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vc/Hw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易发区可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四类。 c(-Mc6
1.单元网格划分 &A!KJ.
将区划图进行网格剖分。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剖分;每个单元面积为1km×lkm~3km×3km。对于地质条件变化不大的地区,单元面积可取高限,地质条件复杂,或需详细研究的地区,单元面积可取低限,或采用四分树(quad—tree)方法将单元进—步细分。 _8K%`6!"Z
2.单元信息的提取及数字化 .
,NB( s`
在计算机上,将剖分的网格与已数字化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并将灾害划为(附表1): #:3r4J%+~
A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取值为4; |pZo2F!.
B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取值为3; g jG2
C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取值为2; twqFs
D级一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取值为1。 67<CbQZoN3
然后,将多种地质灾害进行叠加,当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叠时,则取值为5。根据上述标准,对调查区所属单元进行了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和数字化: ]S8LY.Az5
(1)滑坡崩塌灾害信息的提取 滑坡灾害划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滑坡灾害中易发区、滑坡灾害低易发区和滑坡灾害不发育区四类。 ||TtNH
(2)泥石流灾害信息的提取 泥石流灾害划为高易发区、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泥石流灾害低易发区和泥石流灾害不发育区四类。 SqB/4P
(3)塌陷灾害信息的提取 塌陷灾害划归为塌陷灾害高易发区、塌陷灾害中易发区、塌陷灾害低易发区和塌陷灾害不发育区四类。 .PVLWW
(4)地裂缝灾害信息的提取 从中国主要地裂缝灾害数据库中直接成图并提取信息。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以渭河盆地为主;地裂缝中易发区,山西高原及华北平原西部;地裂缝低易发区,东北地区和雷州半岛;地裂缝灾害不发育区,全国其它地区。 PNF4>)
附表1 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 % mn />
灾种 易发区划分 sV0Z
高易发区 中易发区 低易发区 不易发区 d
O
A%F$Mk
G=4 G=3 G=2 G=1 ui.'^F<
滑坡、 f[/.I,9U^
崩塌 构造抬升剧烈,岩体破碎或 f==*"?6\
软硬相间:黄土垄岗细梁地 'ND36jHcRD
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 I"!'AI-
响强烈。暴雨型滑坡。规模 M1=_^f=&.
大,高速远程。如秦岭、喜 ZW ye>]
山东段等地。 红层丘陵区、坡积层、构 M|CrBJv+F
造抬升区,暴雨久雨。中 . A<sr
小型滑坡,中速,滑程远。 P!\hnm)%4
如四川盆地及边缘、太行 9EgP9up{6!
山前等地。 HY;oy(
丘陵残积缓坟地带,陈 =Q?f96T
融滑坡。规模小。低速 {*=E?oF@
蛹滑。植被好,顺层滑 5}<[[}(
动。如江南丘陵等地。 缺少滑坡形成的 9G:TW|)L[Q
地貌临空条件, WEa>)@
基本上无自然滑 n! .2aq
坡,局部溜滑。 yuNfhK/#r
如盆地沙漠和冲 S!j^|!
积平原等地。 BF|*"#s
泥石流 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 g5R,% 6
形成被面泥石流;数量多, r=csi
10条沟/20km以上,活动强,超高频,每年暴发可达10次以上。如藏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发育明显完整、规模大。排泄区建筑物密集。 坡面和沟谷泥石流,6—10 )bW5yG!
条沟/20km;强烈活动: ^tE_LL+ji|
分布广,活动强,掩没农 8$ DwpJ
田,堵塞河流等。如川西、 |QYZRz
慎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 R`He^
发育且具一定规模。排泄 F!CAitxd
区建筑物多。 被面、沟谷泥石流均有 _om[VKJd
分布,3—5条沟/20km; qyv"Wb6+
中等活动,尤其是陕 Yn1?#%%
南、辽南等地。沟口有 x}"Q8kD
堆积扇,但规模小,排 ]V<"(?,K
泄区基本通畅。 a>b8-j=J
以沟谷泥石流为 Kfjryo9
主,物源少,排 b[g.}'^yht
导区通畅:1—2 $9i9s4u^
条沟/20km,多年 *-z4 <LAa
活动一次。沟口堆积扇不明显,排泄区通畅。 zUQe0Gc.b^
塌陷 碳酸岩盐岩性纯,连续厚度 ]18Ucf
大,出露面积较广。地表洼 :VFTVmr
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 "]<}Hy
溶发育。多岩溶大泉和地下 iBHw[X,b
河,岩溶发育深度大。 以次纯碳酸岩盐岩为主, >-<F)
多间央型。地表洼地、漏 6$z'wy/*
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 4$i} Xk#3
育。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不 ('BLU.7IX
多,岩溶发育深度不大。 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稀疏。 WD;)VsP
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不发育。 V Cf|`V~ G
地裂缝 构造与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如以渭河盆 @KJV1t`
地为主。 构造与地震活动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形成断陷盆地,超采地下水。如山西 p"KV*D9b
高原及华北平原西部。 构造与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形成拉分构造。如东北地区和雷州半岛。 第四系覆盖薄,差异沉降小。 _?Ckq
Doj(.wm~
3.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Cfp'u%\;
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灾害数字化结果进行迭加分析。单元信息迭加结果(G)满足如下公式: 3uO8v{`
G=G滑∪G崩∪G泥∪G塌∪G裂 b Fn(w:1Q
式中,G为单元信息迭加结果,G滑—为滑坡灾害数值,G崩—为崩塌灾害数值,G泥—为泥石流灾害数值,G塌—为塌陷灾害数值,G裂—为地裂缝灾害数值。其中, ;@!;1KDy
G=“A”,即单元隶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再将A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V2QW\2@$
A=A1,滑坡崩塌灾害高易发区; E!dp~RwZu
A=A2,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 QRagz,c
A=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 BK*UR+,
A=A4,塌陷灾害高易发区; -$ali[
A=A5,地裂缝灾害高易发区。 _Y7:!-n}
G=“B”,即单元为中易发区。同样,再将B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z`@z
B=B1,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区; EP0a1.C
B=B2,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 iPkT*Cl8
B=B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 KT=a(QL
B=B4,塌陷灾害中易发区; +{0=<2(EC
B=B5,地裂缝灾害中易发区。 p|s2G~0<
G=“C”,即单元为低易发区。可不对低易发区的灾种作进一步描述。 S| "TP\o
4.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值线 HSql)iT
将上述综合信息叠加结果按1,2,3,4,5数值表示,并在计算机上用Surf等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可定量化地综合反映全国性地质灾害的现状;其中,等值线≥3.5,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特别是≥4.5的地区,地质灾害强度最高;等值线2.5~3.5,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等值线<2.5,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其中等值线≤1.5的地区,地质灾害较为微弱。 0lf"w@/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划 AgCs;k&IG
危险区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危险区划分基于地质灾害演化趋势。地质灾害危险区可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 [)k2=67
1.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确定 (-'PD_|
地质灾害的演变主要受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同时,地质灾害的演化自始至终与岩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将选择下列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附表2): i]@c.QiFN
(1)降雨条件 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强度差”有关,也就是一次降雨与多年平均降雨的级差。强度差值越大,则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愈大。可以引用所属县市至少20年的降雨资料进行统计(据冯佩芝等编的《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改)。降雨强度差计算方法如下: /'"R Mq
Ⅰ级—强影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降水、大范围大水、沿海特大台风雨 #8E?^d
Ri>(Rm+1.17σ) (ic@3:xR
Ⅱ级—中影响:持续中雨、局地大水、飓风大雨:(Rm+0.33σ)<Ri≤(Rm+1.17σ) (l2<+R%1
Ⅲ—弱影响:一般性中雨、持续小雨: (Rm-0.33σ)<Ri≤(Rm+0.33σ) U5clQiow
Ⅳ—无影响:无雨:Ri≤(Rm-0.33σ) ]wR6bEm7
式中,Rm为雨季(一般为5~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 'yeh7oR
Ri为逐年雨季(一般为5~9月)降水量; sOC|
B
σ为标准差,即: |QMT
A5
a^x
0 l
多年平均降雨强度等级可定义如下: b8e*Pv/
YOlH*cZtg
其中,N—统计年数;ri—第i年的降雨强度等级;r=1、2、3、4分别对应上述的同等级别,为多年降雨强度的均值。 $WJy?_c
(2)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目前已构成诱发地质灾害非常重要因素。特别是大规模兴修道路、城镇建设、采矿,对斜坡随意“斩腰切脚”,或“乱挖乱填”等,往往酿成“小体积大灾难” 事件。 LiF.w:}
(3)区域地震活动 引用国家地震局编制的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烈度愈高,则触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愈大。 _&=9 Ke
(4)区域岩组条件 这是控制地质灾害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地质灾害的演变。但是岩组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可简化为四类:1)黄土为主的地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分布区、层状变质岩与碎屑岩分布区;2)层状变质岩区、新生代沉积物分布区;3)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区、岩浆岩、块状变质岩分布区;4)沙土、冻土分布区。 WSSaZ9
=
vS2(Q0+TZi
附表2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强度等级表 %WmZ ]@M
影响因素 强度等级 6iyt2qkh
强影响 中影响 弱影响 微影响 xNx`J@xt$
降雨强度 持续时间长而强度大的降水、大范围大水、沿海特大的台风雨成灾害。 持续降水、局部大水、成灾稍轻的飓风大雨 一般性中雨、持续小 无雨 <@%ma2
人为工程活动 大规模工业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十万m3,且未加任何防护。 中等规模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万~十万m3,且末加任何防护。 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千~数万m3,且末加任何防护。 一般性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百m3。 Upu%.[7
构造与地震活动 岩石圈断裂强烈活动区,或地震烈度>Ⅸ 基底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Ⅷ~Ⅸ 一般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Ⅶ~Ⅷ 断裂弱活动区,或地震烈度<Ⅶ lvG3<ls0K$
岩组结构 黄土为主的地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分布区、层状变质岩与碎屑岩分布区、现代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 层状变质岩区、新生代沉积物分布区、老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区、岩浆岩、块状变质岩分布区。 沙土、冻土分布区。 8vu2k>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模糊综合评判 .$OjUlzr-H
为了确定这种隶属程度,类似于概率论中引入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那样,撮大量协理论与实娜芜,可以建立若干种条件下构隶属函数。在集合评判研究过程中,正态型隶属函数是将原始资料进行模糊数字化的较为恰当的函数之一。可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划分为如下步骤: nT)~w
s
(1)确定影响因素 给出因素集u=(u1,u2,…,un)。影响地质灾害演化趋势的因素主要有:u1—降雨强度差,u2—人类工程活动,u3—区域地震活动性,u4—区域岩组结构。因此,推荐因素集为u=(u1,u2,u3,u4)。 'oT|cmlc
(2)给出评价集 即v=(v1,v2,…,vm)。在研究中,将影响因素分为v1—强影响,v2—中影响,v3—弱影响和v4—微影响四类。因此,推荐评价集v=(v1,v2,v3,v4)。 )biX8yqhR
(3)建立单因评判矩阵R 利用恰当的隶属函数对因素集u中的诸因素进行单因划分,其结果为评价集V的模糊子集。对于因素i,有R={ri1,ri2,…,rim},其中,i=1,2,…,n。故,单因评价矩阵 `}ZL'\G
83X/"2-K
(4)权值的确定 据具体条件研究各因素在评价集中所占的比重,选择适当的权值分配,即A=(a1,a2,a3,a4)。权值的确定常常是评判入经验的反映,但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此将通过计算机反演,将评判结果与标准点进行贴近度比较,以使权值分配达到最佳。 tPA"lBS !
(5)选择恰当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M(+,-) 通过建立的单因评价矩阵R以及权值分配A,又得对某一单元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zEAx:6`c
B=A•R mxZ4
HD{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主要有“主因决定型”、“主因突出型”和“加权平均型”三种: zcZ^s v>
a.模型I—主因决定型,记为M(∧,∨),其中 cx<h_
bj=∪(ai∧rij) l; */M.B
满足柴德教授给出的模糊运算法则。但这仅仅是初始模型,其综合评价结果往往由指标最大的因素所决定,其余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都不影响评价结果。宜作单项最优就算整体最优的评判。但运算结果损失的信息量大,特别是在考虑很多因素时,往往使单因素评价被“泯灭”。 OY$7`8M[
b.模型Ⅱ一主因突出型。又分两种情况 [10$a(g\x
Ⅱ—1,简记M(• ,V),其中 [CsM<:C
bj=∪(ai*rij)) miWw6!()
Ⅱ一2,简记M(∧,+),其中 `yy%<&
bj=∩(ai∧rij) 9B&
}7kk
这两种模型比模型I更为平稳,评价结果多少反映了次要指标,通常用于模型I失效的情形。 C?bXrG\
c.模型Ⅲ—加权平均型,记为M(•,+),其中 i^~sn `o
bj=(∩(airij)) +)% ,G@-`
且ai+ri=min(1,ai+rij)。 eO~eu]r
这种模型能对所有的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比较适合于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形,特别是对于因素很多,权值较小时更为有利。 zCyR<as7
3.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模糊数字化 OrzM
hQaf
结合调查具体要求,可不建立一组具有连续变化特点的隶属函数对之进行模糊数字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模糊集转化为多值逻辑,通过与标准点的贴近比较,从中选择一组较为恰当的数。这组数具有正态型分布的特点:0.0,O.2,0.5,0.8,1.O,0.8,0.5,O.2,O.0。它满足有关的模糊数学条件。同时,为了进行综合评判,各因素之间相对应的隶属程度应完全或几乎相等,消除了截然划分所带来的不合理性。 uTxX`vH@!
4.权值的确定 yFIl^Ck%
可结合调查区具体情况,首先对权值的选取进行贴近度比较和敏感度分析,然后,集中权威专家的知识,对采用的权值进行修正。权值对评判结果的影响精度与选取的模型密切相关,选用主因决定型模型,对权值的精度要求可大为降低。 wbo{JQ
一般地,初始权值可赋为: "hJ7 Vv_
(降雨强度差,人为工程活动,地震活动,岩组结构)=(0.30,0.30,0.20,O.20) rUGZjLIGqz
5.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选择 "Fo
在进行预测因素选择时,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选用加权平均模型将会造成评判结果的失真。实际上,只要其中一组因素足够强,就可以决定地质灾害的结果,因此,一般可选用主因决定型模型。 1fmSk$ y.9
6.危险区的定量划分 -i2D#i'
危险区为影响因素综合评判结果与易发区评价结果之叠加。 F%9e@{
根据上述步骤,对所属单元进行综合评判,将结果分为四类: 0oXK&Z
1)Ⅰ一影响因素强烈; c,+iU R<
2)Ⅱ一影响因素中等; &%@/Dwr
3)Ⅲ一影响因素弱; :LU"5g
4)Ⅳ一影响因素微。 ZE{aS4c
地质灾害的演变不可能脱离现状,因此,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测应该包括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两层次,即现状是地质灾害演变的内部因素,而影响因素是它的外在条件。将二者叠加,可作为地质灾害演变的风险程度。即,单元现状评价结果为: wA{*W>i
1)A—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6hR^qdHg
2)B—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9S8al
8"
3)C—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tuX =o
4)D—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X^u4%O['
单元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综合评判结果满足下列条件,即可划分出高、中、低三类风险区: j0Id!o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Ⅰ十A,即IA: ':5Trx
地质灾害中风险区:Ⅱ十A, Ⅰ十B,即ⅡA,ⅠB hqdC9?\
地质灾害低风险区:Ⅲ十A,Ⅱ十B,Ⅰ十C,即,ⅢA,ⅡB,ⅠC。此外,将D和IV类的组合均归属于地质灾害低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