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5081阅读
  • 10回复

[转载]野外地质编录岩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ngwen
 
发帖
18
土币
116
威望
10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19
                                                                           野外地质编录参考资料 70A* !v  
H.1 一般规定 9!Bz)dJ 3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B5qlU4km&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Yx"~_xA/u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qc/)l~]?g{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1{CVd m<9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D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G>BvS5h  
   岩石厚度分类表 表H.1.2 VBg M7d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 UDh{GQ*  
  巨厚层厚 层 h> 1.01.0≥h>0.5 中厚层薄 层 0. 5≥h>0.1h≤0.1 _lZWy$rm%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ugQySg>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6 $5SS#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bx3kd+J7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b59NMGn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SuJ4)f;'0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DP &*P/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J1UzUxX2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e8hwXz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s0~B#9}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TE@bV9a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6z1>(Za7>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FeR*$|g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j.g9O]pi  
   b[my5O l  
  H.2 野外描述 T@on ue7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_ S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uVLKR PY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BE`ASW;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z 5IdYF?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F44KbUH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b,-qyJW6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l#!6 tw+e?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 Tf.DFfV#y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C@TQ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YjwC8#$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2!g7F`/B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WYradLUi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H0$4y  
   @SH$QUM(  
  H.3 岩石 f]]UNS$AYQ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U<.,"`=l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K|sx"u|?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Fp+9U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FKk.BA957h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U9:I"f,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5+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6@geakq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j#YPo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yDe#,|-p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h4k.1yH;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45$F cK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ynU20g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hScC< =W  
   #^eXnhj9  
  H.4 碎石土 <~R{U> zO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y-#01Z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y6N }R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m(v5v7(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5sKJt]+i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ui:0_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MtKM#@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rJ)8KY>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aXRf6:\%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j55;E E!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F*j0o +B5  
   o-r00H|  
  H.5 砂土 g]E>e v{`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YK6zN>M}E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qttJ*zu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QTtCt^: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pAb+6~T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t @vb3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b_rHt s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hFyp}jkk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d mS'/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R gTrj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d}--}&r  
   O 6Mxp -  
  H.6 粉土 9HBRWh6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Bb zmq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z9 p(|oZ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o GN*p_g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3jcnn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c= #V*<  
   5}NTqN0@  
  H.7 粘性土 A8U\/GP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17)。 Zj5B}[,l\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cP7`.a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E) z=85;_p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5/K9l5  
  3 特殊性土: .-4]FGg3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1.5时为淤泥质土。 "^NsbA+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Y=\:fa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P]%)c6Uh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20?@t.aMp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Nn='9s9F?}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H?cJ'Q, 5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zK@@E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gnN"6r1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_%Bb Qf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kcG_ n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l?)!^}Qc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V[2}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Pmdf:?B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 此帖被lungwen在2009-03-22 14:23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cqskeke 土币 +10 f&e:这也是规范上的吧, .. 2009-03-19
离线13109083000

发帖
640
土币
53
威望
140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30
野外地质编录岩参考资料 fcO|0cQ  
                                                                           野外地质编录参考资料 j Z3N+_J1   ![9$ru  
H.1 一般规定 ~fAdOh   #>6Jsnv1  
  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I:] s/r7   +Fb+dU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_&XT =SW}   ,b4oV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s)375jCg a   <nTZs`$LwL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Q.2:*d.   Z/czAr@4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v!RdM+   u+^KP>rM(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W5 fO1F   &0i$Y\g  
   岩石厚度分类表 表H.1.2 ;#EB0TK   }bSDhMV;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 单层厚度h(m) L;,Nh   05:?5M4};  
  巨厚层厚 层 h> 1.01.0≥h>0.5 中厚层薄 层 0. 5≥h>0.1h≤0.1  42Gr0+Mb   3CH> !QOA  
  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MHn J   ] n\]ao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H<}<f:   "  sC]z}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66|Y   <HtGp6q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6M"J3\ x   cyo[HI?WM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y<BiR@%,7   8L+A&^qx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0Hff/~J   D5!#c-Y-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7fI[yCh   5|cRHM#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HQt=.#GW   zf&:@P{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z ;=3S   uW [yNwM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X_k[l9   ,}O33BwJp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ETSBd[   9c%CCZ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_m3PAD4   qV;I<AM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Va(R*38k   r@/@b{=  
   <G2;nvRr   Y'5(exW  
  H.2 野外描述 {n$9o   8 /%{xB^  
  H.2.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 5y}}?6n+    i CLH  
  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ey!O   P*H0Hwn;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Iimz   $s4.Aj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qIA!m .GC   J.'%=q(Sb  
  3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B6 IF*   I&m' a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v8RY,Q30   yM7Iq)o6u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f+fF5Z\   =H3tkMoi2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 A){kitx-i)   <nb%$2r1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53B Xz= k   {o 2 qY|S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Qi6vP&   6ypLE@Mk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iu*u|e   K yyVO"  
  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8N ci1o   ;b:'i& r  
  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uy}]s5Qu   CmV &+C$V%  
   T_v   h!v< J  
  H.3 岩石 9dqD(S#C;"   oR,6esA+6n  
  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4sNM#]%|   e#,(a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1M_rG1/+   JXMH7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sE>'~ +1_O   %<x! mE x  
  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Y.X38Z[   Uqb]&2  
  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9Ki86   E3l*_b0  
  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 1D=My1B   :o .+<_ &  
  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CC<*vy   JSi0-S[Y{  
  H.3.7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 V!]e#QH;   s5rD+g]E`  
  H.3.8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My)}oN7\z   \1LfDlQk)  
  H.3.9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 v oC< /}E   GGhk~H4OP  
  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DWzp5Ax   aWlIq(dU  
  H.3.11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5il] D`   TYb$+uY  
  H.3.12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Eq'{uV:   b,YNCb]H  
   xo^_;(;   ruGeN  
  H.4 碎石土 E.6^~'/   '5 ~cd  
  H.4.1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DPy"FQYZb   vXRY/Zzj1  
  H.4.2 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 {&K#~[)   Y)DX   
  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 -R6z/P (}   /.<v,CR  
  H.4.4 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d/R:-{J)c   ]/H6%"CTa  
  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v_-:[l   B ~N3k  
  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gI\J sN   ?h&?`WO (  
  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k}jH   W.?/p~  
  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7/aJ?:gX   e1LIk1`p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 j g$%WAEb   pITF%J@_]  
  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 1?AU 6\   DrkTM<  
   8  wC3}U   a!E22k?((z  
  H.5 砂土 JrCm >0g   iGu%_-S  
  H.5.1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v*3ezf\   1*Pxndt&  
  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s(wbsRVP8   nAEyL+6U  
  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 p^~lQ8t   V(F9=r<X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ds7I .Q'   QJRnpN/  
  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u49/LtB\   ,`Y$}"M4  
  H.5.6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5O*. qp?   Leb|YX  
  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j: ]/AReOL   {V2"Pym?  
  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xNq&_oY7   *k}m?;esb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0)9GkHVu(   jh)@3c  
  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m6'YFpf)V   [i /!ovcY  
  H.5.10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kf7??Z   \ agZ D+  
   ^$rt|]   &]#L'D!"  
  H.6 粉土 F"a,[i,[W   ^ls@Gr7`P  
  H.6.1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Q"QrbU   ^0}ma*gi~  
  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N"HN] Y@w   xBVOIc[4(  
  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i-tX5Md|   @%R4V[Lo.  
  H.6.4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S{ fNeK   @m9pb+=v  
  H.6.5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U/{cYX   kFWwz^x  
   |%b'L.$4   G/<zd)  
  H.7 粘性土 X0P<ifIv   QMsq4yJ)%  
  H.7.1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17)。 [&)9|EV   ,UMr_ e{|  
  H.7.2 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VI37   **Ioy+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l_QpPo!a   G XVx/) H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syBYH5   SQ_?4 s::  
  3 特殊性土: \s+ <w3   !%,7*F(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1.5时为淤泥质土。 [.|tD   _|#abLh%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 uXtfP?3Vy   D4!;*2t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l3(k   1+; bd'Ie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p2w/jJMD   Nrr}) g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21w<8:Vg   y9 {7+]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Ew   qY#*LqV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Vv6xVX   Nh.+woFq4  
  H.7.3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PP$Ig2Q   '" "v7  
  H.7.4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Jv Z:'g}   AygdAg'\  
  H.7.5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1Wo#b+   &-yRa45?  
  H.7.6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yvNYYp2r   #cfiN b}GX  
  H.7.7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 %3"3OOT7   SH{@yS[c!  
   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Zp]Bs   )A7^LLzG  
  H.7.8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塑、
为明天而努力
离线fengye82922

发帖
284
土币
2264
威望
54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7-07
      
---------------------------------------------------------
放弃就是失败,永不言弃.
---------------------------------------------------------
离线陈来树

发帖
320
土币
232
威望
104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8-11
fgfdgdfgdfgdfgf
离线379089867
发帖
5
土币
208
威望
6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5-30
          [s:53好乱 晕了 最好能做个简洁\实际一点的.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离线s_changshuai

发帖
101
土币
1712
威望
53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5-30
不错        不错
离线cdut2003

发帖
1353
土币
13390
威望
343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6-26
乱码比较多,网站加密了?
离线2601050211

发帖
87
土币
10
威望
1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3-14
有没有一个文件上传一下,下载下来看比较好
离线chenjun84101

发帖
406
土币
4082
威望
10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8-12
离线rapher

发帖
635
土币
0
威望
158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8-29
谢谢楼主共享 <e! TF @  
~~~~~~~~~~~~~~
离线xiaotao_10

发帖
580
土币
1676
威望
2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3-10-01
Re:野外地质编录岩参考资料 Gv]94$'J9  
liuming
山里的孩子告诉大家:面朝大海才知道今天的海风很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