继续乙供,如确需甲供那么需要现场召集材料厂家、施工单位、监理等进行上墙实验,以确定实际涂布率,然而损耗率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而且可能会发生索赔(虽然合同中会有约定“甲方有权对承包范围进行调整)。


而且即便跟总包达成共识,会发现调整模式后最终的成本大概率会比不调整要多


04
小结/有得管理分享汇


很多人对涂布率搞不清楚,觉得涂布率只是一个技术参数,但对成本管理来说,涂布率涉及到材料用量,涂布率微小的差异可能带来非常大的成本变动


我们不仅要理解涂布率的原理,也要明白围绕涂布率如何进行成本管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