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称杭州流沙地质易致基坑坍塌

作者:wuql2006 2008-11-16 17:50 阅读:28891
综合新华社、钱江晚报报道

  上海专家分析:杭州地下水非常丰富,流沙地质易致基坑坍塌

  11月15日15时20分许,一段杭州地铁施工工地突然发生路面大面积塌陷事故,导致萧山湘湖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正在路面行驶的多辆车陷入深坑,多数地铁工地施工人员被困地下。至发稿时,已造成3人死亡,已有17人确认失踪,有19人送医院抢救和治疗。

  新华社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至少有2000名救援人员在进行紧张救援。电力、自来水管理单位已切断电、水源,为现场抢险创造条件;地铁集团组织了100多名技术人员紧急进行抢险查漏,落实现场安全措施。同时,大批的草包、大功率抽水机、支撑钢管等救援物资也从附近的萧山区源源不断地运往事故现场。
  由于塌陷区有较深积水,尽管调用了多台大功率水泵抽水,但塌陷区内的水位仍在缓慢上升,抢险指挥部已遣散事故现场的无关人员,并增加多台抽水泵继续抽水。此外,派遣5名潜水蛙人进行潜水作业,进一步开展搜救工作。

  据了解,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调查组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浙江省建设厅和杭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建委以及市监察、公安等部门组成。调查组成立后即时展开了事故的调查工作,并固定了施工图纸等资料。

  截至发稿时,事故现场抢险和人员搜救、抢救工作仍在全力进行。

  

最新评论

lxm805 2008-12-07 22:14
引用第219楼liguojun8728于2008-12-06 12:24发表的  :
支持十四楼  lxm805 的论点

谢谢你的支持,我期待调查结果的公布!看事故原因分析是否经得起推敲!
285935564 2008-12-08 10:22
谢谢2006,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
kydfw 2008-12-08 12:33
这样的市政工程花的是国家的钱,有关系有门路的人都想分一杯羹,每个工程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监理、各个地方大多如此。不改变这种现状以后出现这样的工程事故很难避免的
nzlbzl 2008-12-09 14:17
杭州那个地方的地质情况,以现有的技术完全能够处理好。
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点不是技术问题,是什么导致出现了技术问题。
whywqq 2008-12-09 15:50
绝对是事故问题,不要把责任推给自然条件,如果真是流砂的问题,首先应该调查的就是勘察单位,看有没有指出流砂问题来,然后查设计、施工、监理,现在的施工实在不敢恭维,不要再糊弄老百姓了啊
taro 2008-12-09 16:01
事故场地应该是属于淤泥质粘性土地质条件下,何来之砂?
zong2006 2008-12-09 20:04
情况不是很清楚,报道的太少,





不过6楼的说得在理。













       
zong2006 2008-12-09 20:07
这样的市政工程花的是国家的钱,有关系有门路的人都想分一杯羹,每个工程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监理、各个地方大多如此。不改变这种现状以后出现这样的工程事故很难避免的







GOOD


在家都只想分蛋糕,吃完后该做什么可是大家都不愿想的事情,........................



出力卖命的事就找几个民工了,.....



       
taro 2008-12-10 12:19
引用第127楼yanggh44于2008-11-21 10:26发表的  :
结合湘湖站地质详勘报告,研判了大量多渠道信息,提出以下想法供批评:
1、杭州地铁1号线均为最低价中标。此类招标方式不顾施工单位综合技术实力,只强调低造价,是对复杂工程风险及技术的蔑视。在以前工程中已有多次类似深刻教训,此类招标方式的缺陷可专题讨论。
2、本人不同意从中标的中铁集团到最后实施的项目部之间是层层转包关系,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全资子公司链条,若此种方式违法,则所有央企施工单位皆可解散,或进一步说,所有建筑施工集团级企业皆可解散,同时,按项目法实施的工程皆有可能为违法。
3、鉴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北方的设计院能在南方软土区域的大型地铁工程设计中攻城掠地,势不可挡,漠视区域设计院在对区域土性认识的技术上的制高点,此种现象耐人寻味。
4、从地质报告分析,基坑基底为淤泥质粘土,不采用地基加固不知何因?若是设计图中无加固方式,可见设计人员对此类土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或根本没在现场看到过此类土的工程力学性能表现。若是为降低造价而为,那是另一说。
.......


非常同意,具体补充如下:
1)大环境方面:举国上下大上地铁,试问哪来这么多成熟的施工及管理队伍?哪个单位的人才、设备储备能跟得上这个发展速度?从业主、设计、监理到施工?加上工期、费用方面一点点的缺陷,发生这样的事也不足为奇了,只可惜了这么多兄弟姐妹!
2)技术方面:
  施工单位,总逃不了直接责任的,虽然称不上转包,但软土地区出现这么大的事故,应该说是有先兆的,没有第一时间处理,至少也是自己经验上的不足吧?另外实际情况是,设计的要求也不一定完全能在施工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支撑时间,设计一般要求无支撑暴露时间在8小时左右,实际上有几个单位能达到?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强度要达到多少多少,实际上呢,有些淤泥土,再多的水泥进去也达不到那个强度,更何况水泥还不知怎么均匀进入淤泥里去?
    设计方面,安全系数不足以抵抗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故,在取值上值得商榷。从岩土工程强大的地域特点上来看至少也是经验上不足。一般设计均喜欢用插入比来控制,但各个地方的地质条件完全不同,一味的借用其它地区的经验来用于本地经验,这肯定不合适。所谓的地连墙插入比一般为0.8-1,不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就一刀切,这不笑话吗?
    监测方面,实际上设计提供的监测预警值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有几家施工单位在真正实施的(真要实施,估计项目都难以进行下去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综合性问题。从土的蠕变徐变到最终的极限破坏,这个过程确实很难掌握,需要监测单位真实的数据加上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另外地铁设计单位一般喜欢在墙体或桩体内布设水平位移观测孔,实际上对于近二十米的车站基坑,开挖完成后墙或桩体都是在移动的,以其顶或底为基准点的监测数据肯定不可靠,应该在土体里布设一定深度的若干测斜孔,不知此次事故的水平位移监测是否有类似情况?
    水的问题,基坑事故大多数都与水有关。此次事故外侧的风情道路下面应该有较大的上下水管网,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很容易使管网发生隐性开裂,造成漏水,这部分水有时就在地下不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下雨季节(下雨可能就是雪上加霜了),很容易忽视。受这部分地下水浸泡,造成主动区土体强度的大大降低,主动土压力增大。很容易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导火索。
3)两个疑惑:
    a.岩土工程的地域性特点极强,如何发挥本地区的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单位经验是一些新开地铁项目城市的共性问题,是选择综合性强的地铁设计施工单位还是选择有丰富本地区基坑围护设计施工经验的单位,或是共同联合,是值得商讨的问题之一,毕竟在车站基坑工程中围护工作是其关键部分;
    b.监测单位的承发包模式。现在基本上是含在施工单位里面的多,试问业主、监理等能否拿到真正的监测数据?正常程序是否应该是业主直接发包(民建基坑一般好象是这么操作的)?
sxsnzj 2008-12-10 16:22
都是钱惹的祸!天灾人祸。
phdsxc 2008-12-10 20:33
同意6楼的意见.
dongkong 2008-12-10 21:58
应选择有丰富本地区基坑围护设计施工经验的单位好一点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