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报,不妨回顾一下气象预报走过的路程。 d[[]PX
100多年前,天气预报(这里指短期的气象预报)也是停留在看天开动物的经验性预报阶段。但今天,已走上了物理预报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先进国家,24小时的降雨预报,可以给出某一地点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除偶尔失误外,基本准确。这种进步,归功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自从100多年前欧洲出现第一个气象观测台网,编制了第一张天气图开始,人类对于大气的观测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天气图,高压区不会下雨,低压区可能下雨,天气预报进入了物理预报的时代。至今,全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台,每个台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全球观测资料;第二,大气运动的规律(喘?流除外)已基本清楚,大型计算机可以快速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预报。100多年来,天气预报的进展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面。尽管如此,目前的天气预报也难做到完全准确,好的预报也只能达到70%-80%的准确率。 KTK <gV9:
地震的短期预报比起天气预报,困难要多得多。地震台网得到的是震后(而非震前)的资料,GPS得到的是地面(而非地下)的信息,经过长期的构造变迁,地下岩石中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断层、节理和褶皱,它的运动规律远比大气更为复杂。 zh4#A
<e
所以,目前还不能不用经验性的预报方法。主要靠分析过去已发生的地震,寻找统计规律,用于预报以后的地震。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比预报天气还要难,这是因为统计样本比天气时间少。地震的发生具有“成串性”。在一串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主震,紧随主震且震级小于主震的地震都称作余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对于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5年海城地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而对于没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预报则变得十分困难。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前震的大地震占大地震总数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D>|H 2
在经验性预报的阶段,经常会伴随着两种特定的现象。一是:动物的异常行为、奇特天象等所谓地震的宏观前兆异常问题。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今40多年,国内外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生物学机理、生物特出感知功能、地磁场触发原理等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些宏观异常都缺乏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这些异常迹象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参数,地震监测人员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异常事件做出地震预报,因其可能只对应极小的发震几率。一旦误报地震,损失往往同样惨重。第二种现象是出现了一批经验预报的“业余预报员”。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他们的研究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经验性预报的局限性,应该认识到预报结果的社会性,肩负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谦虚谨慎,积极加强与专业预报员的合作。像天气预报从经验性过渡到物理性预报,以上两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和短期地震预报不同,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地震的长期预报却比气候预报(气象的长期预报)要强。这是因为地震发生的地点一定与大的地质构造有关,一次8级大地震不会发生在像鄂尔多斯地台这样的稳定的地质单元。人类对于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知识提供了地震长期预报的基础信息。而对于气候预报来说,明年多雨少雨,洪涝发生在何处,判断则很困难。 K7$x<5 +)
如果我们把地震预报分成: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长期预报和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目标的短期期预报。从1956年第一个全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开始,我们在长期预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几步,中国几代区划图的问世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短期预报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T _M!<J
BSSA:“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vA}FV%tRq
图为:中国主要构造分布略图。和短期地震预报不同,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因为地震发生的地点一定与大的地质构造有关。(图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xrfDb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